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独联体诸国“颜色革命”
本文关键词:美国与独联体诸国“颜色革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11年
美国与独联体诸国“颜色革命”
杜天翔
【摘要】:继二十世纪下半页美国成功地对东欧以及前苏联进行“和平演变”之后,美国在二十世纪的后期及二十一世纪初又采取了新一轮的和平演变策略,也是一种新的干涉手法——“颜色革命”,尤其是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挤压俄罗斯在亚欧大陆的战略空间,美国打着“推进民主”的旗号,开始了对独联体诸国的和平演变。美国以“街头政治”为主要形式,促使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相继爆发了“颜色革命”,并在这些国家成功地扶植起“亲美”政权。虽然近期“颜色革命”的成效有所减退,但美国仍未放弃其和平演变的策略。尤其是在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的“颜色革命”有所抬头,同时有了更新的特点与趋势。面对美国新一轮“颜色革命”攻势,有人迷惑,有人担忧。本文通过对“颜色革命”的成因、特点、实质以及历史沿革分析,来找寻“颜色革命”的本质。在对独联体诸国的“颜色革命”以及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各种手段、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动因作出研究后,文章联系国际政治现状,揭示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国际影响及发展趋势,最后得出警示意义。这在国际关系形势更加纷繁芜杂的当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黄色革命”等入手,仔细探讨了“颜色革命”的模式与特点,认真分析了它爆发的背景与成因,深刻揭示了它的实质目标;然后,明确点破了它的性质,系统论述了它对国际政治的冲击与影响,具体总结了它给予的启示与应对措施;最后,尝试预测了它的前景与未来走势。纵观各国“色变”的过程,可以发现:“颜色革命”基本上遵循着相同的模式,即经过“准备、开始、相持”三个阶段和最终实现“反对派获胜”这个结果的模式。同时“颜色革命”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反对派在西方势力支持下,借选举之机,用和平方式夺权执政。这一特征有诸多体现:以扶植反对派操纵选举为重点;以街头政治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司法安全领域为突破口;以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为核心等。“颜色革命”的爆发有着深刻的背景与原因,不仅具有深厚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历史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原因,还具有美国推波助澜的外部条件等。可以说,“颜色革命”是国内的各种矛盾激化到临界极限,政治派别斗争到势均力敌,“疏俄亲美”与“亲俄系俄”路线争论到拔剑相持,“融入欧美”与“苏联情结”思想矛盾到难以抉择,西方民主扩展到一定时机,最终借助“国家换届选举”的契机,各种矛盾统统引发和点燃的必然结果。从表面上看,“颜色革命”的目标是反对派为争取民主,推翻当权派上台执政。事实上,它的实质目标是“脱俄西进”。“革命”前,这些国家实行一种与俄美等距离的外交政策,没有明目张胆地喊出“脱俄”的口号,但“西进”的倾向已经萌芽。“革命”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被一批亲西方政治精英上台掌控,明确提出了“入约加盟”的外交路线,成为“脱俄西进”的急先锋与领头羊,并复活壮大了“脱俄西进”的总部——“古阿姆”,公开扛起“脱俄大旗”,积极推动“西进”进程。可以说,“颜色革命”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归根结底是独联体国家以“脱俄西进”为实质目标的一次内部政权更替。因此,“颜色革命”的产生以及“脱俄西进”必然给当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从独联体层面看,“革命”浪潮余波未平,加速了独联体地区的地缘政治分化,使独联体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对俄罗斯的传统安全政策形成了有力冲击,促使俄罗斯实行更加务实的新独联体政策;从地缘政治层面看,它进一步改变了欧亚地区地缘政治版图及其区域分野,“后苏联空间”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整体正在被打破并被重新分割组合;从上海合作组织层面看,它使上海合作组织进入了成立以来最具凝聚力的时期,并将其作为抵御“颜色革命”的主要平台;从大国关系层面看,它在引发新的战略争夺,激化大国矛盾的同时,使美、俄、中三国关系在中亚地区得到重新平衡;从中国层面看,它给中国的周边环境和战略空间带来了严峻挑战,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地缘战略利益和能源战略利益构成了一定威胁;从国际格局层面看,它使本已失衡的国际格局进一步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倾斜,大大延缓了建设“和谐世界”的进程。面对“颜色革命”浪潮,各国必须未雨绸缪,找准对策,从内政与外交方面双管齐下,努力应对。最后,可以预见,由于独联体国家政局不稳,不排除“颜色革命”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但今后马上产生“颜色革命”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可能性不会太大。随着奥巴马的上台,美国又采取了新的政策,因此,有着深厚西方背景的“颜色革命”不会最终划上句号,只不过是换了不同的方式而已,关于“颜色革命”的斗争应该还会持续下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7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汝波;新世纪以来美国的中亚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飞;“新干涉主义”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张蜀豫;;“颜色革命”冲击下的独联体[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庄百鹏;田娟;;“9·11”后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陈标平;;乌克兰“颜色革命”及其政治走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5 张西明;;发动“颜色革命” 美国手法翻新[J];东北之窗;2006年21期
6 侯艾君;;“颜色革命”后盘点三国得失[J];党建;2008年12期
7 胡红萍;中亚国家经济形势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10期
8 杨姚奕;;白俄罗斯如何抗拒“颜色革命”[J];党政论坛;2006年05期
9 李兴,周雪梅;乌克兰“橙色革命”:内外因素及其影响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04期
10 吴大辉;;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策动“颜色革命”的三重诉求——兼论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架构下抵御“颜色革命”的当务之急[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4 张守刚,张生;博弈论视角下的卢沟桥事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5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江雪茹;世界多样性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层联系解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刘艳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调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张熠;从第三次中东战争看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J];阿拉伯世界;2004年05期
