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与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网络
发布时间:2015-03-30 09:04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经济关系网络,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关系论文
一、名词解释
经济格局:实际上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
世界政治格局:指在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多种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以某种方式和规则组成一定的结构,由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
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
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南南合作:即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由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分布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因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谋求进步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发展中国家有效融入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手段。
区域经济集团化:指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协定、条约等形式组成的经济共同体或贸易集团。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南北问题:从地区概念上讲,是指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和北半球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问题;从经济概念上说,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问题。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一般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一般行为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备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二、论述题、简答题
1.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1)战后初期的恢复调整阶段(1946—195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参战国带来了损失,除美国外,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收到战争的破坏,因此战后经济恢复就成为主要的任务。
(2)快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1953—1972)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科技革命,凯恩斯主义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快速的发展。
(3)滞涨阶段(1973—1982)
(4)不稳定的低速增长阶段(1983年以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因此经济出项了低速增长。
2.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战后美国凭借其军事实力,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国际环境;
(2)战后新科技革命极大的提高了各国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增长加速。
(3)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财政金融政策对5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增长发挥明显的作用。
(4)战后20年中,许多名族国家取得独立,并且发现大量的工业原料——矿藏,尤其是中东大油田的发现,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石油与原料,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南北关系的新特点:
(1)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0世纪90年代后,一方面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进入转换期,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未能解决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状况,相反南北经济发展中不平衡的表现不仅范围扩大而且更为复杂。
(2)发展中国家整体地位和作用减弱。
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因素在国家间关系中的作用日益上升,经济关系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却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并继而在其他的领域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4.普京振兴俄罗斯的经济战略措施的特点。
一是强调建立和完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俄式”市场经济机制。
二是将国家长远发展与实现近期目标相结合。
三是战略布局与集体措施密切配合,保证战略规划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力求务实推进,避免产生激烈冲突。
新战略充分考虑俄国的实际情况和国民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不惟外,不惟快,重视养民生息,立足强国固本,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普京的外交关系:
(1)普京于2000年执政后一直致力于振兴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战略的核心。
(2)普京执政后,相继出台了《国家安全构想》、《军事学说》和《外交政策构想》,明确了外交直接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复兴服务的基本方向。在保持叶利钦后期的外交框架的基础上,相应调整外交政策:、
对西方,以军事潜力为依托,展开务实外交,避免对抗,
对东方,在继续改革和发展关系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今后一个时期内,俄罗斯将集中政治、经济、军事各种手段解决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实际需要的外交任务,为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经济创造外部条件。
6.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
(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
(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7.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重点)
一、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及依据:
1、何谓时代主题?时代主题问题是世界经济政治的首要问题。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并预示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集中表现。决定时代主题的主要因素是世界基本矛盾和世界人民的切身利益及共同愿望
2、时代主题的转换:时代主题的转换是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结果。20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两次重大转换,即由“战争与革命”转换到“和平与发展”。
3、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首先,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政治多极化):
第一,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130多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第三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壮大,使世界和平力量空前增强。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制约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因素。
第二,社会主义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资本主义本身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次、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日益成为制约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最后.世界军事力量的对峙及现代战争的变化:
第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制约战争。战后,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
第二,“核恐怖平衡”是谁也不敢动手。
第三,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制约战争。
三、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实现途径:
1、主要障碍:90年代初,邓小平又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第一,和平问题面临的新威胁: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其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
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活动遍布世界主要地区,报复手段更趋极端,不断制造“要更多人死,让更多人看”的惨剧。另外还有跨国犯罪。
第二,发展问题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南北贫富差距更加悬殊。
二是日益突出的全球问题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人口、环境、饥荒、动乱等严重的社会危机。
2、解决途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第三世界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力量,是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夫人基本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主要力量,是联合国改革的积极力量。(课本原话)
9.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演变发展趋势与性质特点。(p154)
(1)所谓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分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最佳配置,从而使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逐渐融合成真给的过程。
(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经济全球化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准备阶段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终于18世纪产业革命的发生。18世纪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19世纪下半期出现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各国经济活动逐步频繁和日益紧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的起步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务、货币、技术等服务的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世界经济全球化也进入了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真正开始具有全球性并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政治格局的调整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信息技术革命不经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加速了已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3)战后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西方经济向全球扩的帝国主义化。
(4)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不是目标。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全球化。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
第四,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
10.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和原因?
