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当前巴西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内涵及问题

发布时间:2015-04-04 08:31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巴俄双边关系借助“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获得了较快的提升,具备了以下主要特征:政治关系方面,巴俄两国不仅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了广维度的双边对话机制;经贸方面,两国贸易量相对有限,贸易结构互补性不强,但俄罗斯对巴西投资的热情开始见涨;科技合作方面,两国表现出加强合作的强烈意愿,但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合作项目;国际合作方面,“金砖国家”机制赋予了巴俄双边关系更多的国际含义,有关全球治理的国际议题的立场协调正逐渐成为巴俄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作为两个地区大国和崛起中的“金砖国家”,加之日益成型的“金砖国家”机制的促进,巴俄两国关系将延续现有发展态势,但“政热经冷”的双边关系特点很难在短期有所改变。

    关键词:巴西,俄罗斯,经济关系,内涵问题,国际经济关系论文
 
    巴西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可以上溯至1828年,但由于苏维埃革命和巴美自动结盟战略,苏联与巴西两国先后在1917年和1947年两次中断外交关系,两次断交时间长达42年(第一次断交期为1917~1945年,第二次断交期为1947~1961年)。尽管两国自1961年恢复了外交关系,但在长达21年(1964~1985)的巴西军政府执政时期,巴俄双边关系发展较为缓慢。1985年,巴西恢复民主体制后,其多元化外交也得到了强化,1987年,时任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访问巴西,两国政府签署《共同申明》,这也是自1961年复交以来的首个双边政治文件。苏联解体后,巴西于1991年12月26日承认俄罗斯联邦合法地位,成为拉丁美洲地区首个承认俄罗斯联邦的国家。但作为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巴西与俄罗斯的关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进入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巴西卢拉政府强调“新兴大国联盟”的外交理念,加之“金砖国家”机制逐步成型,巴俄双边关系进入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两国关系的内涵也有了较大的丰富。相比巴西与其他新兴大国(中国、印度、南非)的互动程度,现阶段的巴俄关系总体趋于平淡。
    一政治关系:战略互需与机制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政府调整了90年代初期“宁做第一世界之尾,不当第三世界之首”的国家身份定位,重新强调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大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拥有多重利益的国家”和“西半球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①
    当时,巴西外交决策者认为,作为具有大陆规模的国家,巴西有必要加强与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合作,而中国、印度、俄罗斯不仅与巴西同为地区大国,而且也有着相似的国际身份,巴西政府外交思维的改变成为推动巴俄政治关系改进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及俄罗斯政局逐步趋于稳定,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回归务实目标。普京强调要恢复俄罗斯的强国地位,就必须与世界经济实现一体化,展开东西方平衡的多向外交以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融入欧洲,维持全球战略平衡,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②
    这成为普京总统在其第一任期(2000~2004)内的重要外交政策内容,其中“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不仅成为俄罗斯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成为当时的普京政府平衡与西方关系的战略途径之一。
    进入21世纪,巴西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获得了快速发展,两国不仅保持着政府首脑的频繁互动,而且双边政治对话机制的活力也逐渐得以体现。2000年6月,巴西副总统马尔科·马西埃尔(MarcoMaciel,1995~2003)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政府同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2年,时任巴西总统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HenriqueCardoso)访问俄罗斯,恢复了自1988年若泽·萨尔内(JoséSarney)总统访问俄罗斯以来中断了15年的两国领导人的直接对话,两国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3年,卢拉就任总统后,“南南外交”和“总统外交”在巴西外交政策中得到强化,这直接促使巴俄高层互访频率明显加快。俄罗斯方面,2004年11月,普京成为首位访问巴西的俄罗斯总统;2008年11月和2010年4月,梅德韦杰夫总统先后两次访问巴西。