试论二十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
本文关键词:试论二十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际关系理论
试论二十世纪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
卢 凌 【内容提要】、三次论
,西方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特色、哲学本源、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主要是美国)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跨学科性;哲学本源;分析单元;政治学元理论;意识形态性
【作者简介】卢凌宇,1974年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1999级博士生。(北京 邮编:100037)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0)10-0016-06
如果以1919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的人类历
史上第一个国际政治讲席为现代国际关系学的起点,①这门学科在西方(这里特指欧美发达国家,下同)已入耄耋之年。
国内学者在研究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时大致遵循下面三条思路:(1)六次浪潮:认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即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理想主义(法理主义)浪潮、此后的现实主义浪潮、60年代的行为科学(或者叫行为主义、科学主义)浪潮、70年代的全球主义浪潮、80年代的后实证主义浪潮以及90年代以来在苏联解体刺激下出现的新自由
②()2三次论战:认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义浪潮。
发展经历了三次论战,即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的第一次论战、行为主义挑战传统现实主义(或者叫历史主义)的第二次论战以及方兴未艾的全球主义(或者叫新自由主义)挑战新现实主义(或者是非实证主义挑战实
③()证主义)的第三次论战。3三大流派:认为西方国
际关系理论研究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三种流派。
笔者窃以为,上述三条思路尽管线索清晰、连贯,—16
—
也基本反映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但
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1)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不是线性延展的,一种主义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另一种主义的消亡,而且不同理论流派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是很普遍的。例如,虽然古典现实主义在40年代后取代理想主义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流,但理想主义的思潮从来都没有从国际关系理论中消失过,最有趣的莫过于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HansMorgenthau)。他虽然极力批驳理想主义,但在其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中却表现出了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国际关系理论一刀切的划分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难以揭示不同思潮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2)任何理论总是具体历史现实的折射,那么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同西方国家(最
①关于现代国际关系学的起源,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例如威廉?C?奥尔森就认为现代国际关系学起源于一战前。详见威廉?奥尔森“:一门学科在发展时期的困难:它的各个阶段、各种观点及其争论”,威廉?C.奥尔森、戴维?麦克莱伦和弗雷德?桑德曼编,王沿、孔宪倬等译《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2~533页。
②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和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③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和理论》,第135~136页。
重要的是美国)的历史变迁有什么关系?上述思路提供的解释似乎不够充分。(3)国际关系学是一种交叉或者边缘科学,但上述思路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这门学科交叉或综合的特色来。(4)上述视角也欠深刻,如没有追溯到国际关系理论变迁的社会、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背景。(5)六次浪潮的说法笔者以为尤其值得商榷。例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属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元概念,行为主义或者后实证主义则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而所谓全球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则是理想主义的派生概念。把六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无疑述考虑,,它们或史、现状和未来。
1.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脉络,大体同20世纪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国和法国学者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仅在英国,就有
D.P.黑特利(D.P.Heatley)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C.D.伯恩斯(C.D.Burns)的《国际政治》和詹姆斯?布赖斯(JamesBryce)的《国际关系》等多部颇具影响的著作。原因显而易见:两战期间孤立主义的盛行使美国一度淡出国际社会。所以,美国后来虽然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的重镇,但现实主义的先声却非来自美国。爱德华?卡尔(EdwarH.Carr)的《二十年危,先于汉斯?摩30年代英国在德,是远隔重洋的。
(2)二战结束~50年代末期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苏就由盟友转化为对手,两国分别成为西方和东方阵营的领袖。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展开对峙和竞争,并在50年代中期达到
④
了顶峰。而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对二战的反思、制止新的战争的要求以及美国同苏联争霸的需要,
美国国际地位的变迁相对应。
正如美国学者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所言“,国际关系学的欧洲思想之花却在美国结果”,①不仅“真正使国际政治理论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门类的主要是美国学者”,②而且“国际关系学中所谓当代经典中美国作品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种思潮流派中美国作者首创的比例都是西方其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所望尘莫及的”,③从而营造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关系学的美国中心。尽管从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非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迄
