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历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1 06:25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正处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与中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反动政权的残酷统治关头,他们以严谨的态度研究祖国的历史,发掘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历史前途的信心,鼓舞了当时国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志,体现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时代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起到了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的革命工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掀起的“学术中国化运动”也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如今,中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伟大时代,处在中国话语权不断提升的伟大时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这与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具有许多相似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法宝。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趋势与不足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难点和创新点
        1.5.1 难点
        1.5.2 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相关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2.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诠释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方法与研究特点
    2.2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内涵
        2.2.1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内涵
        2.2.2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内涵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关系
        2.3.1 理论方法上保持互动
        2.3.2 研究特点上均体现时代性
第3章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阶段
    3.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初创阶段
        3.1.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奠基人李大钊
        3.1.2 唯物史观的不断传播
        3.1.3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必要准备
    3.2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3.2.1 郭沫若是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人
        3.2.2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展开
        3.2.3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
    3.3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初步成熟阶段
        3.3.1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3.3.2 延安史学的形成
        3.3.3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4章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总结
    4.1 理论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
        4.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料并重
        4.1.2 注重对中国传统史学遗产的合理继承
        4.1.3 善于借鉴西方先进史学研究方法
        4.1.4 善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才的才能
    4.2 研究特点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注重回答现实问题
        4.2.1 紧扣现实的革命需要
        4.2.2 关注时代发展主题
    4.3 研究不足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联系性
第5章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历程的启示
    5.1 理论方法上要注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双向互动
        5.1.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
        5.1.2 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史学遗产
        5.1.3 充分吸收西方先进的史学研究方法
        5.1.4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5.2 研究特点上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5.2.1 努力解决社会的现实文化需要
        5.2.2 努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勤勉治学 潜心筑础——荣孟源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 赵庆云.  近代史研究. 2017(05)
[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论析[J]. 赵国华.  史学理论研究. 2017(03)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文化使命[J]. 郭超.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04)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J]. 孔朝霞,刘雨亭.  科学社会主义. 2017(01)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源泉[J]. 沈江平.  前线. 2017(02)
[6]从道德的“抽象的继承”转向“创造的继承”——兼论诠释学视野中的文化传承问题[J]. 陈来.  文史哲. 2017(01)
[7]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 赵付科,孙道壮.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5)
[8]学习习近平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J]. 马晓燕,刘利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9]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刘林涛.  思想教育研究. 2016(04)
[1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概说[J]. 李红岩.  史学理论研究. 2016(01)

博士论文
[1]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 于文善.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杨洁.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20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道路[D]. 张美丽.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08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508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2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