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国家的崛起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5-04-10 20:03
摘要:新兴国家快速崛起,这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群体,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面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经济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新兴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的变革,政治话语权不断提升,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新兴国家,崛起,国际格局,变化,国际关系体系论文
关键词:新兴国家,崛起,国际格局,变化,国际关系体系论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国家快速崛起,这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群体,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面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经济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新兴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的变革,政治话语权不断提升,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新兴国家概念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局势处于深刻的大变化、大调整之中。直接反映国际局势走向的国际格局,也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在推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诸多要素中,新兴国家成为重要的力量。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地位突显,引人瞩目。但是,究竟哪些为新兴国家,其标准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为人们所接受的定论。
新兴国家所描述的是国际社会中正在兴起的、所走现代化道路不同于历史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非西方的国家(或地区)。新兴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也是一个发展中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不仅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定国家的发展特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这一概念,是从工业化的角度,指发展中国家中已实现工业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主导地位、由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或地区)。这一概念表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工业化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未达到先进工业国家的水平,经济处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过渡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先提出。具体指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和智利;亚洲的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以来向工业化迈进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快速工业化的道路。如果说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道路,那么,经济全球化要求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这一过程中必须适应全球化所产生的市场全球化要求。于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就从工业化生产,更多地转向了消费、投资、贸易等要素的流通市场上。于是,新兴市场概念随之出现。
新兴市场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Antoine van Agtmael)在1980年的研究报告中最先提出,他以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影响作为分析视角,提出了该概念。其后,美国前负责国际贸易的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腾提出了新兴大市场概念。1997年加腾出版了《十大新兴市场》一书,指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新兴大市场将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它们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波兰、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和韩国。[1](P14)他提出的五大标准是: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巨大,是所在地区的超级大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动摇了现存的国际格局;是世界上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关键参与者;是世界上扩展速度最快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贸易的增长;致力于开放国内经济。[1](P25、26)
加腾从国际经济政治变化的战略高度,以一国人口、资源、市场规模、经济发展、贸易地位、政治社会参与等方面为考察标准,提出了新兴市场国家概念,大大扩展了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概念内涵,而新兴经济体、新兴国家,其内涵与新兴市场国家相近,常常交替使用。
最能反映或代表新兴国家的是金砖国家、金钻国家。2001年11月20日,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中,提出了金砖四国概念,专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发展中大国。2011年4月南非参加金砖四国峰会,金砖四国发展为金砖国家。2005年11月高盛证券公司再度推出《下一个11国》的报告,把墨西哥、尼日利亚、埃及、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菲律宾、伊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11个经济潜力仅次于金砖四国的国家称为金钻11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发展中国家虽也受到影响,但经济表现出较为强大的劲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地位突显,泛称新兴国家并广为流行。可见,新兴国家指的是:正在快速崛起的世界性大国或地区性大国,属于非西方国家,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大,经济发展迅速且发展潜力巨大,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在所在地区乃至世界事务中日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力求改革现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追求政治参与的平等和相互关系的民主。
那么,哪些国家可以看作是新兴国家呢?借鉴加腾提出的十大新兴市场国家以及高盛公司提出的金砖四国金钻11国,可以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越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等,看作新兴国家,大体包括了G20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但这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数字,上述国家只是表明它们是这一类国家的代表,反映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群。
二、新兴国家改变国际格局的结构样式
国际格局由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结构样式等要素构成。行为主体在相互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结构样式,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制约。前者指一定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它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处于国际舞台中心位置的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是特定的结构样式,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后者指行为主体基于对国际环境以及本国利益的认识和判断所作出的对外战略选择。在国际格局的发展中,曾经出现的结构样式有多极、两极、单极,或单极—多极的混合形式。而在国际格局结构的转换中,历史上大多是以一个或者两个新兴大国的强势崛起,与现存大国强国的对抗甚至战争,最终使权力从现存强国转移到新兴强国手中实现的。
历史上出现的国际格局结构样式中,大多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强国,它们处于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其他国家则处于依附或服从的地位。例如,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欧洲多极格局,由欧洲强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及法国构成,不同的利益追求以及不同的对外战略选择,促使这些国家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两大集团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多极格局,欧洲的英法处于第一层级,不断崛起的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挤进其中,构成第二层级,德国则通过重新武装,由战败国转而再度挤进强国之列,通过十月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苏联,在反对西方国家的干涉中日益强大,与德国构成第三层级。不同的对外战略导致上述国家力量重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法西斯集团和反法西斯阵营。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强国或被打败,或遭到严重削弱,国际政治的中心从欧洲位移,远离欧洲的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强国,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并在世界范围形成美苏为首领的两大集团的对抗。在两极格局下,一方面,美苏关系影响和制约着国际局势的走向,其关系的紧张与否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
