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一带一路与地缘经济_新丝绸之路中的地缘经济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6-11-20 19:32

  本文关键词:地缘经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丝绸之路”古来有之。自汉唐,一条从中国中西部经中亚通向西亚、欧洲的交通贸易路线逐渐形成,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之后又兴起了从中国南部沿海经东南亚、南亚到西亚、非洲的海上贸易路线,,与之相应称为海上丝路。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公开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10月,习近平在印尼国会演讲时又提出,愿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同年底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显然,这并不限于古丝路的恢复,而是承载着21世纪国际地缘关系的新内容、承担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思维。因而可称为“新丝绸之路”。

  勾画“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三大经济中心(北美、欧盟、东亚)的世界经济格局已趋于成熟。

  在东北亚,以中、韩、日为主体,包括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滨海区己在客观上形成一个(亚)经济区。东南亚的东盟和中国(所谓10+1)也已通过自由贸易区(FTA)协定的运作形成一个(亚)经济区。值得关注的是,中、日、韩三国FTA谈判业已开始;东盟分别与韩、日FTA谈判正加快进行,另外两个10+1可望形成。一个东北亚与东南亚联合,以中国为核心和纽带的世界级大型经济区已现出雏形。更进一步看,东盟分别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三个10+1也成为讨论话题,以东盟为核心区的10+6将有更大的辐射空间。

  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不仅在经济上有更强的统一性,且形成了相当程度上的政治联合。经过此次“欧债危机”考验,欧盟在经济上的互相协同得到加强。不过,除了各国仍保留相当大的经济自主性外,其内部也还有(次)区域上的差别,以西、中欧15国为主体被称为“老欧盟”,冷战结束后其东扩后加入属“新欧盟”,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地缘关系上更加凸显。

  古丝路与新丝路两端同样是海、陆两条丝路汇合的两大经济中心,但其含义有相当大的差别。新丝路东西两端各形成一个开阔的扇形面,东端至少从日本海到南中国海及周围地区,西端是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整个欧洲。不言而喻,还可进一步延伸到大西洋两岸各经济区。

  现今可作贯通东西大陆桥的有两条路线。

  北线,从日本海周缘和中国东北出发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达东欧进而到西欧。该线东端的地缘关系最复杂,国际政治因素使日本—朝鲜半岛的线路及附近几个港口能否作为起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西伯利亚大铁路能否成为国际贸易快捷畅通的大动脉,沿线能否开发成一条繁荣的经济带,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于俄罗斯的开放和改革。但从中国角度上会努力促使这条大陆交通线发挥作用,这不但是中国北部通往北欧的捷径,也是开发利用俄在亚洲资源的必由之路。

  南线,即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向交通网。向东北可连接北线,向东南可连接中南半岛直到新加坡。南线的起点与海上丝路汇合,向西北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与古丝路汇合。南线东段是中国经济核心区,有着雄厚的交通基础。无论从中国东南部广东和香港的港口群、上海洋山港、江苏连云港还是渤海湾的港口群都可迅速到达中国西北新疆的边界口岸。这有望成为太平洋和大西洋间最现实的大陆桥,且中国可在其建设上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实现其快捷的商业运营,可形成比绕行苏伊士运河、特别是好望角的海运物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通道。更重要的是,这可促进实力雄厚的中国路桥建设大军向西挺进,成为现在还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中亚5国以及东欧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推手,进而形成一个向两侧有一定辐射纵深的繁荣经济带。

     

     

  地缘经济战略新思维

  新丝路最根本最重要的创新在于体现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对内建设富强国家、对外建设和谐世界的百年梦想。新丝路即是这种新思维的载体,也是实现此目标的重大战略措施。这种站在全球文明发展上的思维高度是古丝路践行者们所不可企及的。与现行的大国以中亚为主的地缘战略也有根本区别。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地缘经济的因素独立于政治而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地缘政治的基本走向;政治为经济服务并可对经济产生相当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古今丝路有约一半在中国境内,显然,大陆桥的建设必须由中国参与、甚至主导。从南北向上看,中国位于亚洲东海岸的中段,自然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接合部,作为该区最大经济体、发展最快速的中国也就必然要担当起两个经济(亚)区间纽带的脚色。

  也许带有某种巧合的是,整个东亚既是新世纪最有活力的经济带也是需求日增的油气进口区,而中国作为该区最大的油气生产国和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油气进口国,又恰在该弧形带的核心部位。

  从地缘战略的新认识出发,划分出中国地缘经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与中国有方便交往的邻国,第二层次为与中国相邻近的外围国家,第三层次是地球村中的远邻地区。

  第一层次中,首先是北方的俄罗斯、蒙古和中亚里海以东5国。特别是在俄罗斯全方位受到西方挤压,美国战略东移、日本右翼频频对中俄发难的国际形势下,中俄都有加强战略协同的愿望。

  其次是复杂的东北亚。处于世界经济产值前列的中日韩,彼此间互为最重要的进口源和出口目的地。相互间在资源上不但缺乏互补性且共同缺乏油气等资源。这使其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者,也可因买方的共同利益而形成某种联合。

  最后是联合中的东南亚。中国和东盟不仅互相成为重要的经济伙伴,且在交往中增强了互补性。东南亚丰富的资源、急剧发展的消费市场都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特别是与东南亚10国日益密切的经济合作、互相信任互相依赖关系的增强有利于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

