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香港怀旧电影中的港人身份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9:08

  本文关键词:香港怀旧电影中的港人身份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香港自开埠之日至今,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迁。回归之前,香港是一个处在“家国之外”、寄身于国族边缘的特殊社群,在文化历史层面上,香港百余年来与英国殖民者在冲突、妥协、抵抗和交融中,虽然含有中西双方的一些文化特点,却又不被双方接纳;在世界版图中,香港作为一个有城籍却无国籍的地方,成为中国与西方之间一块含混的边缘地带,同样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回归过渡期,不知何去何从的漂泊感是“九七”前香港社会中主流的集体心理,港人面对在即的身份和归属的转变陷入回归的焦虑之中,“九七大限”给香港人带来了普遍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回归之后,香港的身份在两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之下却又变得敏感起来。在很多不太了解香港历史和发展过程的人看来,香港人的心态是让人捉摸不定的。港人有时对于国家的救灾扶贫甚至保卫领土等一系列事情非常热情,而有时候又会刻意与大陆保持一种距离,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在香港人群中时常出现。历史上的香港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港人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着明显的含混不清的意味,而且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区,身在香港的民众很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进而产生身份认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使得笔者产生了将港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作为论文研究对象进行深层分析的想法。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现实生活的镜像,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文化载体和价值传播的作用,而这种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是主体确定自我身份的重要方式,并在构建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怀旧的信息尤其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思考,从而追寻自己的身份。因此笔者考虑到将最直接反映港人心理状态、生活氛围、文化传统的香港怀旧电影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香港大致的历史背景、香港怀旧电影的有关情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香港电影中的港人身份认同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是社会学理论与电影分析结合的一次尝试。其次介绍了研究方法,对研究所借鉴的共同体理论以及身份认同理论进行了梳理,并界定了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笔者梳理了历史变迁下香港怀旧电影中所呈现出的港人身份认同的轨迹,塑造出了港人的三种比较明确的身份认同,同时扫描了20世纪香港社会的发展历史,使得港人的身份认同轨迹有一个清晰的流变过程。在对三种身份认同进行阐明后,分别选取针对港人这三种身份认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作为分析样本,运用个案分析法分析电影中的身份表达。可以看出,香港电影的怀旧对象正好契合了港人身份认同的内涵。第三部分是对香港怀旧电影中呈现出的三种港人身份认同之间的灰色地带进行解析。首先,本文认为香港怀旧电影在表现出三种明确的身份认同倾向的同时也折射出港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尤其“九七”回归时期作为香港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对香港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笔者对香港怀旧电影中的港人身份认同上的困境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具体影片展现给读者。其次,在这些灰色地带中,港人对自身身份的定位显示出明显的迷茫情绪和精神压力,因而接着探讨并分析了香港怀旧电影中港人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是笔者在研究香港怀旧电影中港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做出的社会学思考,涵盖社会变迁、社会互动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第一,在社会历史变迁下,港人的身份认同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与香港的社会背景相关联,港人身份认同的困境同样和整个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第二,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共同构筑了港人的身份认同,而这两方面都是通过社会互动完成的;第三,身份认同的社会功能促使香港怀旧电影为香港市民重建了想象的共同体,带给港人存在感与归属感,从而产生全新的身份认同,使得香港民众与祖国母体融合的整体性倾向相当明显。
【关键词】:身份认同 香港人 香港怀旧电影 社会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76.5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22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可行性9-12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1.3 可行性:电影作品可以作为社会学的研究范畴11-12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方法14-15
  • 1.3.1 文献研究14-15
  • 1.3.2 个案分析15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15-19
  • 1.4.1 共同体理论15-17
  • 1.4.2 社会认同理论17-18
  • 1.4.3 自我认同理论18-19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19-22
  • 1.5.1 怀旧、怀旧电影、香港怀旧电影19-20
  • 1.5.2 身份认同20-21
  • 1.5.3 港人身份认同21-22
  • 2 香港怀旧电影中的港人身份认同概述22-32
  • 2.1 香港怀旧电影中的港人身份认同轨迹22-26
  • 2.1.1 英国殖民统治前期港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族身份的认同22-23
  • 2.1.2 英国殖民统治后期港人对香港城市身份的认同23-24
  • 2.1.3 九七回归后港人对现代中国国家身份的认同24-26
  • 2.2 香港怀旧电影中港人身份认同轨迹在具体影片中的线索与表征26-32
  • 2.2.1 英国殖民统治前期港人对“中华民族传统”的追忆26-28
  • 2.2.2 英国殖民统治后期港人“香港精神”的塑造与传承28-30
  • 2.2.3 九七回归时期港人对“香港历史”的梳理和认可30-32
  • 3 香港怀旧电影中港人身份认同的社会学分析32-43
  • 3.1 香港怀旧电影中港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32-38
  • 3.1.1 英国殖民统治下港人的双重文化身份32-34
  • 3.1.2 九七回归前港人身份认同的集体焦虑34-36
  • 3.1.3 面对九七回归港人身份重建的艰难36-38
  • 3.2 香港怀旧电影中港人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源38-43
  • 3.2.1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中西文化的对峙引起港人身份危机38-39
  • 3.2.2 回归过渡阶段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港人身份的迷失39-41
  • 3.2.3 九七回归后港人国家身份与城市身份的混杂41-43
  • 4 香港怀旧电影中港人身份认同的社会学启示43-47
  • 4.1 港人的身份认同是与历史变迁下香港的社会背景相关联的动态过程43-44
  • 4.2 港人的身份认同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建构形成的44-45
  • 4.3 香港怀旧电影中身份认同的社会功能对于港人群体的必需性45-47
  • 参考文献47-51
  • 后记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平;中国电影青年形象概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07期

