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19 10:43

  本文关键词: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的新兴角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年

修正主义国家还是现状国家?

任航皞  

【摘要】: “中国崛起”未定性,也未定型,带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崛起后的中国将如何界定其长期利益和长远战略?如何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使用其力量和影响?对此,美国政界和学术界仍处于观察、辨识和判断阶段。笔者将修正主义国家/现状国家两类国家概念引入美国对中国认知框架,试图通过分析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国家性质的认知模式及美国对华认知转变的轨迹,来探讨中国应有的理性应对。 对于未来中国的认知,美国战略界大体分为两派,一派持修正主义中国观,另一派持现状中国观。前者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战略界新保守主义的思想,而后者则体现美国国内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认知。21世纪的中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修正主义国家还是现状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会直接表现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制订上,因而美对以上问题给出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中美关系的前景。崛起的、不满的修正主义中国将可能对美国建立并推崇的国际秩序构成根本性挑战,反之,一个现状中国将成为一个积极的合作者。面对中国的崛起,一方面,美国认为中国现在不是威胁,把它当作威胁来对待可能会成为一项自我实现的预言;另一方面,美国也担心,中国的崛起也可能会产生重要的战略影响。为避免中长期内国家安全方面的风险,美国会对中国崛起可能的负面影响做出应对准备。“制衡加融合”政策就是这种认知的最好注解。一方面在安全问题上更加重视和规制中国;另一方面美国要求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欲将中国从一个“体制外”的发展中国家,转变成为一个融入以美国为首的现行世界体系的利益攸关方,意在掌控中国崛起的方式与方向,引导中国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之内。 面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应有理性的应对之策。经济上,深化与美国的合作,增加其遏制中国崛起的代价;政治上,扩大两国在地区和全球重大问题上的磋商,加强国际合作,扩展共同利益;外交上,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交流,提高意图清晰性,释疑增信,使美国感受到中国的善意,让美国了解中国无意根本修正现行国际体系的事实,从而使得美国更倾向于对中国采取合作态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22.371.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导论11-21
  • 一、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2-19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19-21
  • 第一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21-30
  • 第一节 概念由来及其发展21-25
  • 一、古典现实主义21-22
  • 二、防御性现实主义22-23
  • 三、进攻性现实主义23-24
  • 四、新古典现实主义24-25
  • 第二节 主要理论25-30
  • 一、“利益平衡”论25-26
  • 二、权力转移理论26-30
  • 第二章 测定标准——一种可行的分析框架30-38
  • 第一节 测定变量30-33
  • 一、对现行国际体系的挑战性30-31
  • 二、国家的能力、意图和行为31-33
  • (一) 国家能力31-32
  • (二) 国家意图32
  • (三) 国家行为32-33
  • 第二节 对中国的测定33-38
  • 一、中国的国际组织参与度33-35
  • (一) 中国加入国际组织数量的变化33-34
  • (二)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变化34-35
  • 二、中国对国际规范的认同度35-36
  • (一) 主权原则35
  • (二) 自由贸易原则35-36
  • 三、中国对国际规范的修正36-38
  • 第三章 美国对华“修正主义国家”观38-49
  • 第一节 修正主义国家观派别及主要观点38-39
  • 第二节 认知依据与测定标准39-45
  • 一、中国的修正主义能力39-40
  • 二、中国的修正主义意图40-41
  • 三、中国的修正主义行为41-45
  • (一) 全球层面:国际秩序-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41-42
  • (二) 地区层面:亚洲争霸?42-44
  • (三) 中国国内层面:台湾问题44-45
  • 第三节 对中国修正主义观的评判45-49
  • 一、对中国实力的夸大45-46
  • 二、对中国意图的无端揣测46
  • 三、北京共识的澄清46-47
  • 四、亚洲形势过度恐慌47
  • 五、台湾问题的澄清47-49
  • 第四章 美对华“现状国家”观49-58
  • 第一节 现状国家观主要观点与派别49
  • 第二节 认知依据与测定标准49-53
  • 一、中国的国家能力49-50
  • 二、中国的国家意图50-51
  • 三、中国的现状行为51-53
  • (一) 全球层面:国际组织和国际问题51-52
  • (二) 地区层面:合作还是冲突?52-53
  • (三) 国内层面:台湾问题53
  • 第三节 对中国“现状国家”观的评判53-55
  • 本章小结55-58
  • 第五章 修正主义国家的命运及中国的应对58-66
  • 第一节 修正主义国家的命运:理论和历史的考察58-60
  • 第二节 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崛起的评估:认知框架与根源60-62
  • 第三节 美对华认知转变与中国的应对:“冲击与反应”62-66
  • 一、美对华认知转变62-64
  • 二、中国的理性应对64-66
  • 参考文献66-7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宗友;;解读修正主义国家:概念、指标及涵义[J];国际论坛;2006年02期

