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城市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24 17:18
  失独家庭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其特殊的生命经历与特定的时代背景使其养老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北京作为最早执行生育政策的城市之一,失独家庭的老龄化程度和规模更加突出,随着第一批失独家庭逐渐老龄化,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北京市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已成必然。借助需求层次理论发现,北京市失独家庭的现有社会支持主要分为以经济、医疗、养老照料等正式支持为主的安全需求层次支持,和以精神慰藉、社会再适应等非正式支持为主的社交和尊重需求层次支持。这些支持对缓解北京市不同需求层次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部分社会支持与失独家庭现实需求供需失衡、部分非正式社会支持可持续性缺乏、专业性不足等,失独家庭不同需求层次仍面临多重困境。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分层分类是应对北京市失独家庭不同层次养老需求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必要路径。一方面制定差异化的扶助金制度与就医体制、整合各类主体的养老资源来完善失独家庭需求层次社会支持体系;另一方面丰富社会组织类别、提升其专业化程度,畅通失独家庭诉求表达等方式达到提升失独家庭社交和尊重需求养老水平的效果。 

【文章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城市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图2-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构图??Fig.2-1?Maslow's?hierarchy?of?needs?structure?diagram??2.?2.?2社会支持理论??

年龄,情况,北京市,生育政策


表及数据由笔者根据调研问卷整理所得。??4.?2北京市失独家庭的特征分析——基于样本数据??结合调研结果可以发现调研对象具有“四高”、“两低”的特征,“四高”即年龄??偏高、患病率偏高、自理能力较高、工人和公职人员占比高。“两低”即受教育程度??偏低和家庭主要成员结构单一。??4.2.1中老年失独人群占比较大,未来老龄化趋势明显??50.54%??44.09%??5.38%??〇%?_?圍?〇%??49岁及以K?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图4-1调查对象年龄情况??Fig.4-1?The?age?of?respondents??从年龄结构看调研对象年龄在50-59岁人数超过一半,占比为50.54%,60-69岁??的人员占比44.09%,49岁及以下年龄结构的中青年失独者占比不足10%(参见图4-1)。??从调研数据看,北京市失独家庭的整体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少部分家庭达到或即??将达到高龄,但整体尚未全面进入高龄化阶段。这一调研结果与北京市生育政策周期??具有一定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市开始执行严格的生育政策,截止目前已有??38年,以22岁为上世纪女性初育年龄估算,第一批失独父母的平均年龄约为58岁,??与调研结果具有较高的契合度。目前北京市失独家庭中老年龄化,也预示着在未来30??年内北京市失独家庭将全面老龄化、高龄化,其养老问题愈加突出。??4.?2.?2工作单位生育政策多执行严格,以工人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居多??24??

模式图,北京市,主流,模式


交和尊重需求。另一方面从整体??看多数研究对象的经济状况一般,加之患并生活照料困难、无人陪护就医等问题使??其难以对社交和尊重需求产生进一步追求。??4.?3.?2以集中养老模式为主的社交和尊重需求??中?机构???/通78.72%??5C助泠老?24.47%??扒沟冷芒I:…:""3|?19.15%??社?IX?芥老?f?\?17.02%??W寡痄老?r—I?24.47%??京啗斥老E3?8.51%??0%?20%?40%?60%?80%?100%??图4-8北京市失独家庭养老模式需求情况??Fig.4-8?The?demand?of?the?old-age?model?for?the?the?Families?Bereft?of?Their?Only?Child?in?Beijing??从数据可以看出调研对象对集中养老模式的选择远高于其他各类模式,达到??78.72%,而居家养老模式仅有24.7%?(参见图4-8),这与目前北京市主流养老模式差??异较大。北京市自2009年起主推“9064”养老战略模式38,居家养老一直作为主流核??心模式而被不断发展和加以完善,而对于集中养老模式则是近年来新兴的养老模式,??常作为补充性模式用来满足少数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而失独家庭即是其中之一。??本文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心理、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等方面因??素,由于独生子女的死亡和传统子嗣文化影响导致失独者存在自卑和心理落差等负面??情绪,而以子女照料和精祌慰藉的居家养老模式则难以弥补上述不足,最终使得这一??模式并不为多数失独家庭所接受。此外当前多数调查对象具备自理能力,并且以50-5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龄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高龄老人养老服务体系为例[J]. 康越,李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3)
[2]我国“失独家庭”老人社会救助研究[J]. 崔树义.  东岳论丛. 2017(08)
[3]失独风险、利益损害与政府责任[J]. 郝佳.  人口与经济. 2017(04)
[4]失独家庭“社区+”差异化服务模式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经验[J]. 熊亮,陈岳堂.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5]广州市越秀区失独家庭养老需求分析与社区养老对策[J]. 刘文洁,谭剑,周梅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7(05)
[6]失独人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心理援助[J]. 徐晓军,刘炳琴.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2)
[7]论失独人群社会保障中的政府底线责任[J]. 徐晓军,胡倩.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6)
[8]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我国失独家庭的扶助政策设计[J]. 杨小菊.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10)
[9]我国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 谢勇才.  探索. 2016(04)
[10]论失独者养老的国家责任和公民权利[J]. 穆光宗.  东岳论丛. 2016(08)

硕士论文
[1]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失独老人社区照顾模式研究[D]. 徐广亚.北京交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16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516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1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