把对权力、国家利益、均势、地缘政治等的探索抬升到空前的高度,从而宣告了古典现实主义时代的到来。
核恐怖均势也使核威慑和军备控制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题之一。1946年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的问世,标志着国际关系研究的美国中心的诞生。这一时期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扛鼎之作,几乎都出自美国学者之手,除了《国家间政治》外,还有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J.Spykman)的《和平地理学》、乔治?凯南(GeorgeKennan)的《美国外交(1900~1950年)》和亨利?基辛格(HenryKissenger)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等。并且这些著作通常和美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
)甚至起到直接关系密切,有的(如凯南的“遏制思想”的决策指导作用。二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学者虽然没有销声匿迹,但在近30年内基本上都埋头于
区域一体化(主要是西欧一体化)研究。虽然也出了戴维?密特拉尼(DavidMitrany)、厄恩斯特?哈斯(ErnstHaas)这样的著名学者,但却显然被现实主义排斥在国
①倪世雄、金应忠《: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序。
②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和理论》,第283页。
③从二战结束~80年代初的35年间出版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有22部被誉为“当代经典”,其中仅美国学者的著作就占了18部,欧洲学者仅占4部。转引自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和理论》,第297~302页。
④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第11页。
今仍不足以冲击美国的中心角色。
因此,从上述意义来说,20世纪的西方国际关系学大体上就是美国国际关系学;掌握了不同阶段的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也就基本认识了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化。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阶段来略述美国国际地位的变迁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演变的关系:
(1)两次大战间
这是国际关系学的理想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一战后,美国和英国共同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滥殇之地。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舒曼(FrederickL.Schum2man)的《国际政治:西方国家体系导论》、保罗?里奇(PaulReinsch)的《世界政治》等都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早期的佳作。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更是理想主义的宣言。但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占据优势,西欧学者,主要是英国、德
—17—
试论二十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
(JosephS.Nye)《权力与相互依存》一书的出版,成为
际关系学的主流之外。
(3)60年代
60年代的国际关系是以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著称的。美苏的对峙在50年代中期达到顶点后逐渐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却比较紧张。“麦卡锡主义”的阴魂不散、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50~60年代初期美国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流行,使社会科学研究、包括国际关系学倾向于做客观的、中立和价值祛除的研究。这一时期美国行为主义国际关系学比较有影响的著作包括莫顿?Kaplan)的(DavidEaston)的罗斯克兰斯(Richard)的《世界政治中的行为和
自由主义东山再起的宣言。此后,新自由主义从变化
了的国际关系现实和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需要出发,迅速发展出自由制度主义、商业自由主义和民主自由主义等六个分支,发育成现实主义最有力的挑战者。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在这个时期壮大起来,其代表作如琼?斯佩罗(JoanE.Spero)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和罗伯特?吉尔平(Gilpin)的《国际关系的,斯特兰奇(Susan为最,对霸权兴衰的,较著名的有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Modelski)的长周期理论和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当然,也有对传统两极理论的捍卫(如肯尼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对相互依存的马克思主义式的置疑(如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等。
(5)90年代以来苏东剧变和两极格局的解体宣告了冷战时代的结束。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扫80年代的颓气,焕发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勃勃生机。现实主义因其无法解释、也没能预测这场划时代的变革而陷入尴尬的境地。相反,自由主义更加活跃。“民主和平论”“、历史终结论”和结构自由主义等分支理论迅速兴起。然而,美国并没有因为苏联的消失而高枕无忧。在后冷战时代,美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西方国家凝聚力的下降、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遍布全球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矛盾不时引发的冲突甚至局部战争,世界似乎又将回到多极争夺的不稳定状态。与此相应,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争成为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盛事。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国际关系学的美国中心并没有消失。约瑟夫?奈以《美国定能领导世界》一书驳斥了80年代末期保罗?肯尼迪(PaulKennedy)的美国衰落论,同时也引出了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心:文化和价值。此后,来自美国中心的单极世界论、文明冲突论和后发的建构主义理论等交相辉映,继续主导着西方国际关系学。
2.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不同学科逐渐综合和交融的历史,是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
反应》等。
行为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还极大地影响了传统
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如肯尼斯?沃尔兹(Ken2nethW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就表现出了强烈的科学主义色彩,甚至被称为“行为主义的结构现实主义”。
(4)70~80年代
60年代在西方国家是动荡的10年,美国更是危