巴西方面,卢拉总统先后3次访问俄罗斯(2005年10月、2009年6月和2010年5月),两国政府在卢拉首次访问俄罗斯期间签署了《巴俄战略联盟双边协议》(AcordoBilateralBrasil-RússiadeAlianaEstratégica),确定了巴俄政治关系的基础。2010年5月,两国签署《战略伙伴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双边合作的内容及框架。与此同时,两国政府还签署了“2010~2012年政治磋商计划”,磋商内容包括多边、地区和双边三个维度:多边事务的重点包括安全与稳定、联合国议程、裁军与防核扩散、联合国人权事务、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及有组织跨国犯罪、国际经济及金融形势、环境与气候,等等;地区事务的重点为拉丁美洲局势、与欧盟的关系、与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中东和苏丹冲突、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前苏联地区一体化进程;双边协商的优先议题主要为巴俄关系、对外政策规划。
    外交政策契合度的提高以及政治关系的提升推动了巴俄双边对话机制的正常运行。1997年,分别由巴西副总统和俄罗斯总理联合主持的巴俄高级合作委员会(ComissoBrasil-RússiadeAltoNíveldeCooperao,以下简称“巴俄高委会”)成立,当时俄罗斯仅与美国、法国、中国和乌克兰等4个国家之间存在由总理主持的高级别定期协商机制。巴俄高委会下设政治事务委员会和政府间经贸与科技合作委员会,其中政府间经贸与科技合作委员会下设经贸及工业合作,金融及银行间合作,能源合作,太空合作,军事技术合作,科学与技术合作,文化、教育和体育合作等7个分委会。2011年5月,巴俄两国在莫斯科召开了第5届高委会,双方均强调加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是各自政府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之一。①
    对巴西而言,俄罗斯的战略意义在于其世界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而巴俄关系的政治重要性体现在两国针对裁军、联合国改革及其作用的强化、反对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尤其是维护和平、民主和尊重人权等挑战的相互协调上。对俄罗斯而言,加强与巴西关系不仅仅因为该国在拉丁美洲的“分量”,而且也是由冷战后全球化的形势决定的。俄罗斯前外长及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巴西与俄罗斯都经历了经济的开放与调整,都面临国际贸易竞争自由化的挑战,在政治方面,两国均有全球利益,都寻求实现区域一体化以及在国际范围内合作伙伴的多样化。②
    联合国改革问题是巴俄两国政治关系的重点,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的立场较为灵活,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表示,任何关于联合国改革的决议必须基于联合国成员国的共识,这一点是保证联合国安理会合法性和有效性、联合国内部团结的关键所在。虽然拉夫罗夫承认联合国安理会需要改革,如果它的成员国能够反映当今国际新格局,那么它的效率势必有所改善。但是他也强调,联合国改革不应仅局限在安理会的扩大上,而应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改革,包括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相关改革。此外在表决联合国改革问题上,拉夫罗夫明确表示“安理会不履行本该属于联合国大会的职能,并且安理会不能就一些不涉及具体冲突的、抽象的议题开展讨论”③,其意即指包括安理会扩大在内的联合国改革应取决于联合国内部的共识,而非安理会现任常任理事国的态度。对于巴西的“入常”,俄罗斯政府早在2002年与巴西签署的《巴西—俄罗斯共同申明》中便明确了对巴西“入常”的支持态度。时任巴西总统的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对此声称:“俄罗斯政府的政治态度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第一个明确支持巴西的国家,这也显示了俄罗斯政府切实发展与巴西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意愿。”④
    但是在其他场合,俄罗斯政府官员多次强调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候选国应在本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且本地区国家对其候选国的资格应达成一定的共识。因此,综合俄罗斯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其对包括巴西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入常”愿望的认同实际上是以“联合国成员国共识”和“地区共识”为前提条件的。针对这一点,巴西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作为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实际上不愿意改变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的权力结构。
    二经贸关系:规模有限
