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新时期中俄文化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08:25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冷战后,文化因素异军突起,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显著特征。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派,从理论上阐明,国际社会不仅是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间经济利益竞争和权力角逐,而且是不同人际、团体和社会间共有观念的交流与碰撞,文化认同与观念互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深层次原因。中俄作为世界上东西方文明的两大重要分支,则从实践上证明,不同文明国家间可以实现睦邻友好、和谐相处,在国际上树立了文明包容、文明对话与交流合作的典范。近年来,中俄不断扩大在人文社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亮点。本文拟从分析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入手,在回顾与审视新时期中俄文化关系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对中俄文化关系的深化提出对策性建议,并对其前景做出展望。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一、文化在中俄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 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二) 文化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方面
    (三) 文化交流是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中俄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
    (一) 中俄两国教育科技领域的合作
    (二) 中俄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
    (三) 中俄在旅游业和人员往来方面的扩大
三、中俄文化关系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一) 中俄文化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 中俄文化关系发展的广阔前景
    (三) 加强中俄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中俄高等学校科技教育合作的思考[J]. 闫鹏飞,卢秉福.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Z2)
[2]浅论中俄科技合作[J]. 刘红雨.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15)
[3]析中俄关系中的相互认知与信任问题[J]. 朱泾涛,史亚军.  东北亚论坛. 2007(03)
[4]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七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4)
[5]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J]. 李静杰.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02)
[6]中俄科技合作的新特点[J]. 蔡婧姝.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01)
[7]2005年中俄睦邻合作关系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 樊明方,简爱.  甘肃社会科学. 2006(06)
[8]俄罗斯欧亚主义小说与中国儒家思想[J]. 陈训明.  外国文学研究. 2006(05)
[9]从中俄政治经济发展看中俄旅游前景[J]. 王文艺.  昌吉学院学报. 2006(03)
[10]回顾早期的中俄文化交流[J]. 杨丽梅,张明华.  俄语学习. 2006(03)

硕士论文
[1]中俄关系现状和中期发展前景[D]. 钱网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07
[2]中俄科技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D]. 杨伟毅.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84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984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9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