机四伏。不断蔓延的种族冲突、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贫困和社会不公、越战导致的社会冲突和分裂等,引起了社会科学家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反省和对价值中立、纯客观研究的深深怀疑。60年代末,行为主义因其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推卸社会责任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和颠覆,代之而起的是后行为主义时代。
后行为主义的国际关系学一反行为主义研究的科学化、实证化和精确化,转而关注现实问题,为现实的国家决策服务。后行为主义新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关系政策科学或者决策理论的异军突起。
70年代以来,美苏的两极对立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进入80年代以后,虽然美苏的敌对并没有改变,但却开始从紧张走向缓和、从对抗走向对话。此外,不断加速的西欧的一体化进程、1973~1974年经济危机引发的长期萧条、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等,都使许多美国国际关系学者认识到,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充分地表达和解释现实世界了。自由主义在被边缘化了将近30年之后重新抬头,并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和约瑟夫?奈—18
—
科学和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一个历史过程,从而赋予了这个学科日益浓厚的跨学科色彩。
在60年代行为主义盛行之前,国际关系学主要是历史学、国际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传统社会科学的有机综合。没有人能断言卡尔的《二十年危机》是纯粹的历史学或政治学或伦理学著作。因为在这部著作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反思、对权力的分析,还有对学科建设的探索。而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查尔斯?E.梅里安(CharlesE.Merriam)在1925面》一文以及20~40,。
从50,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渐运用,以科学化、定量化、价值中立和跨学科研究为特点的行为主义带来了国际关系学研究中学科融合的高潮。行为主义有意识地吸收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系统分析等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拓宽了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行为主义者试图在研究人类的政治行为的基础上来获得关于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主义的狭窄眼界。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分析的框架》、莫顿?卡普兰的《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戴维?辛格(DavidJ.Singer)的《人类的行为和国际政治》和《计量国际政治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缜密的推理、大量的图表、公式以及借自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感受到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论对国际关系学的渗透。
在70年代以后的国际关系研究中,经济学表现出了强大的渗透力。相互依存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几乎无不精通经济学。例如苏姗?斯特兰奇,本身就是出色的经济学家。经济学还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国际制度研究,因为这一学派的立论基础就是经济学的理性抉择理论。
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社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主义理论)中,社会学和哲学的影响也相当明显。
纵观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史,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即它的每一次历史性突破,都是以某种学科向该学科既有机体的嫁接为标志的。如摩根索以其对历史的冷静反思打破了国际法在国际关系学中一统天下的局面;肯尼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得益于系统论和经济学上“市场结构-公司行为”的分析范式;而亨廷。,,必定是。
3.从哲学本源上看,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总体上经历了由科学主义一统天下、到人本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向科学主义提出挑战、再到三种哲学思潮相互对话、相互渗透的过程。
哲学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因此,学习哲学不仅是为了理解哲学,也是我们认识其他社会科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犀利工具。
总的说来,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体可以二分为科学主义(其特点是继承了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其特点是强调对人的关切进而置疑科学、甚至反科学与现代性)两大传统,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其特点是关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种种问题,批判其存在的种种弊端)则是最重要的非主流哲学思潮。三种哲学思潮的兴衰,大致都在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中得到了反映。虽然同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相比,哲学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影响难以觉察,但却非常深刻。
早期的国际关系学主要在英美得以发展。英美的国际关系学继承了英国19世纪的自由和理性、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传统,在方法论上则以经验、实证分析取代以往的思辩和演绎作为主导途径。威尔逊主义和古典现实主义虽然在学术见解上针锋相对,但究其哲学本源,都是科学和理性的。60年代行为主义的盛行则把科学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推到了顶峰。
人本主义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徘徊在人文情结浓厚的欧洲大陆。但从70年代以来,开始向英美蔓延。原因是现实的:60年代后西方日益深重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危机把西方国家抛入了一个动荡的十年。此外,随着“技术乐观主义”的消失和“技术
—19
—
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趋势也日益
明显,出现大量跨学科、跨文化和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如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就成为了国际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此外,在80年代以后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如建构主义学派及后现代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文档下载、IT计算机、考试资料、教学研究、教学教材、人文社科以及试论二十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试论二十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