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美国对华战略文化_中美策|王缉思:美国对华战略没有质变,只有量变

发布时间:2016-12-20 20:48

  本文关键词:美国对华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美国对华战略文化_中美策|王缉思:美国对华战略没有质变,只有量变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在北大北阁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实习生 杜广磊 图
对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而言,目前中美关系中最令他担心的问题是“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负面形象增加”。被问及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的访美行程中哪方面最令他期待,这位资深美国问题学者表示,“美国人重视中国的关切,中国也重视美国的关切”。
中美各自的关切是什么?
王缉思在为《金融时报》撰写的《中美关系事关“两个秩序”》中写道,“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维护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内政治稳定,就一直是中国对美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对内政策同对美政策是相互配合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中美关系的关注,集中于中国对美国全球霸权的态度和影响。”
今年初,王缉思赴美访问两个多月,走访了美国多个政府机构、智库和大学。期间正值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发表其鼓吹“中国崩溃论”的文章。王缉思表示,虽然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华盛顿并没有多少人赞同,但引发的诸多讨论已经说明了问题,美国对华疑虑上升,负面印象增加。
但与此同时,中美在诸如文化交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执法、反恐等议题上有着多层次的互动和联系,很多内容均已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了协议,静待落实。王缉思不无遗憾地表示:“我们很少在媒体上看到这些内容……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制裁中国’、‘美国要给中国下套’……各种各样的阴谋。”
在习近平访美前夕,王缉思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华盛顿议题以国内为主
澎湃新闻:您在美国访问期间,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的气氛如何?
王缉思:今年年初,我在美国访问了两个多月,感觉美国对于中国的讨论还是挺热烈的。
先有沈大伟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但好像没有一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公开表示赞成它。后来又有两位学者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对华政策应当进行重大调整,转向强硬。这些文章引起重视已经说明了问题:美国对华政策风向是有明显变化的,对中国的疑虑上升了,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增加了,对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谈论更多了。
华盛顿的智库在谈中国的时候,抱怨、负面的内容比较多,这几个月来特别明显。尽管如此,我想提醒的是,我们不妨关注一个民调的结论——有机构在美国做了美国人对华态度的民调,发现离华盛顿决策圈越远,对华态度越积极。原因很简单:华盛顿以外的美国人更多看到的是中美经贸合作、人文教育交流等等,而不关心南海争端、中国军力上升等等高度政治化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听到一些政府高层的冷静看法。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美国把中国看作一个正在上升的、在世界处于相对中心位置的国家,与诸如俄罗斯和中东国家这样的力量相比,中国更具有稳定性。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不造成现实威胁,对华政策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美国希望中国在战略上配合它。
在大选前,华盛顿讨论的主要是美国国内问题,比如美国的经济增长、党派斗争、非法移民、反恐、就业机会、科技创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除了杰布·布什之外,其他候选人都发表了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言论。这也是很自然的,如果他们要说中国对美国起了多大的好作用,是不大能够得到更多选民支持的。反倒是把美国一些不好的情况和中国联系起来,比如美国股市下跌是受到了中国股市动荡或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影响、怀疑美国网站受到了中国黑客攻击等等,这样可能对拉选票有好处。不过我还是相信,明年美国大选不会把中国以及任何对外政策当作中心议题。
美战略界对华态度没有质变,只有量变
澎湃新闻:美国战略界对中国担忧吗?
王缉思:担忧有所增加。我最近听到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说,他仍然对中国发展前景表示谨慎乐观,但是他也注意到,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的负面说法增加了。基辛格最近关于中国的言论,在肯定里也多了一份保留。
总体来看,我认为美国对华战略没有根本性的、质的变化,只有些量的变化。比如在说法里面增加了对中国不满的言论,或者疑虑。
我觉得“疑虑”这个说法比“担忧”更好。现在一个动向使得美国人感到稍微有一点儿宽慰。前两年,中国国力发展迅猛,美国一些战略界人士觉得中国马上就要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增加了示强的一面。近几个月来,随着美国经济复苏,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方面的议论在美国战略界减少了一些。约瑟夫·奈写了一本书叫《美国世纪结束了吗》(Is the American Century Over),他说得比较谨慎一点儿,但是总体还是说,中国暂时还赶不上美国吧,本世纪美国实力还是独占鳌头。
澎湃新闻: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色彩比以前灰暗吗?
王缉思:我不大喜欢用这样的词语来描绘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本身是相当稳定的。
我们说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是讲“不冲突、不对抗”,实际上中美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现在,43年过去了,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反复,没有出现严重冲突,也没有出现对抗。曾经有过不大不小的危机,但是双方至少是妥善处理了,没有形成战略对抗。
以后中美之间会不会出现像1999年炸馆事件那样的危机?或者像1995年到1996年李登辉访美造成的台海危机?还有2001年中美飞机在南海上空相撞这样的危机?这样的事情不敢说以后就不会发生,但是中美两国积累了这么多经验,处理类似事件的机制都成熟了,一旦出现一些冲突,双方都会尽力避免冲突变为重大的政治危机或军事危机。
从这点来看,中美关系不是很灰暗或者阴暗的。但是,我们面前不是一个粉红色的、充满光亮的世界,而是这个色彩一会儿暗一点儿,一会儿亮一点儿。还有可能在同一段时间里,一个问题上展现亮点,另一个问题上却暗淡无光。指望一次国事访问一下子改变整个气氛,可能过于理想化。总体的色彩还是那个样子。
网络安全若无进展,美方还会继续威胁
澎湃新闻:有报道说,白宫通过媒体发出威胁,要对中国部分公司和个人进行制裁,以惩罚他们过去对美国发动网络攻击、窃取情报、获取利益的行为。后来又表示不会在习近平访美之前制裁中国,之后可能也不会。这当中发生了什么?