选择,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又在两极对抗的大环境下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一大批亚非拉国家,在半个世纪的冷和平环境中稳步发展。
因此,以传统的国际政治视野观察国际格局的力量转变,可能只会关注那些颇具世界大国潜质的国家。这是由历史上强国与弱国的巨大差距和一定时代条件下国际政治现状所决定的。但是,今天新兴国家的崛起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国际格局转换的新兴力量参与模式。美国的政治评论家法里德扎卡利亚认为,这是继美国在20世纪崛起之后,现代世界历史上的第三次权力大转移。[2]这次权力转换模式,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崛起,不是一两个或两三个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崛起群。理查德哈斯认为,在21世纪,权力将会分散而不是集中,没有单极统治性的领导国家,将会出现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6个主要力量,各地区会出现地区性的主要力量,如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非洲的南非;中东地区的埃及、以色列、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等;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组织也将拥有重要的国际政治权力。[3]
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必将改变国际格局的结构样式,导致国际权力的分配更加均衡。如果用金字塔型或伞状描绘历史上国际格局的结构,那么,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将使国际格局结构表现为立体网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极化思维模式。极是观察国际格局的基本理论工具,指的是行为体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体现着国际体系的结构。[4](P129)作为西方学者的概念,极反映了西方列强主宰世界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取向,即便是多极提法,也不是中国人的发明,1971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论,被认为是多极化的权威界定。作为一个产生于欧洲政治土壤的概念,极毫无疑问更多地反映和代表着西方列强主宰世界的政治企图和炫耀实力的政策追求。
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观察,极突出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强国,忽略了中小国家;极突出大国强国之间的激烈对抗性,忽视了对话与合作;极突出自我利益的需求,忽视了其他利益的需求与协调,极过于关注极之间的制约,忽略了极之外的制衡;极表现的是单个力量,即便是多极也难以概括群体,在新兴国家群体不断崛起的今天,很难用极来分析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了。未来国际格局的结构样式,用单极、两极或多极,都恐难以概括了。
三、新兴国家推动国际格局处于变革的关键点
自17世纪欧洲30年战争开创近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以来,几个世纪国际政治的历史发展表明,大危机或大事变一定会引起国际政治、国际格局的大变革和大调整。因为大危机或大事变一定会引起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升降变化,而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一定会导致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而对外战略的调整必然导致国际格局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
国际格局的变动一为战争方式,一为和平方式。战争方式作用下的国际格局变动表现为突变,战争打破了旧的格局,战胜国依据实力对比对战后世界进行重新安排,新的格局形成,而国际政治则又处于新一轮变化之中。历史上,战争方式是新崛起的强国挑战现有强国、国际权力从现有强国转移到新兴强国手中的主要途径。和平方式作用下的国际格局的变动表现为渐变,在渐变的过程中,实力对比和突发事件将加速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般认为,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笼标志美苏战时联盟破裂,美苏形成两极对抗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处于二战后以来最深刻的调整变革之中。在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美国的一超地位特别耀眼,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前所未有,是当今唯一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的军事势力范围伸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它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它的政治和文化吸引力的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多数国际机构都体现美国的利益。凭借这种超强力量,美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单独行动来实现目的。[5]
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沉重打击了美国人,促使美国把反恐提到了重要日程,接连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美国以此向全世界展现了它的硬实力,可却丢掉了它的软实力。[6]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仅9月就有两房(房地美、房利美)、美林证券、雷曼兄弟、AIG(美国国际集团)等,或被政府收购、或被出卖或宣布破产,这场金融领域的911,宣告了华尔街神话的破灭,严重削弱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和美国经济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美国情报机构评估危机破坏了美国的领导能力。
这次源于美国的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冲击,而且对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相互关系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危机,G7或G8集团,或G8加5国集团(中国、南非、印度、巴西、墨西哥)都已难以应对,G20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应运而生,作用突显。该集团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法、美、德、日、英、意、加拿大等七个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新兴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占据了半壁江山,涵盖了全世界的主要大国。2009年匹兹堡峰会在《领导人声明》中首次确定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以此为平台,新兴国家开始积极参与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扩大了在国际金融与经济领域中的发言权,改变了过去西方国家垄断国际金融与经济事务的局面。例如,2010年4月,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投票权提高了3.13个百分点,从44.06%升至47.19%;在国际金融公司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投票权提高6.07个百分点,从33.41%升至39.48%,其中,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提升至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国。[7]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配额体制进行改革,发达国家配额从57%降低到52%,发展中国家则提高5%,2010年11月5日,该组织宣布完成这一份额改革方案,依据这一方案,中国的投票权从3.65%提升至6.07%,超过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排世界第三位。不仅如此,中国人开始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担任要职,2010年2月,原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任命为总裁特别顾问,2011年7月又被任命为副总裁,成为历史上首位进入该组织高层的中国人。2012年3月,该组织总裁又宣布任命中国籍雇员林建海担任该组织秘书长,[9]反映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话语权和地位的提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经济治理权力开始逐步向东位移。
投票权改革反映了新兴国家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化。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则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金融和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提高,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对国际格局而言,2008年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代,如果说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那么,2008年的这场世界大危机则加速了后冷战时代的终结,也即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调整的第一时期的基本结束而进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期。而新兴国家正是变危机为契机,以群体的力量将国际格局的变革推进到新的关键阶段。
