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2 18:53

  本文关键词: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天津师范大学》 2008年

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

桑修成  

【摘要】: 国际体系是国际关系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对象。巴里·布赞作为英国学派新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研究国际体系上颇具特色。他把国际体系放到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去考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国际体系图景。 为了对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进行细致地梳理和考察,并试图发现其理论特色,本文采用归纳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从四个方面对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进行了研究。在界定国际体系时,布赞强调了“互动”和“单元”两个要素。他把“互动”放到体系层次上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主流理论。同时,他对国际体系进行“部门”划分,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我们勾勒一幅全面且清晰的国际体系图画,也是他研究中工作中的重要特色之一。通过研究,本文还发现,与主流国际体系理论不同,布赞的国际体系是演变的,并为国际体系的演变设定了动力、机制、方向。研究发现,是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国际体系的演变,而新型单位的出现则是其直接的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互动成为了体系演变机制的核心,单位则成为重要标志。未来的国际体系图景,布赞则为我们勾画地相对谨慎。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布赞对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关系的观点进行了阐释。布赞认为,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国际体系的产生早于国际社会,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产生发展所依赖的对象也不同。为了对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文还就他的国际体系理论与英国学派其他学者的理论和主流国际体系理论进行了比较。与英国学派其他学者的比较发现,布赞继承了英国学派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同时又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超越,把国际体系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布赞还对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借鉴。与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的比较发现,在研究的层次上,布赞在偏重体系层次的同时也对单元进行了兼顾;在国际体系的单位上,他超越了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的“国家中心主义”;在单位与体系特征的关系上,布赞认为解释源是多元的,体系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无政府性。因此,布赞的理论不是科学的体系理论,而是研究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变的理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0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s5-8
  • 前言8-11
  • 一、选题意义8
  • 二、研究现状8-10
  • 三、研究方法10
  • 四、基本框架10-11
  • 第一章 巴里·布赞对国际体系的界定11-19
  • 一、国际体系的定义11-14
  • 二、国际体系的内容14-19
  • 第二章 巴里·布赞对国际体系演变状况的分析19-32
  • 一、国际体系演变的动力19-23
  • 二、国际体系演变的机制23-29
  • 三、国际体系演变的方向29-32
  • 第三章 巴里·布赞对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认识32-43
  • 一、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的区别32-36
  • 二、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的联系36-43
  • 第四章 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与相关理论的比较43-53
  • 一、与英国学派其他学者的国际体系理论的比较43-46
  • 二、与三大主流学派的国际体系理论的比较46-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后记5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斌;;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罗伯特·基欧汉的世界政治思想[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4期

    2 巴里·布赞;李晨;;英国学派及其当下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2期

    3 刘德斌,任东波;世界历史的视野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建——来自巴里·布赞的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4 刘德斌;;巴里·布赞与英国学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5 唐小松;黄忠;;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观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解读[J];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6 石斌;权力·秩序·正义——“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伦理取向[J];欧洲研究;2004年05期

    7 郭树勇;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其演变[J];欧洲研究;2004年05期

    8 张振江;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之比较[J];欧洲研究;2004年05期

    9 周桂银,党新凯;权力政治、国家体系和国际关系思想传统——马丁·怀特的国际关系思想[J];欧洲研究;2005年01期

    10 周桂银;基督教、历史与国际政治——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的国际关系思想[J];欧洲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海艳;;礼仪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亚青;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论争到趋同——第三次国际关系学理辩论的终结[J];国际论坛;2001年03期

    2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美国研究;2001年02期

    3 张茂明;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政府间主义[J];欧洲;2001年06期

    4 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J];欧洲;2002年01期

    5 时殷弘;历史·道德·利益·观念——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谈话[J];欧洲研究;2003年05期

    6 任晓;何谓“理性主义”?[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7 石斌;权力·秩序·正义——“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伦理取向[J];欧洲研究;2004年05期

    8 郭树勇;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其演变[J];欧洲研究;2004年05期

    9 张振江;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之比较[J];欧洲研究;2004年05期

    10 周桂银,党新凯;权力政治、国家体系和国际关系思想传统——马丁·怀特的国际关系思想[J];欧洲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良祥;;伊朗的“历史包袱”与其对外政策[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6期

    2 宋效峰;;国际威望政策与中国的和平崛起[J];晚霞;2011年14期

    3 魏红霞;;简论中国的“和平崛起”——基于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4 高祖贵;;从容淡定看“世界眼中的中国”[J];瞭望;2010年02期

    5 苏长和;;中国海外利益管理的新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6 陈向阳;;透视中国的“大国责任”[J];瞭望;2010年09期

    7 孙建社;;国际多边合作发展中的中国外交[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8 张翠;;浅析南海争端风云再起的原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李守石;;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考察:内外维度的双重展开[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汤伟;;超越国家?——城市和国际体系转型的逻辑关系[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洁勉;;中国对软实力的探索:作为公共产品的国际体系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胡键;;中国国际角色转换与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分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陈波;;“中国责任论”与中国对国际责任的历史体认[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叶青;;试析新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演变及动因[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邝艳湘;;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矛盾与启示[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6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刘鸣;;中国责任论探究与和谐世界的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谢小庆;;论国际法的历史类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9 胡键;;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观[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亚非;[N];人民日报;2010年

    2 宫秀川;[N];学习时报;2011年

    3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陈玉刚;[N];东方早报;2008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陈之罡;[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 杨剑 提供;[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王逸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泓佐;[N];学习时报;2005年

    8 张剑荆;[N];学习时报;2009年

    9 泓佐;[N];学习时报;2011年

    10 记者 于晓华 苏小坡;[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江海平;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7 陈东晓;全球化下的联合国安全制度改革[D];复旦大学;2006年

    8 申耿焕;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战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9年

    9 王毅;国家间权力妥协:概念、历史和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崔达;全球环境问题与当代国际政治[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修成;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路云飞;越南融入国际社会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曹珍艳;国际体系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彭帆;试析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D];外交学院;2007年

    5 吴卫卫;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6 刘稳;论全球契约的国际政治意义[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毛艳琳;试析“中国特色”大国责任的文化基础[D];复旦大学;2009年

    8 姜海鹏;国际政治系统的复杂性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高莹;国际体系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刘竞;当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9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9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