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冷战后韩国的民族主义及其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24 15:09

  本文关键词:论冷战后东北亚国家的民族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年

冷战后韩国的民族主义及其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韦薇  

【摘要】: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广泛和复杂的概念,它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现象,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意识,对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均能产生影响。随着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泛起,韩国这个单一民族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藩属于中国,近代又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其民族意识浓厚,民族性格倔强,尤其在激发和强化韩国民众历史民族优越感与民族凝聚力、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的历史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 迄今,国内外学术界对韩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丰盛的成果,以民族主义本体研究和韩国民族主义对韩国与特定国家之间双边关系的影响研究为主。然而,却鲜有以东北亚为平台,对韩国的民族主义及其对该地区的区域合作的影响的具体研究。因此,本论文从该角度切入,通过对冷战后韩国民族主义的理论分析,把握其特征及构建方式,,正确认识其民族主义的实质,阐明民族主义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安保等合作领域产生的影响,提出客观理性的对应策略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731.26;K31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生;;中韩建交15年:外交史上的奇迹 和平共处的典范[J];东北亚论坛;2007年04期

2 赵立新;;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层障碍——中韩日民族主义诉求及其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3 崔俊植;;对韩国文化的根本理解[J];当代韩国;2006年02期

4 龚小峰;历史与现实:儒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5 冯金岭;韩国民族文化特性与韩国现代化进程[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殷方;对冷战后民族主义的反思[J];国际论坛;2001年01期

7 申龙澈,惠淑;韩国文化在东北亚的作用[J];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02期

8 李扬帆;;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1期

9 金东泽;;作为反体制运动的韩国民族主义[J];当代韩国;2010年03期

10 谢晓光;李建明;;论韩国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下的中韩关系[J];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珉哲;韩国“中国威胁论”的多维透视[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军;冷战后韩国的民族主义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影;东北亚安全合作困境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4 孙睿;历史问题对中韩日三国关系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5 崔硕;论冷战后东北亚国家的民族主义[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徐;;解读“韩流”:一次成功的文化转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陈尚胜;;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3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试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困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李雪彦;;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在基层农村的形成障碍及理性消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5 朱平;道德的公民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论公民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刘旭东;;论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倪合金;;韩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梁修德;;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意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汪舒明;;末世论和全球社会政治冲突——以巴以冲突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10 史月;;从《十亿之夜》看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周怀球;;构建和谐社会要高度重视政治关系和谐[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凤莲;;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王新亮;;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治参与与中国农村政治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5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6 田文林;;对国际政治中民族分离1问题的多维分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8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仁彧;;理顺行政问责思路 高效推进行政问责[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于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9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肖薇;儒家思想对韩国德育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姜慧;柔性领导的理论构架与实现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远胜;中韩油气产业国际合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6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杜秋菊;微型国家作为联合国会员国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倪志丰;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昕春;;东北亚国家意识形态差异对区域合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3 黄凤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张凌;战后韩国的人文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5 姜英敏;韩国道德课浅探[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6 黄孟洲;钟楠;;从参拜靖国神社看日本新时期外交[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戴士权;;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展望[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8 韩玉贵;马伟涛;;新时期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理论参考;2005年05期

9 黄立言;杨熙;;冷战后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罗时平,梁秀丽;“中国威胁论”的由来及其实质[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小宁 徐宝康;[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雪威;冷战后韩国对朝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景全;20世纪日本对外结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祁怀高;冷战后的中韩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唐琼萍;建交后的中韩关系[D];武汉大学;2004年

3 金钟淑;韩中关系与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05年

4 赵金龙;中美韩三角博弈中的中韩关系建构[D];青岛大学;2005年

5 姚丽;论中韩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1979-2001)[D];武汉大学;2005年

6 盛作文;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当代日本外交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7 林珉哲;韩国“中国威胁论”的多维透视[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军;冷战后韩国的民族主义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力;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探索——试评“肯定他人,肯定自我”的合作原则[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刘中树;21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展望[J];东北亚论坛;2001年01期

3 全家霖;新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1年04期

4 李晨;举步维艰的东北亚区域合作[J];当代世界;2002年09期

5 崔志鹰;“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际观察;2004年06期

6 陆建人;10+3框架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兼谈对东北亚合作的几点新认识[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7 孙洪魁;李霞;;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文化视角——打造区域合作的文化基础[J];东北亚论坛;2006年03期

8 吴昊;;论中国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9 于光胜;;山东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障碍和策略[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戴扬;;东北亚区域合作: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J];太平洋学报;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郝会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林木西;崔日明;;东北亚区域合作对未来世界新格局变化的影响[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宋魁;;构建和谐东北亚经贸关系[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建华 杨洪伦;[N];长春日报;2006年

2 ;[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3 通讯员 徐雪;[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记者 曲静 谭迎春 彭溢;[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赵良英;[N];湖北日报;2008年

6 首席记者 孟宝林;[N];牡丹江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曲静;[N];黑龙江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有军;[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孟妮;[N];国际商报;2013年

10 记者 朴革;[N];图们江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香莲;中国的东北亚区域发展战略与东北亚区域合作[D];延边大学;2006年

2 宋博;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蒋国栋;二十一世纪初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D];暨南大学;2009年

4 李美善;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国朝鲜族社会经济发展[D];延边大学;2007年

5 刘平;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中日石油合作[D];暨南大学;2007年

6 张隽;韩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杨强;东北亚区域合作障碍因素分析[D];延边大学;2012年

8 王国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辽宁省对外开放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9 高瑞华;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婷婷;体系结构视域下东北亚区域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论冷战后东北亚国家的民族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5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25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