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0-07 09:16

  本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政治 >> 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


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12 期

姚勤华: 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

建 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
姚勤华
摘 要: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后现代理论,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思想渊源可追

溯到古希腊。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物质客观存在,但物质的意义是观念赋予的。建 构主义理论的嵌入

动摇了国际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 ,引发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思 考。观念至上与物质至上两种主义之争有助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 国际关系; 建构主义; 观念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5833( 2010) 12006405 文章编号: 0257( 上海 200020)

作者简介: 姚勤华,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研究员

建构主义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理论, 作为一种理论或一种认识论、 方法论, 它的历史源远流 ,在哲学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追溯到近代的思想家 ,从心理学的视角可 长 以追溯到皮亚杰。简而言之,建构主义是一门研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学问 ,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 方法。20 世纪 80 年代,建构主义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人类对国际社会的认知 。


建构主义 ( Constructivism) 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对万物之源的探究成为哲学的 发生学。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 ( Protagoras) 由思考物质的起源, 发展到探究人对物质的认识, , 。 认为感觉是对世界的认知 “知识就是感觉 ” 他的名言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 它存在时, 事物
① 存在; 它不存在时,事物不存在 ” 。 普罗泰戈拉对事物的认知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被认

为是当代建构主义哲学思想的来源 ,或者说建构主义从主观的角度研究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命题最 。“人是万物的尺度” 表达的想法是, 物质客观存在, 但物质的意义是 早是从普罗泰戈拉开始的 人赋予的,只有人表述了物质的内涵,物质的作用才被人认识,物质才有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 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是思维对自然表述的结果,宇宙、世界、万物是人 “建构” 的。 自然是物质。物质与人的思维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人的思维能反映客观世界 ? 古希腊人留下 的思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在探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 。其中维 科 ( Giambattista Vico) 最早使用 construction 一词来表示主观认识 ( 知识 ) 对客观事物的建构。 砖之所以可堆砌成房屋,是因为按照图纸建造的,而图纸是人们对房屋的设计,是人们居家生活 , , 需要的一种思维、一种观念。维科揭示了 construction 的主体性含义 “建造 ” 是客观事物 “建 构” 是主观想象,Construction 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含义。在维科看来, 人仅仅认识事物还不够, 还必须解释事物; 能够解释事物,才能真正认识 ( 还原) 事物 ( 的本质) 。维科被称为 “建构主


08收稿日期: 2010- 10 Hyland,D. A. , Origins of Philosophy: Its Rise in Myth and the Pre - socratics, The Putnam, 1973, 331. p.

64

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12 期

姚勤华: 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

。 义之父” 对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学科的运用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心理学 家皮亚杰 ( Jean Piaget) 。他从儿童心理发育着手研究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和机制 , 揭示主 体与客体的关系。皮亚杰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反映的过程是主体适 , 应客体的过程,适应的过程是人心理发育、 智力成熟的过程。 人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 “建 构” 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搭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①。 皮亚杰强调人认知客观事物的主动建构 性,认为认知是自我的、主动的,不是外来的。 与皮亚杰强调 “建构 ” 的个体的内在作用不同, 维果茨基 ( Lev Vygotsky) 提出了建构的 “文化 - 历史” 理论,他认为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与认知对象的客体相比 , 认知的外部因素比内部 因素更能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文化、历史、社会是认知的主要条件,语言是认知的媒介,认知 是人与人交往的主体间性的结果 。维果茨基指出,社会性活动不仅在知识建构中对人类意识具有 影响,而且还可以解释意识变化的原因 ②。这一观点为社会建构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