王缉思:几个月来美国对中国反复表达的关切中,网络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然后是南海问题、经济问题、人权问题。在准备接待习近平主席的过程中,美国官员反复强调,奥巴马政府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受到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国会、舆论、智库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中方不及时回应美国的这一关切,习主席访美的气氛将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对美方的关切做出了一定的回应。
在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访美之前,美国通过媒体发出了制裁威胁。他们是不是真打算采取制裁措施呢?据我了解,他们放出风来,更多是一种姿态,意思是:如果你没有回应的话,我要动真格的了。但美方不完全是虚张声势。
孟建柱率团去了美国,美方感到一些宽慰,双方可能通过建立一些工作机制,来缓解、处理这一问题。所以美国暂时不再提要马上采取制裁措施。
但是下一步呢?如果习主席访问美国之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太多进展,,这种威胁还会继续发出,不能掉以轻心。有的美国机构真的要做一些损害中方利益和形象的事情。但如果双方高层沟通得好,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这种威胁可能会慢慢减弱。
澎湃新闻:中国外长王毅在习近平访美之前强调了三个“再确认”,即“对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进行再确认,对中美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进行再确认,对双方维护和平、稳定与发展承担的责任进行再确认”。为什么中美总是需要不停地“再确认”?
王缉思:三个“再确认”针对的是双方的疑虑。
比如说发展道路。美国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所疑虑。在美国人看来,近几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势头似乎不像过去那样明确、动力那样足。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会怎么样?美国所关心的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会怎么样?关于《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美国人认为这项法律如果按原来的设计通过并执行,会损害中美人文交流。虽然中方说制订这项管理法是为了保护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权益,促进它们在中国更好地发挥作用。但美国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通过习主席的访问可以向他们做一些工作,更明确地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是不变的,对一些具体问题,会了解美方关切,加以妥善处理。
王毅外长的意思是要使双方在战略方向问题上更加放心。我们以前已经说过很多很多话了,再说一遍也是应该的,因为总是有人有这种怀疑。
美方不理解不接受“国际关系民主化”
澎湃新闻:您曾撰文认为中美关系事关“两个秩序”,但是欧亚集团的总裁伊恩·布雷默认为中国人对“颜色革命”是多虑了,亚投行带来的竞争才是核心问题。
王缉思:我们俩其实没有什么根本分歧。布雷默说,其实美国人并没有想要推翻中国政权,你们用不着担心。不过我觉得,中国人非常担心美国要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内秩序,这种担心是现实存在的。还有一个现实是,美国做不到。所以我觉得两个都是真实的。一个是,美国做不到是真实的;一个是,我们有担心也是真实的。
至于亚投行,的确是美国担心的一件事,担心中国崛起强大会损害美国试图维护和倡导的国际秩序。
我们并不认为亚投行这件事是破坏国际秩序的,我们认为这是建设性的。我跟美国人说,亚投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它是按照现行国际经济机构的方式和规则来运行的。它的运行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有别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投资的时候会考虑投资环境、环保、劳工、投资收益,我们并不能把它当作中国的经济工具来使用。随着亚投行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美国的这种忧虑会逐渐减轻。
澎湃新闻:中美对国际秩序的看法有何差别?
王缉思:中国领导人已经说过多次,中国希望被看作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不是要破坏现存的国际秩序,而是希望它能够改进。
中国所希望的改进,是使它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主要指的是现行秩序应更多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特别是中国的声音,给中国更大的发言权。
还有一个是中国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问题。美国人对此很难接受。他们所担心的是,我们所说的民主不是他们所说的民主。
中国说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指,将近两百个主权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要想民主化,发展中国家要有更多的发言权。
美国人是把民主这个词和人联系起来的,不是跟国家联系起来的,所以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个说法。
美国所希望看到的国际秩序是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当然,这种国际秩序包含一些中国已经接受的规则,比如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促进环保、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我说的“两个秩序”,是希望美国尊重中国的国内秩序,反过来,中国也尊重美国所倡导的、大家共同建设的国际秩序,同时对之加以改革。
问题是,这两个秩序有难以相互适应、相互匹配的地方,也就是说,中国这种管理得比较严的国内秩序和美国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之间是有一种不太协调的地方。双方都需要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适应。
经贸和人文交流会有进展
澎湃新闻:习主席此次访美,中美哪些具体事务是有备而来、可能达成一致?
王缉思:可能在经贸和人文交流方面会有一些进展。比如,《双边投资协定》(BIT)虽然不一定马上能完成,但中方的负面清单可能进一步缩减,或者美方会在放松出口管制方面是否做一些承诺。我期待有这样一种进展。
这几个月来非常值得注意的、我自己觉得非常高兴的事,就是美国给予中国公民10年多次往返美国签证。试想,如果两国关系的预期是不好的,怎么敢给对方发10年多次往返签证?
从这些方面看起来,两国的关系还是很成熟的。中国现在每年去美国旅游人数至少在200万以上,预期过几年会超过500万,这会给美国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据一个美方统计,到美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人均花费6000美元,那么200万游客就要在美国花费120亿美元。这些方面能做的事情很多,文化交流,人文交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执法,反恐,有很多已经通过中国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了协议,下面就是如何落实这些协议的问题。
我们很少在媒体上看到这些内容。看到更多的是制裁中国,要给中国下套,各种各样的阴谋。我们的眼光还是可以更全面客观一些,要看到中美关系中有很多更积极的因素。这次习主席访美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就是希望大家积极地向前看。


  本文关键词:美国对华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21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