  第二层次中,首先是澳大拉西亚(这个对一般人较生疏的地理概念指澳大利亚和周围的地区,包括新西兰、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及附近的若干岛国),作为其主体的澳大利亚,矿产和农牧业出口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内陆和近海油气,煤炭和煤层气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从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对中国资源供应的巨大潜力来说,该区堪比俄亚洲部分和中亚地区。从市场经济成熟、科技发达、人为障碍不多和海运的方便性上看更胜一筹。

  在中国西南侧是以印度为主体的是南亚次大陆。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甚至是与中国交界的邻国。因巨大地理屏障,中国与南亚诸国往来更多依靠海上丝路。但必须注意到迅速发展的印度,“龙象”在国际市场上互相竞争,除高贸易额的经济互补往来外还有多方合作机会。中印在东非石油开发上的合作可成为良好范例。

  西亚是中国的隔邻,更多地被称为中东,是世界头号“油库”。无论页岩气革命导致世界油气供销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仍将保持作为世界最大油气出口区和东亚—南亚弧形带的主要进口来源区的地位。随着发达国家石油消费量的降低和大西洋两岸油气产量的持续快速提高,中东油气的东输将占其出口的更大比例。换言之,在日益成熟的国际市场上中东各油气输出国的生存发展将更紧密地与东亚、南亚国家经济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加强使我们可以期望谈判已久的中国与波斯湾海合会国家的FTA协议可在近期签署。

  第三层次中,陆上新丝路的西端是中西欧。这是中国在“欧亚大陆岛”上的远邻。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其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这种经济联系已对双方起到良好的双赢互利作用并将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投资协定、FTA协定等的签署而得到持续加强。

  我们也不妨把美国及北美洲看作同一纬度上的远邻。美中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已达到彼此难解难分的地步,与中国合作是美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说,中美经济合作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两国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就会使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打破大国间冲突对抗的历史宿命并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惠及各方的大国关系。这显然有利于两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与中国远隔重洋且距离最远的地区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这里薄弱的经济基础使其发展困难,需要区外国家从投资、科技、基础设施、实业兴建等多方面支持。这就特别需要中国不附带政治条件以双赢互利为目的帮助。非洲有丰富的资源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中国的发展有明显的互补性。中非各国首脑成功举办了北京峰会,至今共援建上千个成套项目。中国在拉美也有巨额投资和相互贸易额,在拉丁美洲共同体邀请下今年将举办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己成为非洲开发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成员,与非洲、拉美的经济关系有望得到持续发展。

     

     

  “边、带、路”战略重点在交通能源

  在加强与地球村中所有地区经济交往合作的同时,在中国地缘战略中要更加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采取“东突西进南联北合”的不同策略。要以交通能源为重点发展陆上丝路经济带、建设海上丝路。以“边、带、路”为代表的新思维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积极外交谋略和主动的大国担当。

  建设丝路经济带和海上丝路有两个得力“抓手”,就是交通建设和以能源为首的资源开发。

  发展经济的首要基础设施就是交通。以高铁为骨干的航空港、铁路和高速公路及其支线构成网络,再加上油气管网就勾绘出了在东亚和中西欧两个经济最发达地区间的一条有相当宽度的新兴经济带的轮廓。便倢的物流使许多国家的内陆城市成为国际贸易交通的口岸,拉动经济发展。

  海上丝路要以造船和港口建设为基础。除了大中型的普通船舶外,还应组建专业性船队,如集装箱船、矿石/粮食散货船、油轮和LNG船等。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作为纵贯中南半岛的交通线出海口之一还需要扩建并成为泰国湾及周围海域国际油气合作勘探开发的支撑基地。中缅油气管线无论以实兑港,还是分别以附近的马德(油)、皎漂(气)作为起点,油气都要从海上获取,除大型专用码头外还需配套相应的石油、LNG储库群。实兑港欲作为拟议中的铁路终点和对附近的缅甸、孟加拉、印度、中国都可利用的国际性港口,还有许多配套设施要建设。

  一个经济带的发展除交通条件外还需适应本区特点的资源开发以作为实体经济的头马或主体。从矿产资源看,中亚、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金属矿产和铀矿在世界上有较重要的地位;从能源看,除众所周知的石油、天然气外还应注意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及一些东南亚国家都有开发和出口煤炭的要求。俄罗斯有向中国出口电力的需求,多数东盟国家电力供应明显不足是影响经济的现实问题。这些资源和能源开发不仅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抓手而且也是中国的需求。因此应注意其因地制宜的全面发展。

  应该说,在中国油气走出去的宏观布局上看对东南亚的陆上和海域重视不够。这除了国际关系上的障碍外还有些属于认识问题。近年来的勘探成果修正了这些认识。缅甸南北向山前带、苏门答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陆上和海上的一系列油气田的发现已做出了明确回答。特别应注意到,作为边缘海盆地的南中国海、苏禄海、苏位威西海、马古鲁海、班达海和安达曼海等,作为陆架海的泰国湾、爪哇海、阿拉弗海上的盆地群,这些海域或其边缘的陆上多已发现/开发了油气田。就连中南半岛的主体也是两个稳定的中型地块(掸邦地块和印支地块),且也已发现含油气层。上述地区各具其特有的油气赋存条件和良好的油气远景,值得大力开拓。

  总而言之, “边、路、带”的提出与中国外交上的新思路、新进展一起体现出新世纪外交上的积极作为、力争主动的新作风。中国正在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在实现走向富强的百年梦同时,与各国人民一起追求和谐世界的梦想。

  (作者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本文关键词:地缘经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4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8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