国际关系理论有两大流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威尔逊为首的理 , 想主义破灭,现实主义崛起。摩根索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把国家比喻为人 “政治法 , 则的原则是人性 ” 人性恶。 适者生存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本质, 国家的本质是争夺权 力,权力是解释国家一切行为的缘由 ,也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华尔兹是新现实主义的代 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国际社会尽管是无政府状态 ,但国家的行为并不能为所欲为,国家受到外部 — 力量——结构的制约,结构是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运行的规律体现。 现实主义把国家间的关系, 看作是物质力量大小的结果,权力和利益是研究的基本概念。20 世纪 70 - 80 年代起, 新自由主 义向新现实主义发起挑战,如基欧汉的制度理论认为,决定国际社会性质的既不是人性也不是权 力,而是制度。国家有强有弱,权力有大有小,但都按照国际社会既有的制度和规则运作 。新现 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国际关系的主流理论 。 与主流理论相反,非主流理论 ( 批判理论、 后现代理论、 女权理论等 ) 认为传统国际关系 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概念是给定的 ,他们质疑研究范畴和基本概念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他们认 为 “权力” 和 “利益” 不是天然的, 是国家通过人们的认识对事物的反映 , 他们提出了 “观 念” 的话语权问题。由于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基本概念、 甚至理论体系提出了质疑, 重新 思考国际关系理论,被称为反思主义。而主流理论虽然承认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 ,但认为国家 , , 是理性行为者,被称为理性主义。非主流理论在与主流理论较量中只有 “批判 ” 没有 “建立 ” 学理上的系统建树并不充分完备 ,但它的认识论、研究视角被后起之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吸 收了。20 世纪 80 年代起,有学者学习借用建构主义方法论尝试分析国际关系 , 其中最有代表性 的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 ·温特 ( Alexander Wendt) ,其代表作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 — ) 者——结构问题》 ( 1987 年 , 《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 》 ( 1992 年 )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 1999 年) 系统地搭建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 — 温特质疑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研究国家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 ——无政府主义,认为无政府逻 辑是行为体在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事实 , 是人们对国际社会认识的一种观念, 国家、 权 力、利益这些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同样也是社会实践建构的产物 ,由观念建构起来的社会事 实不是亘古不变的。温特关于人类所处的国际社会是一个观念的社会这个命题 ,从根本上颠覆了
① ②

,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参见 [ 瑞士]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 1978; [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参见 Vygotsky,Mind in Socie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苏] 维果茨基 《思维与语言》 版。

65

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12 期

姚勤华: 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几十年,从没有人怀疑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的研究 起点: 国家、权力、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质。温特将国际关系理论的讨论带回了理论的原 点,国际社会是什么? 国际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温特认为,这不是问题研究,而 是世界观的讨论。温特对研究起点的探讨,直接挑战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观 ,指出国际社 会的物质性、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通过观念解释或观念结构的建构才具有意义 。


在物质世界既定的前提下,怎么论证观念世界的存在和意义 ? 温特认为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才 能解答这个问题。 从本体论上说,温特认为观念也是客观实在。温特自称其知识结构是政治学,但在研究国际 关系理论中对哲学、社会学感兴趣,并且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影响 。温特同意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但他的物质观、世界的客观性不是唯物质论, 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自然界和社会界组成 的,由人组成的社会虽不是物质,却是客观实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把它描述出来 ( 这是 “建构” 的第一层含义) 。也就是说,世界不仅是物质世界,也是观念世界。 温特建构主义理论是在批判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地位的高低和权 力的大小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由此可知国际社会的物质性。 温特认为, 国家尽管有领土、 人 口、组织机构等客观实在,但不能说领土就是国家, 国家是人们用知识 “造 ” 出来的东西。 自 然界的物质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 证明它存在, 是什么。 但社会界的事物 ( 国家、 国际体系、 。“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 而是观念现 国际结构) 尽管是客观实在,但却是理论家感知的东西 。 ” 象 ” “或者说是 ‘观念是无所不在的’ ( 或者说是几乎无所不至的) 。 ① 国际社会或国际关系理 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观念世界。 、 由此,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分歧的焦点在于国际关系或国际社会的本体是 “权力” “制 , ? 度” 还是 “社会”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是 “物质 ” 本体, 而建构主义是 “社会 ” 本 体。显然建构主义与它们在本体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 为什么说 “社会 ” 也是本体呢? 因为人 — 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也是客观实在 ,它与纯粹的物质不同的是,承担社会活动的主体——人 类,不仅具有思维、观念,而且连接了主体与客体,创造了与物质世界相关的观念世界 。 在认识论上,温特指出观念决定物质的社会属性 。国际体系、国际结构是客观实在,但也是 观念的产物,而这种观念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核武器具有巨大破坏力,这是因为铀裂变、钚聚 变过程中因连锁反应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这是物理性能, 是物质的性质或属性。 但在国际社会, 物质具有社会属性,物质的社会性不是物质本身决定的 , 它是由观念决定的。 假设, 英国有 100 件核武器,朝鲜只有 5 件核武器,而且当量也小。仅从物理性能上说,英国核武器的破坏力远远 大于朝鲜,但为什么美国并不认为英国核武器是对美国安全或世界安全的威胁 ,反而认为朝鲜核 武器是对美国安全或世界安全的威胁呢 ? 因为美国把朝鲜当作敌人,把英国当作朋友。核武器还 , 是核武器,但核武器的社会属性发生了变化, 英国的核武器是 “震慑 ” 朝鲜的核武器是 “威 。 胁” 这就是观念的作用 ( 这是 “建构 ” 的第二层含义 ) 。 在这里, 温特建构了物质的社会性, 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功能或理论价值 。在温特看来,物质的物理性、客观性固然重要,比如鸡蛋 不可能变成原子弹,也没有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但如果原子弹没人去使用,它的物理性能是显示 不了的,也发挥不了作用,还不如一个鸡蛋,因为原子弹太花费人力、物力、财力了。原子弹的 物理性能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显示出来 ,包括威胁和畏惧。所以在国际社会,物质的社会性 ( 观念) 比物质本身更重要。如果你和美国是朋友,你就会认为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自己可靠 的后盾; 如果你认为美国是敌人,你就会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对自己国家的威胁。 同样的物
: ,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3 页。 ① [美] 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66

