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团结理念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1-06-26 22:49
团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重要理论。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这一理论以来,它就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在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启发下而形成的,并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得到检验和证明。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理念和中心思想作为自己的核心或灵魂。对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来说也是如此。首先要认清这一伟大事业的共同理想信念,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取得普遍的思想共识,才能赢得人们的广泛拥护。但真正把人们组织成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还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领导核心作为保障。只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使团结的理念变成现实。团结的理念具有稳定性、广泛性和一致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团结理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得到了检验和证明,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研究目的:马克思主义的团结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0.3 创新点
1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和发展过程
1.1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历史背景
1.2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理论来源
1.3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发展过程
2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主要内容
2.1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基本内涵
2.1.1 具有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1.2 取得共同的社会主义思想认识
2.1.3 形成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
2.2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鲜明特征
2.2.1 团结基础的稳定性
2.2.2 团结对象的广泛性
2.2.3 团结使命的一致性
3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运用与发展
3.1 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二国际的团结理念的具体运用
3.1.1 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的团结理念的具体运用
3.1.2 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二国际的团结理念的具体运用
3.2 列宁的具体运用与发展
3.3 毛泽东的具体运用与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现实意义
4.1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2 有利于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真涵义与变质形态——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说起[J]. 丁立群. 哲学动态. 2012(01)
[2]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J]. 雷淑媛. 兰台世界. 2011(11)
[3]党的十六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与启示[J]. 罗昭义. 重庆社会科学. 2011(05)
[4]论法治秩序与构建和谐社会[J]. 李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02)
[5]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J]. 李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J]. 陈建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解读[J]. 白琳. 天府新论. 2009(01)
[8]从有机团结思考社会现实——读《社会分工论》[J]. 李荣荣.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4)
[9]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J]. 张治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新文化运动[J]. 许全兴.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03)
本文编号:3252251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研究目的:马克思主义的团结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0.3 创新点
1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和发展过程
1.1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历史背景
1.2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理论来源
1.3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发展过程
2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主要内容
2.1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基本内涵
2.1.1 具有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1.2 取得共同的社会主义思想认识
2.1.3 形成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
2.2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鲜明特征
2.2.1 团结基础的稳定性
2.2.2 团结对象的广泛性
2.2.3 团结使命的一致性
3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运用与发展
3.1 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二国际的团结理念的具体运用
3.1.1 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的团结理念的具体运用
3.1.2 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二国际的团结理念的具体运用
3.2 列宁的具体运用与发展
3.3 毛泽东的具体运用与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团结理念的现实意义
4.1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2 有利于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真涵义与变质形态——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说起[J]. 丁立群. 哲学动态. 2012(01)
[2]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J]. 雷淑媛. 兰台世界. 2011(11)
[3]党的十六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与启示[J]. 罗昭义. 重庆社会科学. 2011(05)
[4]论法治秩序与构建和谐社会[J]. 李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02)
[5]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J]. 李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J]. 陈建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解读[J]. 白琳. 天府新论. 2009(01)
[8]从有机团结思考社会现实——读《社会分工论》[J]. 李荣荣.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4)
[9]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J]. 张治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新文化运动[J]. 许全兴.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03)
本文编号:3252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25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