    自2000年以来,巴俄双边贸易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双边贸易基数较小,巴俄贸易总量非常有限。2000年巴俄双边贸易额仅为9.9亿美元,到2008年两国贸易额达到79.8亿美元,8年时间大约增长了7倍。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巴俄贸易在2009年降至42.8亿美元,同比降幅高达46%。尽管在随后的2010年和2011年,巴俄双边贸易有所恢复,到2011年回升至71.6亿美元,但尚不及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仅相当于2011年中巴贸易额(771亿美元)的1/10。未实现卢拉在2009年提出的“巴俄双边贸易到2010年超过100亿美元”的目标。从两国具体进出口额来看,巴西基本上一直处于顺差位置(2000~2011年,巴西仅在2000年出现1.5亿美元的逆差)。2011年,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以及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分别为42.2亿美元和29.4亿美元,均不及2008年的水平(46.5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巴西实现约12.8亿美元顺差。
    总体而言,巴俄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经济及贸易规模很不相符。以2011年为例,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占巴西总出口的比重仅为1.6%,占俄罗斯全年进口总量的比重约为1.4%。与此同时,2011年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占当年巴西总进口额的比重约为1.3%,占俄罗斯当年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0.6%。但是,如果比较10年前的情况,巴俄双边贸易远远落后于各自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巴西或俄罗斯在对方市场中的份额实际处于“缩水”状态。2001年,巴西对俄罗斯出口占当年巴西出口总量、俄罗斯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8%和2.6%,高出2011年上述两项比值(1.6%和1.4%);同年,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占当年巴西进口总额、俄罗斯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约为0.8%和0.5%,略低于2011年上述两项比值(1.3%和0.6%)。
    造成巴俄贸易规模有限的主要因素包括:(1)两国对对方市场均缺乏了解,均非对方国家的传统贸易伙伴,两国对对方市场的开发力度尚显不足;(2)两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类似,初级产品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均为两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经济互补性的欠缺使两国经贸往来缺乏足够的驱动力;(3)巴西、俄罗斯均为贸易保护主义相对较为严重的国家,贸易保护措施直接限制巴俄双边贸易的开展;(4)两国之间尚缺乏便捷的贸易渠道,比如俄罗斯对巴西的出口多数是由国际中介商来运作,这无疑降低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互信程度。另外,虽然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巴西对俄罗斯在与贸易相关的配套管理、银行融资的保障缺乏足够的信任,这是限制两国科技互补性发挥的重要障碍。①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以基础产品以及低附加值的半制成品为主。2011年,基础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占巴西对俄罗斯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43.8%和7.2%。而从出口产品种类来看,粗糖、牛肉和猪肉为巴西对俄罗斯的主要出口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3.7%、24%和7.6%。相反,俄罗斯对巴西出口则主要以化工和军工产品为主,2011年,俄罗斯对巴西出口的三大产品为硝酸铵、尿素、磷酸二氢铵,分别占俄罗斯对巴西出口额的15.7%、15.5%和14.7%。巴俄双边投资规模非常有限。巴西对俄罗斯的最近一次投资还要追溯至2007年巴西肉类加工企业萨迪亚(Sadia)投资4800万美元与俄罗斯的米拉托格(Miratorg)公司在加里宁格勒合资建立肉类加工厂,该合资厂总投资规模为9000万美元,其中萨迪亚拥有60%的股份。后因汇率成本过高以及俄罗斯经济不景气等因素,萨迪亚公司在2009年5月以7750万美元将其股份出售给俄罗斯合资方米拉托格公司。俄罗斯对巴西的主要投资项目是2007年俄罗斯树脂生产企业奥格金(Orgkhim)在南马托格罗索州投资生产松香。①但是随着巴西盐下层油田潜力的显现、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临近,俄罗斯对巴西的投资热情明显提升。俄罗斯第3大石油公司秋明英国石油控股公司(TNK-BP)2011年11月以10亿美元购得巴西HRT公司在索丽芒斯(Solimes)盆地21个区块的45%的股份。与此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在里约热内卢设立办事处,并着手在巴西天然气分销领域实施收购计划。
    三科技与军事合作:虚多实少
    巴西的科技投入相对有限,寻求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巴西现代化过程中弥补其科技投入不足的重要选择。巴西寻求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出发点在于:通过与科学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争取实现技术的转移,并加快自主技术的发展。巴西对于巴俄实现科技合作的可能性的看法是:虽然俄罗斯的应用科学水平较西方国家相对落后,但俄罗斯在基础科学领域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在某些领域具有一流的技术能力。尽管巴西不具备俄罗斯的科技规模,但在科学知识的某些应用领域具有与西方国家相似的灵活性,这可能算是对俄罗斯向巴西输出技术的“回报”。②