四、新兴国家促进国际格局的发展多元化国际格局形成及其变动的物质基础,是一定历史时期构成国际格局的重要行为主体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状况及其变化。传统观点认为,在综合国力中,军事实力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支配或深深影响着国际事务。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权力赖以产生的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国际格局的发展也显示出多元化。
如何认识2008年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以扎卡里亚为代表的转移说和以哈斯为代表的分散说,前者认为世界权力的中心正在从西方向东方位移,后者认为世界权力正在从西方向新兴力量扩散。中国有学者也认同世界权力正在从西向东转移,[10]也有学者认为国际权力多极化已成为基本事实。[11]总的结论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衰落,非西方的国家正在崛起,权力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不论是转移论、分散论还是多极论,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现实主义理论视角来观察国际格局的变化,把它看作是一种权力的此消彼长,而当前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实力发展均衡化基础上的分散化与多元化。
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导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南升北降,促进了全球经济实力分布的均衡化。从经济增长态势看,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向新兴国家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先后陷入衰退,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的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从经济总量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将达到52%,首次超过经合组织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国家在全球GDP的比重2013年将达到50.2%,[12]据估计,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2050年将超过西方七国。[13]金砖国家是目前全球发展动力最强劲的国家。2000年至2008年,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而在金融危机重挫西方发达国家的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50%左右。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国土总面积约占世界的3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18%,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外汇储备占全球的75%,这一切成为金砖国家影响力及期待值空前提升的重要基础。
2009年6月,中印巴俄四国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首次峰会,探讨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至此,此前一直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金砖四国发展为一个有形的多边外交模式。2010年4月15日,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2011年4月,第三次峰会在中国三亚举行,南非参加此次会议,金砖四国发展为金砖国家。今年3月第四次峰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与会领导人倡仪成立金砖国家共同开发银行,引起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这一新型多边外交合作模式反映了国际权力分散化的基本走向。
实力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使长期在国际事务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非西方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从而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不断得以保障,从实力的对比看,如扎卡利亚所认为的那样,与其说是美国衰落了,不如说是其他国家纷纷崛起了。[2]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次危机中的确受到沉重打击,不管扎卡利亚承认与否,在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等西方大国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软硬实力相对下降,而美国事实上一直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中。新兴国家群体的加快崛起,促使国际格局朝着多元化发展。
国际格局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从全球格局看,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14]金融危机对美国的一超大国地位是一个沉重打击,从趋势上看,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上的优势地位正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特别是美国发展模式对非西方国家的吸引力下降,美国的软性示范力量减弱。但是,美国仍是当今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大国,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无可匹敌,军费开支几乎是世界其他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随着奥巴马入主白宫,美国的软实力又得到彰显。所有这些都不假,但是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15]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已难再发号施令,崛起的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共同对美国塑造世界秩序的能力构成限制,如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印度和巴西与中国站在一起,在联合国,土耳其和巴西都投票反对美国制裁伊朗的提案。美国的确不可能主宰一切了。
另一方面,新兴国家的崛起,表现为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代表性和话语权与过去比有了明显提高。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层面,新兴国家通过20国平台参与其中,在全球气候问题上,通过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基础四国方式让世界看到新兴国家应该拥有的话语权,在联合国,无论是关于制裁伊朗或叙利亚,或是其他重大国际问题,新兴国家都以特有的方式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影响。
在地区问题上,新兴国家的崛起推动着世界各个地区蓬勃发展。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伊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南非、尼日利亚,等等,这些国家不仅在地区事务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合力推动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如果说新兴国家的代表是金砖国家的话,那么中国则是金砖国家中含金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崛起是在促进世界和平中实现崛起,是在促进全球稳定中实现崛起,是在坚持不称霸、不谋霸中实现崛起,[16]中国的和平崛起方式及其既合作又不称霸的国际事务参与方式,中国在全球格局和地区格局中的特有地位和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1世纪国际格局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杰弗里加腾.十大新兴市场[M].吕大良译,王金斌校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Fareed Zakaria.The Rise of the Rest[N].Newsweek,May 12,2008.
[3]Richard N Haass.The Age of Nonpolarity WhatWill Follow US Dominance[J].Foreign Affairs,May/June,2008.
[4]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5]Ivo H.Daalder,James M.Llidsay.The Globali-zation of Politics:American Foreign Police for aNew Century[J].Brookings Review,Winter 2003.
[6]Joseph S.Nye Jr.Power and Strategy AfterIraq[J].Foreign Affairs,July/Agust,2003.
[7]谢旭人.世行投票权改革具有示范效应[Z].http://www.chinanews.com/cj/cj-gncj/news/2010/04-26/2246197.shtml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现中国面孔[Z].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3/09/content_13156263.htm
[10]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0,(4).
[11]金灿荣,刘世强.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9,(12).
[12]高祖贵,魏宗雷,刘钰.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及其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2009,(8).
[13]乐玉成.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一些看法和思考[J].外交评论,2010,(6).
[14]胡锦涛时代观的五大主张[J].瞭望新闻周刊,2009-11-24.
[15]吉迪恩拉赫曼.美国的衰落———这次是真的[J].汪仲启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11,(4).
[16]林利民.对奥运后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9)
本文编号:19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