2 郝建;电影为什么这样尴尬[J];南风窗;2004年23期

3 高万隆;;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陈久邦;电影与火[J];山东消防;1997年05期

5 佟延秋;;3D电影的冷思考——基于叙事的视角[J];理论界;2014年01期

6 陈祝义;;鲁迅的电影鉴赏观[J];上海党校学报;1986年11期

7 金点强;;世界政要与电影的不解之缘[J];今日南国;2006年18期

8 阙政;;斯诺登们的故事,电影里应有尽有[J];新民周刊;2013年25期

9 王小东;电影:培育观众消费力[J];人民论坛;2003年02期

10 岳朝杰;潘斗凤;;民族国家想象与“十七年”电影[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王准;;数字时代的电影特效创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7 施梅轻;陈冠平;李淑英;;农村16毫米电影中间片国产化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8 孙绍谊;;新媒体与早期电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论数字时代电影版权侵犯的内生救济——〈阿凡达〉带给电影产业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褚慧 黄婉琪 本报记者 李湘萍;电影,原来也可以阅读[N];广西日报;2004年

2 赵军;聪明和不聪明的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4年

3 谢其章;70年前曾有过的“电影杂志年”[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瑞典 让电影发扬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东;电影图书的“华丽转身”[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电影票房在上涨,,电影图书呢[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钰添 编译;美电影图书的选题角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戴锦华;“学电影的孩子 告别讲义时代”[N];文汇报;2003年

9 记者 陈扬渲;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挂牌成立[N];浙江日报;2005年

10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童刚;继承百年电影传统 谱写新的电影篇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芳;中国主旋律影视剧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事的构成[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3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_";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7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8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9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抒;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雯;心理分析视域下的电影观照[D];河北大学;2009年

4 谢丽佳;图片电影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燕燕;电影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晓东;生态电影的人文思考[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7 洪启龙;“生活的发现”:从现实走向“极简”的银幕哲思[D];西南大学;2015年

8 邓延庆;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罗婧婷;中国内地小妞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袁凌轩;中国续集电影创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香港怀旧电影中的港人身份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96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