    出于上述考虑,科技合作是巴西对巴俄关系的重要诉求,在巴俄两国政府所签署的众多合作协议中,航空、核能、太空、军事等技术合作占到了相当的比重。
    2010年5月,两国政府签署了“2010~2012年科学与技术合作计划”,设定了29项具体的科技合作内容,其中,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及通讯技术为两国技术合作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该计划还针对各具体项目明确了双方实施合作的机构。在航天技术方面,巴西航天局(AEB)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kosmos)在2008年11月签署了《使用与开发俄罗斯卫星全球导航系统合作计划》,2010年5月,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向巴西派驻代表,落实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在军事技术方面,两国政府在2008年11月签署了《军事技术领域合作协议》,在2010年签署的《战略伙伴行动计划》中明确了双边军事技术合作的方向,比如俄罗斯向巴西提供已售俄制运输和战斗直升机的操作及维护服务;旨在促进巴西军队现代化及武器更新的联合项目实施;巴西军队的领土侦查及通讯系统的现代化及开发;实现俄罗斯向巴西转移其战斗机技术,等等。
    2008年,巴西政府出台了《国防战略》,意在根据巴西的战略利益重新规划未来的国防建设,其中三军的现代化和促进军事工业发展是《国防战略》强调的两大目标。为实现巴西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巴西在近两年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国际军事合作,这直接促进了巴俄两国军事合作的发展。为提高巴西空军的防御和作战能力,巴西政府在2006年推出“FX-2计划”(ProjetoFX-2),投资规模达到了22~30亿美元,计划在短期内购买战机24~36架,长期购置量可达120架次。“技术的完全转让”、“在巴西生产且出口南美市场的许可权”成为“FX-2计划”的重要原则。“FX-2计划”出台后,世界主要军工企业加入“争夺巴西订单”的竞争中,其中包括俄罗斯的苏霍伊公司的“苏-35”战机、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F3”战机、瑞典萨伯公司的“狮鹫JAS-39”战机、美国波音公司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闪电Ⅱ”战斗机、欧洲战机公司的“EF-2000台风”战斗机。最初,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的“苏-35”战机拥有价格、技术转移便利等优势,而巴西与俄罗斯两国之间密切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也为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的竞标创造了条件。但是自2005年俄罗斯出售委内瑞拉“苏-30”战机之后,“苏-35”不再符合巴西空军的战略要求,因为“苏-35”不能保证巴西在战斗机方面拥有绝对的地区技术优势,这样俄罗斯苏霍伊公司首先淡出这场竞争。到2008年11月,参加竞争的6家公司最后减少为3家,分别是法国达索公司、瑞典萨伯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2008年11月2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巴西,两国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即利用和开发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合作计划,以及巴西空军购买12架俄罗斯Mi-35M作战直升机合同的谅解备忘录。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巴西的紧缩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截至2011年年底,巴西仅接收6架Mi-35M作战直升机。
    四国际多边合作:双边关系的重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巴西与俄罗斯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合作有了明显增加,其中以两国在“金砖国家”机制中的合作与协商最为显著,随着“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以及影响力辐射范围的扩大,巴俄关系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双边关系范畴,逐渐具备一定的全球含义。
    在国际层面,推动“金砖国家”机制发展是巴俄合作的优先目标。尽管巴西与俄罗斯的国际身份及国际影响力存在着较大差异,但“金砖国家”机制为两国提供了实现各自利益诉求的途径。在南非加入“金砖国家”之前,巴西和俄罗斯在“金砖国家”中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身份,巴西在其历史上自始至终处于国际体系的“外围”,而俄罗斯则经历了从国际权力结构的顶峰回落后期待重新进入体系“中心”的国家。尽管国家身份存在差异,但在“金砖国家”机制起步阶段,巴俄两国均表现出较中国、印度更强的积极性。巴西前外交部部长塞尔索·阿莫林(CelsoAmorim)在2011年回顾“金砖国家”机制形成过程时撰文指出,巴西与俄罗斯的积极态度是促成“金砖国家”机制提上议事日程的关键,因为“金砖国家”最初的两次四国外长会议(联合国大会期间)就分别是由巴西与俄罗斯发起促成的,而当时“中国态度较为保守”,“如果当时存在互动的话,也仅限于我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两人之间”。①