    2 张立平;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思路[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3 江忆恩;;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2期

    4 罗纳德·塔门;亚采克·库格勒;陈琪;吴文成;;权力转移与中美冲突[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3期

    5 封永平;;认同变迁:英美权力的和平转移[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3期

    6 陆伯彬,刘凌霄;穿越台湾海峡——威慑、升级控制与中美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01期

    7 陶文钊;起伏中求稳定,动荡中求发展[J];和平与发展;2001年03期

    8 赵晓;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J];南风窗;2004年14期

    9 张贵洪;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的新兴角色[J];欧洲;2000年04期

    10 江忆恩,肖欢容;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概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赵庆寺,王启华;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7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刘旭东;;论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林钟高;于鑫;吴玉莲;;全球会计治理框架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余婷婷;;美国文化的永恒主线——浅谈美国对外扩张的基本特点及表现形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徐崇利;;中国的崛起与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法律体制——以WTO为中心的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叶小青;邵勇;;“和平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张春;;权势和平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陈玉聃;;中国与国际体育组织关系的个案研究——中国与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和国际跆拳道联盟的关系[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10 刘中民;;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转型——以行为体结构和权力结构为视角的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叶凡美;“内部改进”与美国早期国家构建(1801-1833)[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一博;世界足球区域格局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常佼;从国际法视角看朝核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安德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协调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永;“小泉现象”剖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蕴岭;综合安全观及对我国安全的思考[J];当代亚太;2000年01期

    2 范晓军;参与和培育国际关系的制度建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罗纳德·塔门;亚采克·库格勒;陈琪;吴文成;;权力转移与中美冲突[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3期

    4 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J];世界历史;2003年06期

    5 时殷弘;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与中国的可有和应有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门洪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J];美国研究;2001年01期

    7 王义桅,唐小松;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J];美国研究;2002年04期

    8 陈东晓;保守主义外交理念与里根政府的对外军事干预政策[J];美国研究;2003年02期

    9 门洪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J];美国研究;2005年03期

    10 苏长和;非国家行为体与当代国际政治[J];欧洲;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梦孜;大国挑战论何以难休?[J];世界知识;2005年13期

    2 张剑荆;;“北京共识”与制度创新[J];中国报道;2005年08期

    3 罗富强;;在维和点滴中感受中国崛起[J];华人世界;2007年05期

    4 宋忠霞;;书山径[J];理论与当代;2007年05期

    5 春来;;非洲攻略与中国崛起[J];新闻世界(社会生活);2007年03期

    6 张维为;;《中国震撼》[J];杭州(下旬刊);2011年02期

    7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J];红旗文稿;2011年09期

    8 阎学通;;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下)[J];世界知识;1996年23期

    9 暮宾;;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理性思考[J];理论参考;2004年05期

    10 陈向阳;;中国仍需韬光养晦[J];招商周刊;2005年Z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文化内涵[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吴苑华;;中国崛起:后美国世界的希望——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国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冯新铭;;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日本产生威胁[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4 卓大宏;;一门新的专业在中国崛起——OT的创新[A];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作业治疗学组成立暨首届中国作业治疗论坛资料汇编[C];2011年

    5 高柏园;;中国文明的和平崛起及其文化理由[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6 章嘉琳;;美国对付中国崛起的“对冲”战略[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师伟;;随笔[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8 韩民青;;新工业化与中国的崛起[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张涵;;中国崛起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李巍;[N];南方日报;2010年

    2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建勉;[N];西安日报;2011年

    3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陈昕;[N];文汇报;2011年

    4 薛治国 吴仁辉 ;[N];海南日报;2004年

    5 作者 布伦特·汉农;[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雪冬;[N];文汇报;2009年

    7 扬尼斯·加齐乌尼斯;[N];国防时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 杨原;[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田晓玲;[N];文汇报;2011年

    10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王德禄;[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琍;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卡林(Karim BATHILY);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种双赢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4 聂继永;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7 廖卫民;传播与国运[D];浙江大学;2010年

    8 莫巴克(Mouctar Abakar);身份与利益:冷战后中非关系发展及其对非洲国际地位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9 彭述华;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苏晓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航皞;修正主义国家还是现状国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韩发展;东亚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山东大学;2012年

    3 于凯燕;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崛起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徐梅霞;欧盟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及中欧关系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1年

    5 何秋杰;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义明;21世纪支撑中国崛起的雄鸡发展战略模式[D];河南大学;2004年

    7 王娜;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孔凡立;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大国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薛峰;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权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卓立克;论蒙古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与前景[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的新兴角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5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5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f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