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12 期

姚勤华: 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

质,却有不同的社会后果,这并不是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 而是观念的不同。 按照温特的话说, ① “权力和利益之所以具有它们实际上所具有的作用 ,是因为造就权力和利益的观念起了作用 ” 。 从方法论视角分析,温特强调观念是互动的结果。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要么研究行为体本身 ——国家 ( 摩根索) ,要么研究行为体所处的环境——国际关系的结构 ( 华尔兹 ) 、 制度 ( 基欧 — — 汉) ,温特认为这是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 ,而建构主义是用整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 所谓整体 主义,不仅考察行为体,还考察行为体所处的社会结构,考察国际结构与行为体的互动关系 ; 国 际结构或国际制度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 而且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②。 传统现实主义认 为,一个国家的行为 ( 对外政策 ) 是该国自身经济、 军事力量决定的, 我是谁, 我是什么, 是 我自己决定的,决定的力量在于权力,这是权力决定论。新现实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 是由国际结构决定的,在两极格局,你要么倒向美国,要么倒向苏联,这是结构决定论。新自由 主义认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 ,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受到国际制度的制约 ,这 是制度决定论。温特在研究国际关系时, 把行为体和行为体所处的国际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整 体,即研究两者的互动关系,不仅国家对国际结构、国际制度有影响,而且国际结构和国际制度 对国家行为也有影响,当然温特侧重从体系层面研究国际结构对行为体的影响 。实际上,新现实 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中也不乏这种辩证法。 但温特的 ( 建构 ) 理论的创意是, 行为体的身份 不是由行为体自身能证明的,我是谁,我是什么,是由国际社会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 ” 果生活在孤岛上,不同任何国家交往,他连 “星期五 ( “罗宾逊漂流记” 中人物) 都不是。国 家只有在交往中,才显示自己是什么, 而这种身份是别人的认识、 别人的建构。 伊朗提炼浓缩 铀,说是和平利用原子能, 但你自己说了不管用, 国际社会, 特别是美国为首的西方不这么认 为,他们认为你提炼浓缩铀有制造核武器的战略意图 。 所以国家的身份或利益是国际社会建构 的。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吹拂一股 “非物质 ” 的新鲜空气, 引起学术界极大 的反响,对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和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着积极的意义 。 ( 一) 建构主义的两条定律牵引人们关注对社会观念的研究 温特在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这本书中,开宗明义交代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实质 。 。 也可以说,温特用两条定律概括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 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有目的的行为体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构建而成的 ,而不 ” 是天然固有的。 ③ 第一定律: 人类社会,包括国际社会,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 国际关系是国 家间的生存方式 ) , 都是人们认识客观实在的产物, 物质的作用并不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力量大 小,而是取决于观念对物质意义的建构 ; 第二定律: 所有行为体,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要 是社会存在,他的符号、他的身份、他的利益,是互相认知、交流的产物,互动的结果,不是个 体自身决定的,是社会产物。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是,物质的客观性只有通过观念的解释才具有 社会意义,客观世界只有通过主观世界才产生作用 。建构主义将国际关系理论从一贯偏重物质力 量的视角看问题牵引人们关注观念及其对国际社会的作用 ,即对物质的反作用。如果说现实主义 和自由主义是物质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那么建构主义则是观念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这对发展 国际关系理论是有益的。 ( 二) 无政府的三种文化打破了国家间关系的宿命论 按照现实主义理论的推理,国家和国际社会是物质构成的,对物质的渴望导致国家为了获取
: ,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7、1 页。 美] 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①③ [


