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12:18
【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社会形态更替问题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普遍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的理论逻辑开展过程。作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是以东方社会为研究背景,尤其是以中国、印度和俄国为主要剖析对象,在探索东方社会的历史、性质、现状、结构和演化的同时,研究东方社会国家能否走向和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完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为东方落后国家的共产主义革命提供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的实践指导。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不少东方社会国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种历史方位的战略定位,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创新,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代提出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思考。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这一新的实践起点,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进行再解读,全面地把握其理论精髓,开掘其所蕴含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建设的指导和启示价值,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本研究拟从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基本学理探析。主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相关核心概念作出界定,并初步探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现实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为进一步走近马克思,洞悉马克思为何和如何研究东方社会奠定基本的学理基础。第二部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该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只有全面把握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理解其精髓,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炼出有效且有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基于文献研究和梳理,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作出概括:(1)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2)马克思关于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中的思想理论;(3)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农民状况和农村公社性质、前途的考察和分析。通过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主要内容的把握,发现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东方社会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性,而且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怎么做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值得我们去开掘、运用。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契合。在该课题研究中,这一部分的研究具有过渡性和衔接性地位。目的在于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同质性和关联性来立论二者的契合,为阐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提供合理性论证,以期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路径。第四部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该部分既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本研究最终的目标愿景和结论。通过初步研究探讨,笔者主要从“结合国内外实际,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据发展特色,解决发展问题”、“关注农村发展现实,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几个方面简要概括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献智献策。实际地看,因研究时间匆促短暂和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成果的文献局限,这一章的研究结论,非尽如意,本人有志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提升研究质量,获得研究的理想成效。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卢文忠;;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的诠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刘先春;吴阳松;;原著视角下对马克思跨越理论的真实考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许娜;张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23期

4 欧永宁;;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三层逻辑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李美娜;;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孙金华;岳邦杰;;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9期

7 霍艳斋;;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丁石;;略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视阈下的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及所有制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3期



本文编号:2661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661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