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清末抗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00-1911)

发布时间:2021-04-22 00:52
  近代以来俄国通过军事侵夺、外交欺诈等多种手段,从中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攫取大量的领土资源,并以条约形式确定主权。进入晚清特别是20世纪前后,沙俄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加快,同时在具体的侵略形式上有所转变,一改前期的军事侵略为主而变为经济掠夺为重心、军事威胁为辅助,侵略的重心也由中国西北转向东北。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最终促成俄国占领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日俄战争前,俄国借助中东铁路,大肆掠夺中国东北地区的森林、矿产、农业等资源。日俄战争后,日、俄分据东北的南部、北部,但沙俄对中国的各种掠夺却有增无减。晚清时期民族主义逐渐形成,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俄国的侵略行径给予了多种形式的抗争。就抗俄知识分子参与者的身份而言,包括士人知识分子、学生知识分子、革命派知识分子、女性知识分子等多种抗俄群体。基于不同的身份、立场和考量,不同知识分子群体在具体抗俄行动上各具特点而又有所差异。清末士人知识分子主要包括晚清时期的政府官员,由于执政位置与俄国交涉者的身份,其抗俄行动多是国家宏观战略且关涉全局的考量,表现为制定抵制俄国侵略、维护主权路权的策略多从国家利益、外交均势的立场出发。国内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学生以及国外留学生人...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史料与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近代以来俄国对中国的侵夺
    (一)近代以来沙俄对中国领土的掠夺
    (二)近代以来俄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抢夺在华筑路权
        2.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3.移民中国东北
    (三)沙俄在中国频频制造惨案
        1.海兰泡惨案
        2.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小结
二、清末抗俄知识分子群体类型
    (一)士人知识分子群体
    (二)国内学堂的学生群体
        1.新式教育培养的学生群体
        2.教会学校培养的学生群体
    (三)留学生群体
    (四)女性知识分子群体
    (五)革命人士群体
    小结
三、清末抗俄知识分子群体的作为
    (一)宣传抗俄
        1.创办抗俄报刊
        2.学生群体与革命人士宣传抗俄
        3.女性知识分子宣传抗俄
    (二)成立团体抗俄
        1.国内外学生群体与革命人士组织的革命团体的成立
        2.女性知识分子组织团体的成立
    (三)武装抗俄之准备与行动
        1.国外留学生准备武装抗俄
        2.国内学生与革命人士的武装抗俄
    (四)抗俄运动的高峰
    小结
四、清末抗俄知识分子群体评析
    (一)抗俄斗争的时代特点
    (二)抗俄运动的转向
    (三)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清末民初女子教育与职业女性群体的形成[J]. 张学玲.  兰州学刊. 2013(12)
[2]女学,女书,女红与女性艺术创作研究——传统女性艺术教育与现代女性艺术创作之关联[J]. 徐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3]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J]. 桑兵.  近代史研究. 2004(04)
[4]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J]. 桑兵.  近代史研究. 1994(05)
[5]论1901——1903年的拒俄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J]. 王振科.  东北师大学报. 1982(04)
[6]海兰泡惨案死难人数究竟有多少?[J]. 薛衔天.  历史研究. 1980(01)
[7]帝俄出兵侵占东北与血洗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义和团运动史》的一节[J]. 张旋如,黎光.  社会科学战线. 1978(01)

博士论文
[1]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 刘训华.上海大学 2010
[2]论1900—1924年中俄关系之特点[D]. 岳巍.外交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女留学生参政研究[D]. 王璐.江苏师范大学 2017
[2]20世纪上半叶东北农民生活状况研究[D]. 程成.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3]义和团运动时期东北抗俄群体研究[D]. 朱丹.山东大学 2012
[4]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年-1905年)中国人的俄国观[D]. 陈再兴.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拒俄运动的社会动员(1901-1905)[D]. 宋苏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9
[6]拒俄运动中新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话语构建[D]. 朱晶.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52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152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e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