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秩序和新国际关系下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5-03-26 10:55
摘要: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之间的角逐日趋激烈,但在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国应认清自身的处境,坚持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本外交立场,以经济建设服务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主要外交任务,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和积极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多边合作,以期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发挥重大作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演进,国际局势有所变化。在对当今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的判断上,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一点,又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外交举措。我国应在认清国际形势的前提下制定使我国利益最大化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国际新秩序,外交政策,国际局势,中国国际关系论文
1、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近期以来,自由民族、宗教、领土等传统问题所引发的国际争端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问题更显突出,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时有新的表现,有碍和平法发展的突发事情频繁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判断国际局势时,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全局与局部。应当说,就全局和主流而言,国际形势仍然是和平的因素大于战争的因素,稳定的因素大于动荡的因素,因此,十六大报告对当今局势做出了较为乐观的判断:“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也即是说,和平依然可以保持。此前,江泽民还曾对此进行过更具体的阐述: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形势决定任务。党中央对当今国际局势发展基本态势所做的科学判断,不仅有助于人们澄清认识,统一思想,聚精会神地从事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有助于今后的中国外交确立的正确反方向。
2、当今时代的主题
不可否认,在当今世界,存在着种种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人类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与十分严峻的挑战。然而和平仍是人心所向,发展仍是大势所趋,诚如十六大报告所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党的十六大再次以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主要出自下述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从主观上看,它的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令人们不堪回首,贫困与落后多次阻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因此,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现新的有碍和平与发展的冷战,热战和动乱,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第二,从客观上看,它具备一定的基础。目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曲折中发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的发生,并且在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此外,核威慑的存在,也可能令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第三,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上看,二者相辅相成。从本质上说,和平与发展二者都不可或缺。世界和平时促使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而各国的共同发展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并重,不仅会使世界人民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而且还会使之彻底摆脱贫困与落后的状态,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此外,确认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还有助于我国树立温和可亲的外交形象,与世界各国继续和平共处。
3、中国对自身处境的判断
对中国自身处境的判断,党中央是十分乐观而自信的。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作出坚信:“世界正向着光明和进步的目标迈进。”其次,它认为中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最后,它明确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时期。”
中国对自身处境的判断之所以十分乐观,并非意味着我们否认世界还很不安宁,或者忽略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还在增加,而且基于以下认识:从总体上讲,和平的力量,正义的力量,进步的力量,终究是不力战胜的。具体说,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世界要进步,仍是任何人都难以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对自身处境的判断之中充满着自信,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也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4、关于独立自主和平政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在国际上政治地位的提高,某些国家散播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试图在国际关系中孤立我国,在十六大报告中,党中央再一次明确提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施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因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4.1台湾问题
台湾为题是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台湾问题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统一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利益,不论是在亚太地区还是大国关系中,都是我国安全战略地位受到削弱和前置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台湾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具有国际问题的复杂性。
4.2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和浅滩的总称。目前,周边许多国家不仅对岛群提出了主权要求,而且还占领大部分岛礁,对其附近海域进行疯狂的资源掠夺。南海是中国将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不能、也不敢丢!
4.3朝鲜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是危及我国安全的重大隐患,朝鲜半岛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4.4中印边界纠纷
印度同中国一样,是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大国,是亚洲大陆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印边界问题主要包括东段、锡金段、中段和西段。目前两国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印两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攀升,竞争也更加激烈。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周边动荡不断,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定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并存。
中国虽然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在化的路还长,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构建人民幸福和谐社会,需要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展望未来,国际形势将经历更深刻的新调整,新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中国外交将踏上新的旅程,自信成熟地大步前进。
5、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
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一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争取实现祖国统一。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当时难。”在国外的中国同胞人身权利,物质利益,安全利益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他们在国外大多形单影只,举目无亲。这时候,寻求娘家人的帮助,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这就对我们的外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实践上看,中国外交常挂在嘴边“外交无小事”。已经不限于国际关系领域,还贯彻海外中国公民权益的维护上。因此,“外交为民“已成中国新世纪外交工作的又一标志。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结成一个有机体,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新型国家关系总体特征。
积极发展大国间的多边合作,利用多边外交积极发展共世界其他大国的互相信任与合作对中国国际影响的提高意义重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关系的主要矛盾,向来都是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主要力量,对世界和平与房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主导的国际环境中努力争取得来的,与大国在多边外交场合中的合作与接触,有利于减少我国的外部压力,制约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通过多边外交可以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建设性地参与世界事务和国际体系的决心、愿望和能力,除其他大国对中国的疑惑和排斥,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如此严峻的形势,应当认清自己的方向,坚定信心不动摇,以自信、自强、自立的形象迎接新挑战,在金融危机之下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为将来真正踏入社会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中国特色主义[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2:52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第3页
【3】元成章、刘建飞,21世纪的中国外交[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220
【4】王文平,论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演进与观察与现实选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04);643
本文编号:18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