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现代均势理论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实践

发布时间:2016-12-12 12:34

  本文关键词:现代均势理论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师范大学》 2012年

现代均势理论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实践

吴莉莉  

【摘要】:均势理论是国际理论中最古老、最持久、最有争议的理念之一。可以说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是现实主义的核心理论。该理论是探讨均势及均势机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的理论,在国际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均势思想和均势行为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试图以所谓集体安全体系取代均势来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在维护国际和平问题上,集体安全体系和均势原则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国联正是由于忽视了均势原则,才导致更大的国际力量的不均衡和更剧烈的冲突。集体安全体系不能取代均势,但均势的主角和体系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故称“现代均势”。现代均势在战后与冷战后两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采取相互核威慑与核均势战略,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世界多极化趋势都有所增强,现代均势理论也相应的经过了多极均势、霸权均势、软均势阶段。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强化大的军事力量、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在其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中,现代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灵活多样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均势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论述,分析了现代均势理论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运用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运用,及其实践后所带来的影响。面对均势理论的新发展,我国外交政策不但要客观看待均势理论而且要从这种新发展中得到新的启示。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首先论述了均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来源、内涵、原则和模式)。其次论述了现代均势理论产生与嬗变。 第二章重点论述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外交中对现代均势理论的运用。 第三章论述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外交政策中运用现代均势理论之后的成效与困境,,首先分析了现代均势理论在美国外交实践中的局限性;其次分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外交政策中运用现代均势理论的成效;再次分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外交政策中运用现代均势理论带来的困境。本章也是全文的重点。 第四章论述了现代均势理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试论摩根索的均势理论及在当代的应用[J];东北亚论坛;2000年01期

2 刘清才,尚伟;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3 李德芳;冷战后均势战略的必要性分析[J];发展论坛;2003年12期

4 江海洋;;从“霸权均势”到“相互依存均势”——试析当代东亚国际秩序的现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5 魏炜;;均势的理论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观察;2006年01期

6 朱听昌;试论西方均势理论的合理内核[J];国际论坛;2004年06期

7 陈玉聃;核威慑的作用:一种康德式的观点[J];国际论坛;2004年06期

8 朱听昌,李尧;论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1期

9 王淑华;蒋介石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的矛盾与抗争[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娄伟;;软均势:东北亚的安全格局[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祥文;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方圆;产学研战略联盟风险抵御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高伟;从中美和解看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外交风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胡德见;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D];苏州大学;2007年

4 刘辉;浅析美国霸权主义的成因及其具体表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洋洋;美国台海政策中对均势理论的运用[D];苏州大学;2008年

6 王刚;软均势与冷战后东盟的大国战略选择[D];湘潭大学;2008年

7 贺恒;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周莉;浅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赵庆寺,王启华;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8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9 张守刚,张生;博弈论视角下的卢沟桥事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10 常县宾;;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美巴关系[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超;;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熊富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三大宏观视角[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5 钱子文;;我们到底要什么?——危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增刚;董丽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9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常佼;从国际法视角看朝核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安德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协调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先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2 莫艳云;汤勇;刘昱;;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产学研风险合同设计[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5期

3 韩亮;王晓军;黄海清;;加强高校技术合同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4期

4 李智;试论摩根索的均势理论及在当代的应用[J];东北亚论坛;2000年01期

5 刘清才,尚伟;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6 苏恩泽;;令世界关注的“软对策”[J];当代军事文摘;2007年03期

7 杨运忠;新世纪美国霸权的新特征[J];当代亚太;2001年01期

8 曹云华;金融危机以来东盟—日本关系的变化[J];当代亚太;2003年11期

9 张声海;从东京会议看日本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J];当代亚太;2004年03期

10 韦红;中国崛起与东盟对外战略调整[J];当代亚太;2004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俊;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2 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董彪;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策略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4 李强;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和案例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韩喜梅;城市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魏云暖;跨国公司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7 张海燕;基于知识共享的产学研联合创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慧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范英俊;政府引导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胜勇;;美国新保守主义与保守民族主义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3期

2 杨子辉;彭萍萍;贾国华;;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3 拉夫尔·B·利弗林;候颖丽;;六十年代以来的公众舆论、外交政策与美国政冶[J];国际政治研究;1990年01期

4 乔兆红;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5 宁泊;;美国外交政策及其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阮宗泽;;美国处于战略十字路口:收缩还是扩张[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4期

7 赵丽;;欧洲一体化初期的美国对欧政策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王志;;“9.11”事件后政治现实主义及发展[J];理论界;2010年03期

9 姚霖;;论美国门罗主义中霸权主义萌芽的历史演变[J];考试周刊;2011年39期

10 李小华;冷战后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理论思潮[J];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关中;;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角色[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祥玉;;略论杜鲁门主义[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3 张春;;权势和平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娄亚萍;;对外经济援助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马健;;当前美欧关系演变规律探究[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6 汪舒明;;犹太人在美国政治影响力提升的原因和经验[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道格·班多;[N];国防时报;2011年

2 大卫·黑尔(本报特约专栏作家);[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班玮、赵毅;[N];人民日报;2005年

4 门洪华;[N];学习时报;2005年

5 辛本健;[N];学习时报;2004年

6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N];人民日报;2003年

7 ;[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前美国副国务卿 Christopher Hill 编译 严珂;[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金一南;[N];学习时报;2003年

10 李学江;[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胜勇;基督教右翼的崛起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海英;美国文化与外交政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方长明;美国外交政策与英国在埃及地位的衰落——(1940-1954)[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志东;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贾曦;保守主义理念与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曲升;美国外交史学中的“威斯康星学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静;梦想与现实[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姝;1958-1969年美国对法国政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门雄甲;乔治·布什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研究(1989—1993)[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姚进;冷战后中美军事外交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周柏玲;冷战后美国新干涉主义理论和外交政策走向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倩倩;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区域主义因素[D];兰州大学;2010年

6 夏黎静;基督教右翼与美国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7 危玮;美国公共外交浅析[D];外交学院;2006年

8 谢昌飞;冷战后美国反共主义意识形态外交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曹世燕;美国例外主义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雨博;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6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均势理论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0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10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f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