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南斯拉夫危机原因探析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的民族宗教问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外交学院》 2010年
冷战后南斯拉夫危机原因探析
王洪达
【摘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苏联国内政局的变化,在南斯拉夫出现了一场危机及其引起的战争。南斯拉夫的解体没有像苏联那样和平的完成。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探讨了这场危机的原因。 本文第一部分以地缘政治为切入点,分析了南斯拉夫地区重要的地缘地位,然后简要介绍了南斯拉夫地区的历史和南斯拉夫危机及其引起的一系列战争的经过,为接下来的南斯拉夫危机的原因分析做准备。 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用原因分析法分别分析了南斯拉夫危机及随后一系列战争的内因和外因。关于内因,本文主要抓住了以米洛舍维奇为首的极端民族主义代表,并综合各种材料点出了在危机过程中前南斯拉夫各共和国将民族沙文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的情况。在外因分析中,本文主要抓住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危机的漠视和盲目以及面对危机时均从本国立场出发,缺乏应对危机的协调和团结。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5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长久;波黑问题背后的大国争斗[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04期
2 扈大威;;欧盟对西巴尔干地区政策评析[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3 良仁;美各界人士谈科索沃维和与重建问题[J];国际资料信息;1999年08期
4 蒋莉;;俄乌克里米亚半岛之争[J];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01期
5 曹荣飞;波黑和平前景又蒙阴影[J];当代世界;1995年07期
6 怀新;赵培洪;;穆克联邦成立后的波黑新局势[J];世界知识;1994年14期
7 江凌飞;孟祥青;;一叶知秋事——波黑问题启示[J];世界知识;1995年20期
8 周尊南;科索沃危机溯源[J];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双伍;黄亮;;论欧盟干预国际危机的选择性[J];长江论坛;2009年01期
2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3 王永收;;库斯图里卡电影中的家庭关系隐喻——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论略(一)[J];电影文学;2010年24期
4 茹莹;;冷战后的民族宗教问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王婧;;美国与欧盟间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的制度建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戴晓东;单极世界的变数——对单极稳定论的一种批判[J];国际观察;2003年01期
7 钟振明,张爽;从美欧双方政策原则之分歧看冷战后的美欧关系[J];国际论坛;2003年02期
8 柯静;;科索沃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走向[J];国际论坛;2006年06期
9 李玲崧;;前南斯拉夫分裂的历史原因及其启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高燕;;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形成及其动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殷翔;后冷战时代的美欧安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5 汪伟民;联盟理论与美国的联盟战略[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金翠;从维护“人权”到防止“威胁”[D];复旦大学;2007年
7 潘亚玲;“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8 姚惠娜;欧盟对阿拉伯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杨晓燕;欧洲主义还是大西洋主义?[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杜娟;国际规范的传播:社会化和本土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红旗;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婷婷;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突破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陈威;20世纪60年代初英法核外交探析(1960-1962)[D];南京大学;2011年
4 汪毅刚;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中的黑海海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伟峰;冷战后欧盟与北约防务关系探析[D];外交学院;2011年
6 袁夕;论美俄对乌克兰的争夺[D];新疆大学;2011年
7 侯瑞;欧盟能源发展战略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曲芳艾;论当今世界民族分离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蒋思海;试析北约东扩(1990—199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李现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欧政治关系[D];外交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达洲;;我所认识的米洛舍维奇[J];世界知识;2001年09期
2 冯俊扬;;米洛舍维奇:棺难盖 论难定[J];晚霞;2006年07期
3 梅歆;;米洛舍维奇:等待命运的裁决[J];党员之友;2001年08期
4 朱焱;;米洛舍维奇:生不逢时的政治强人[J];传奇文学选刊(人物金刊);2006年06期
5 高晓川;民族不屈精神的代言人——米洛舍维奇[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6期
6 关银凤;;“硬核桃”米洛舍维奇[J];科技智囊;1999年07期
7 ;米洛舍维奇夫人谈南斯拉夫[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1期
8 阿廖沙;萨沃·米洛舍维奇:我的右脚[J];当代体育;2001年23期
9 ;星语心愿[J];当代体育;2007年33期
10 ;天才还是罪人──“一·一七唾沫事件”直击[J];足球世界;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5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谢焱;;试论国际刑事法院引渡国际犯罪人的基本法律问题——卡拉季奇引渡案若干法律问题的分析[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9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10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坚;[N];人民日报;2004年
2 砚苏 新华社特稿;[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本报驻南联盟记者 谢戎彬;[N];人民日报;2001年
4 黄恒;[N];河北日报;2000年
5 徐海静;[N];中国国防报;2001年
6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N];光明日报;2006年
7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N];光明日报;2006年
8 范刚;[N];中国矿业报;2000年
9 记者 宜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5 林婕;冷战后北约东扩与美欧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6 刘利民;影响冷战后北约继续存续的决定性因素[D];清华大学;2004年
7 王丽君;冷战后美国海湾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李畅;冷战后的日本新和平主义思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徐蓝;1918—1929年美国对德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达;冷战后南斯拉夫危机原因探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刘舸;冷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世界格局走向[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3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5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7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9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蓝茵茵;解读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兴[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的民族宗教问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