    对于俄罗斯而言,承办首届“金砖国家”首脑峰会不仅推动了“金砖国家”机制的启动,也显示了俄罗斯对美国有关“将俄罗斯逐出G8”言论的强烈回应,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首届“金砖国家”首脑峰会在俄罗斯举行具有很深刻的地缘政治含义。②总体而言,虽然巴西与俄罗斯在“金砖国家”机制上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但两国对该机制的政治热情是“金砖国家”从概念向机制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为巴西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随着“金砖国家”机制的逐渐成型,巴俄对话涉及越来越多的国际重大议题,这些议题与“金砖国家”机制内部讨论的议题存在较大的重叠性。相比而言,以联合国改革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改革、伊朗核问题是巴俄两国都较为重视的议题。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巴西希望得到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俄罗斯的明确支持,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两大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问题上,巴俄两国均希望改变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宰的“游戏规则”,增强自身在国际多边机构中的发言和决策权。在伊朗核问题上,巴西政府在过去几年中有了比较积极的介入,2010年,巴西、土耳其与伊朗就核燃料交换方案达成协议,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巴西政府的斡旋大大提升了巴西的国际影响力,也增强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战略空间,进而为巴西更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作了铺垫。从巴西的外交全局来看,参与斡旋伊朗核谈判已成为巴西国际参与战略的重要一环,,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提升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影响力,增强其“入常”的砝码。俄罗斯在伊朗核谈判问题上是一个重要参与者,巴西的积极介入实际上使俄罗斯在该问题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而对于希望在伊朗核谈判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巴西来说,加强与立场相对接近的俄罗斯之间的协调自然成为巴西参与伊朗核谈判的重要方式。在中东地区,巴西与俄罗斯两国在叙利亚局势、巴以和平等问题上也有了日益频繁的沟通与协调。
    五巴俄关系的评估
    在过去的10年间,巴俄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正常运行、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科技合作的加强和两国政府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立场协调的强化,等等。巴西总统国际事务助理马科斯·阿乌内里奥·加西亚(MarcosAurélioGarcia)在2007年分析巴俄关系时曾表示,巴西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是南南对话,而在巴西看来,俄罗斯便是南方国家的一员。①
    作为巴西对外政策的主要决策者,马科斯·阿乌内里奥·加西亚对俄罗斯的身份界定也体现了巴西政府是从南南合作的角度来发展巴俄双边关系。但是相比于巴西与其他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巴俄双边关系较为平淡,尚停留在政策意向层面,不具备充实的双边关系内容,比如巴俄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非常有限,两国之间缺乏切实且具体的科技项目合作,等等。尽管“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带动了巴俄双边的发展,但由于两国间缺乏实际的双边合作作为支撑,巴俄关系事实上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且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局面。俄罗斯驻巴西大使谢尔盖·阿科波夫在分析巴俄关系现状时就曾指出,要实现两国所签署的《战略伙伴行动计划》中列出的目标,巴西和俄罗斯两国应真正落实战略合作的行动。②
    巴西—俄罗斯贸易委员会主席吉尔伯托·拉莫斯(GilbertoRamos)认为,当前巴俄双边关系中存在很多机遇,但是需要把这些机遇认真规划并加以利用。并且,两国关系应该走出买卖农产品的旧模式,使两国间的伙伴关系更具战略性。③客观的说,巴西和俄罗斯均非对方国家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但由于两国的地区大国身份以及日益上升的国际影响力,加之“金砖国家”机制的促进作用,巴俄两国关系将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将在巴俄双边关系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俄罗斯的“入世”应该有助于消除制约巴俄双边贸易的制度障碍,为两国经贸关系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但鉴于两国之间市场相互认知的欠缺、贸易结构互补性不足等因素,巴俄双边关系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经贸联系较为薄弱”的特点。


本文编号:18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b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