参见 [ 美] 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第 4 章,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67

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12 期

姚勤华: 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

更多的物质力量 ( 权力) 而发生争斗, 结局是战争永不停息, 所以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物 质因素使然。但温特质疑这个推理的起点,他认为国家不完全是物质的,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不是物质,是观念,是人与人、国与国在交往过程 中 “建构” 的结果,是共有观念建构的,是观念的产物,因此无政府社会是一种文化。 这是一。 — — 其二,无政府状态不是一种逻辑——杀戮 ( 霍布斯主义 ) ——国家与国家之间永远是争斗状态, — 你死我活。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三种关系,, 即无政府有三种文化, 霍布斯文化——敌人 ( 消灭 ) , — — 洛克文化——对手 ( 竞争) ,康德文化——朋友 ( 互赢 ) 。 而且这三种文化通过观念的改变会发 生变化。霍布斯文化是 “人性恶 ” 的体现, 人类社会是自然状态, 通行适者生存原则。 洛克文 化是 “恶” 和 “善” 兼而有之的体现,是既竞争又合作的社会, 是共存原则。 康德文化是 “人 性善” 的体现,具有博爱主义的思想,人类社会奉行共赢原则。 ( 三) 对未来国际关系前景持积极的乐观态度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现实的积极意义在于 ,如果认识到国际社会不是物质力量的结果, 是观念的结果,那么只要促进观念的变化或更新 ,国与国的关系的改变就有可能。比如,美国和 中国的关系,1972 年与 1949 年相比,从物质力量上说,美国依然比中国强大,但并没有战胜中 国 ( 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 中国比美国弱, 但并没有屈服美国。 但为什么在 1972 年美国与 中国走到了一起,是因为在苏联扩张战略下,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中国也改变了对美国的 态度,是因为双方重新认识了对方,即重新建构了对方的身份, 从而导致双方关系发生质的变 ,“化敌为友 ”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问世正逢国际格局的转换 , 这一理论强调对观念建 。 化 构的重视,弥补了国际社会唯物质力量马首是瞻的缺陷 。国家可以不再以追求权力、诉诸力量为 维系国家间关系平衡的唯一出路 ,可以在相互认知的前提下,寻求共存共赢的新理念。显然建构 主义的观点有助于国际社会构建后冷战时期和谐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涉及国家本体地位的哲学思考 ; 如果从不同的本体论出发,会 对世界产生不同的认识,从而导致不同的国家间关系。建构主义的研究立意或对问题思考的出发 点超出了国际关系本身的使命,也超越了之前所有国际关系理论和流派对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和 理解。温特自称是温和建构主义,有学者称是调和主义,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 既有理 性主义,又有反思主义; 既是现实主义, 又是理想主义。 这是不是反映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趋 势,越来越中和,不偏激, 呈现折中主义的理论趋向? 就我国对外政策而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 来,奉行的是 “不论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 的理论, 只要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 就可以与任何国家发展关系,不树敌,广交友。而这一立场已为众多国家所接受 ,似乎成为国际 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是客观实在的反映 。 ( 责任编辑: 雪 韵)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vism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Yao Qinhua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as a post - modern theor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he origin of the thinking of Constructivism can date back to ancient Greece. The basic view of Constructivism is: materials do objectively exist, but the meaning of materials is subjective. The emergence of Constructivism has shaken the starting logic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and given rise to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The debate of which comes first, subject or object,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Keywor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structivism; Subjective 68



  本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2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