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与国际关系理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程啸;侵权法中“违法性”概念的产生原因[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薛富兴;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根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主体性实践哲学之规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薛富兴;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学术前景[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吉新宏;多元调适:李泽厚美学的理论性格[J];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程镇海;;蔡元培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传统生成性[J];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6 陈全黎;作为反思现代性的实践美学——驳“实践美学终结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许锋华,岳伟;关于学生负担过重的人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4期
8 常新,赵伯飞;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意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2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4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5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徐湘;论教师教学生活的智慧[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杰锋;设计文明的事理研究方法[D];清华大学;2005年
8 王永强;理性文明的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竹鹏;沟通自然与道德的审美象征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汤玉华;审美化生存[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海燕;鼓山禅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卢莹;教会道德选择:当代中学德育的发展方向[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坚;论奥斯丁的主权学说[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姚成元;科学导向与人文关怀[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蒋虹;论刘小枫早期美学思考与转向[D];中南大学;2007年
9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胡军;试论主观世界改造中的认识能力的改造[D];湘潭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纯如;康德认识论中的综合、想象力和范型说[J];思想战线;1987年03期
2 范进;;公民状态与永久和平——康德社会政治思想述评[J];政治学研究;1989年04期
3 吕世伦;菲希特政治法律思想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05期
4 安延明;论席勒对康德趣味判断理论的背离[J];思想战线;1990年06期
5 林绍春;对康德认识阶段划分观点的考察[J];长白学刊;1991年04期
6 陈建涛;民主社会主义与康德哲学[J];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7 孙守煌;;论康德的法哲学思想[J];现代法学;1992年06期
8 王振林;康德范畴理论研究[J];长白学刊;1993年04期
9 周膺;绕不过去[J];w
本文编号:2743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74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