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现实是孕育于两极格局之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冷战后,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综合国力追求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愈来愈强的单边主义色彩,造成某种“单极世界”的表象,但从发展上看,从实质上看,多极化才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方向。
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经济与科技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没有哪种力量能长久地全方位地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构筑单极世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俄罗斯、法国等倡导多极世界的建立,大多数国家与人民反对单极独霸;
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促进多极化的发展,大国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相互借重与牵制有助多极化的生成;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世界多极化。
但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因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的最大障碍;冷战思维继续存在、南北差距的扩大、民族矛盾与宗教纠纷等也严重冲击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与利益重新分配,因此世界多极化过程将充满矛盾与斗争。
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主要热点地区的和平
总之,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时,局部的热点地区与国家受其影响也在努力摆脱战乱之累,寻求自身的稳定、发展,从而走向地区的缓和与和平。
3、大国关系
总的来说,在世纪交替之际,大国关系不再具有全面对抗的性质。但是这种大国关系的调整还只是开始,大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冲突仍然存在,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仍然没有退出舞台,某些大国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大国关系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进入新世纪,大国关系继续深入调整,呈现明显的既相互合作、协调又相互摩擦、制约的特点。
4、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
5、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6、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总的来说是趋向缓和,但局部地区的形势仍然动荡不安。
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维护按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必须继续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1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新特点。
(1)国家权力行使的法制化,政党制度化,阶级斗争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
(2)国家间利益集团和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上升;
(3)国家行政机构权力膨胀;
(4)国家结构复杂和出现多层次化
(5)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12.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此我们以印度为例说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挑战:一是边界争端问题;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但是中方坚持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 领土问题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这个不可以有任何的让步,任何一寸领土的让步都会涉及到一个国家执政合法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将造成我们国内民族情绪的激荡,将会为我们未来解决边界问题留下很多隐患。
二是西藏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中印关系中非常敏感的问题,印度仍然在允许达赖及其流亡者在印度从事活动。中方向印方提出交涉,要求它兑现承诺不允许达赖代表在佛教几千人的大会上发表演讲,印度方面没有配合,这和它公开宣布的立场有很大的距离。三是安全观念问题;印度对我们存在着很深的安全疑虑,这一点也是影响中印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是三角关系问题;是巴基斯坦的因素,中巴之间一直保持着战略关系,90年代中期我们调整了这个政策,但是印方对此还是不满意的,认为中国还是支持巴基斯坦对印度进行遏制,所以现在我们和印方交涉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是一个障碍。五是贸易本身的问题。印度至今仍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输印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数量最多,对大额贸易赤字也很不满意.中国则认为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存在歧视现象,有些时候对中国企业设立安全门槛,签证政策严重滞后等等。
(2)挑战:首先,中印之间对建立国际秩序的基本看法是具有相似性的。印度也不希望这个世界由一超主导,它希望建立一个多中心的世界,中心之一就是印度,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和我们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中印对国际行为准则的认识具有共同性,也都是反对武力干涉。印度在利比亚问题上、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公开表态要比我们尖锐得多、强硬得多。
第三,双方对对方的崛起还都有一定的包容性。有一个说法:双方在政治上的合作性高于排斥性;在经贸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对国际问题看法的态度相似性多于相悖性;文化关系的关联性重于冲突性。应该看到中印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是我觉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展到冲突和剧烈对抗上。
我们应该从大的格局和大的方面看印度,继续充实和改善双边关系,妥善地处理涉及印度的三角关系。三角涉及到越南、缅甸、日本等。另外,要加强在多边舞台的合作,如果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多了双方在政治上的互谅就会增加很多。
本文编号:18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