10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利华;;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5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8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若彦;;依附理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紫翔;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内政府机构改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试析冷战后美国在中亚的“民主化”战略[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2 闫忠林;;试析当前美国在中东、中亚的存在对中国军事、能源与外交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2期
3 吴宏伟;中亚地区宗教的复兴与发展[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1期
4 李兴;从博弈论视角看欧亚大陆与俄美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5期
5 赵会荣;美国在中亚的“民主”目标[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6期
6 高祖贵;美国与中亚的关系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02期
7 郑羽;;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中亚政策的演变(1991~2006)[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4期
8 姚勤华,戴轶尘;中国与中亚地缘政治关系新析[J];俄罗斯研究;2004年01期
9 杨成;;形成中的中亚地区格局:尚存的单极残余、不稳定多极和其他选择[J];俄罗斯研究;2009年06期
10 王有莉;贸易与经济政策协调并进——探寻我国对美经贸关系新思路[J];国际贸易;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新卫;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苏晓宇;美国对中亚军事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3 杨鸿玺;论美国中亚战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维多利亚;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彭义;冷战后中美俄三国的中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璐;地缘政治视角下美国对中亚五国军事技术输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耶斯尔;“9·11”前后美国的中亚政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5 廖成梅;冷战后俄罗斯与美国的中亚政策比较[D];新疆大学;2004年
6 曹晓晨;“民族自决”原则在俄罗斯政治解决车臣问题中的困境[D];外交学院;2005年
7 许晓丽;“9·11”后的中亚局势及其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邱林森;美国的中亚战略及前景[D];兰州大学;2006年
9 丁帅;中亚战略地位与中俄美三国的中亚政策[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伏文艳;论中亚地区民主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乌克兰独立以来与俄、美、欧(盟)关系演变述评[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4期
2 夏立平;21世纪美欧俄三边关系:能否超越地缘政治[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1期
3 曾向红;杨恕;;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颜色革命”[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2期
4 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5 谭再文;“颜色革命”与俄罗斯传统安全的“窘境”[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6 吕其昌;值得警惕的“克林顿主义”[J];国际论坛;1999年05期
7 梁守德;冷战后国际政治中人权与主权的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02期
8 李立凡,刘锦前;美国中亚战略棋盘上的非政府组织[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6期
9 牛新春,房宁,刘洪潮,龚书铎,曹长盛,李亚洲;美国的“民主化”战略值得警惕(笔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06期
10 刘文山;新干涉主义:21世纪初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再文;“颜色革命”与俄罗斯传统安全的“窘境”[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2 潘英明;徐红林;;非政府组织与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J];文教资料;2007年01期
3 耿密;;近十年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2期
4 潘如龙;戴铮勤;;“颜色革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5 李永全;;当前俄罗斯政局的基本特征[J];俄罗斯研究;2006年01期
6 蔡宏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成因及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刘晓菲;;浅析“颜色革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8 帅慧敏;贺正楚;;近年来俄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亚局势的影响[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冯绍雷;“颜色革命”:大国间的博弈与独联体的前景[J];俄罗斯研究;2005年03期
10 李四林;;关于“颜色革命”的反思[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德芳;俞国斌;刘君涵;;从“颜色革命”、“清算历史”看大国博弈[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丹;;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和美国的文化侵略[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达;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亚的发展和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金茹;试析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政策[D];外交学院;2008年
3 陈达;“颜色革命”及其对俄罗斯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4 王志华;当代白俄罗斯与欧盟关系评析[D];外交学院;2007年
5 张霞;从“颜色革命”看美国和平演变战略[D];河南大学;2009年
6 孙静;论独联体“颜色革命”的根源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7年
7 武光华;俄罗斯在颜色革命初期和后期的政策及其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璐;冷战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何强柱;“颜色革命”与俄罗斯安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楼碧君;理解政治冲突:大众社会和交叉压力的解说[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与独联体诸国“颜色革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