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分析
本文关键词: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08年
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分析
姚瑜滢
【摘要】: 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当代和今后国际经济关系向前演进的一种长期趋势一直是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而东亚产业转移作为历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的一条主线,其重要性则进一步促使国内外学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其展开大量深入而有见地的研究。本文在认真吸收前人研究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东亚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变化发展以及其背后所具有的地区政治效应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积极承接由美国转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此后,东亚各主要国家及地区都先后融入到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东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为活跃的地区,东亚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及其新变化也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外,不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促使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间的有机互动逐渐呈现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和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新特点。而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又进一步促使经济利益关系成为国家间利益关系的首要内容,以经济、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并决定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发展。同时,一国经济的发展又以其产业实力为基础,因此,各国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产业转移会引起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进而又影响国际格局的走向。综上,国际产业转移正日益成为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一个深层经济动因,而东亚产业转移的背后也必然会形成对地区国际关系的政治影响。为此,本文的研究主题就是根据上述分析逻辑,在论述东亚产业转移基本进程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东亚产业转移在本地区的政治效应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并借此增强自身综合国力,积极发挥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伴随着东亚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先后投入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东亚地区逐渐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的阶梯状产业转移进程,并形成了日本、“四小龙”、东盟四国和中国分列雁首、雁翼和雁尾的“雁行产业分工发展模式”。而随着雁行模式的日渐式微,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出现许多新变化。东亚产业转移的上述发展和变化又在东亚地区的整体性发展以及地区内主要国家间的关系变化两个层面上对该地区的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是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问题,并对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当前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与说明。 第二部分是东亚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及其新变化。文章首先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的概述。之后引出已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主体的东亚产业转移,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东亚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发展上所出现的诸多新变化。 第三部分是对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的分析,这也是全文的核心内容。该部分首先就全球化下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和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两化”新趋势进行具体阐述,并依据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相关理论引出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逻辑。之后,本文又从东亚产业转移对东亚地区整体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东亚地区内主要国家和地区间关系的影响两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问题。 第四部分是结束语。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31;D7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洁;;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01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林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日本[J];东北亚论坛;2002年04期
2 徐世刚,姚秀丽;“雁行模式”与东亚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3 乔林生;;试论新世纪日本对东盟的外交政策[J];东北亚论坛;2006年02期
4 陈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评析[J];当代亚太;2003年08期
5 曹云华;金融危机以来东盟—日本关系的变化[J];当代亚太;2003年11期
6 杨鲁慧;东北亚地方经济合作与国际产业转移——以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当代亚太;2004年10期
7 张东明;;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J];当代亚太;2006年02期
8 孔建勋;试析小泉执政以来的日本—东盟经济合作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3年03期
9 张建岗;;战后日本与东盟经济往来轨迹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6年05期
10 曹云华;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和前景[J];东南亚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荷新;从引资战略谈我国外贸结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吴丹丹;;闽台农业合作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5期
3 成祖松;;承接产业转移: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范鸿达;洪正;;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分析:以海湾地区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5 黄冬梅;汤天啊;;浙江民营企业迁徙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6 杨贵言;关于东亚模式研究[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7 徐明珠;;产业转移视角下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实证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郭延军,张仲水;新地区主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要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任海军;张翔;王瓅;;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闫犁;;冷战时期日本与东南亚区域经贸关系解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会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苏;梁昌勇;赵惠芳;;基于演化博弈的区域产业转移行为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China's Growth Model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Open Econom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 、反思与和谐发展——北京论坛(2009)论文选集[C];2009年
5 赵常庆;;东盟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杨皓然;;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曹丽君;彭理达;钟钢;王少平;;探析产业转移的环境动因——以微电子产业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杨坚争;吴焦苏;;电子商务的价值转移[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10 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缘经济的影响[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晓燕;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鄢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赵林飞;全球产业网络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产业升级[D];东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春华;外商直接投资与浙江省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琳琳;国际产业转移与重庆市制造业升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於晓芬;我国纺织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兴华;山东半岛制造业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马业保;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思路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韩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我国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年10期
2 李真;;国际产业转移机理与衍生效应研究——一个基于贸易角度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3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04期
4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8期
5 张为付;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基础、规律及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3期
6 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07年02期
7 龚雪;高长春;;国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J];管理现代化;2008年03期
8 陈刚,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微[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9 杨玉桢;尉浩;陈淑芸;刘景珍;;FDI对河北省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新雅;中国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黄德标;陈美艺;殷梅华;张成科;;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产业转移效应分析[J];价值工程;2013年1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卫东;产业转移背景下建行韶关分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伍吉忠;省际边界地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3 陈书胜;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4 黄煦;安徽各地市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贞余;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新趋势——国际外包[J];商业研究;2005年17期
2 李玉潭,庞德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关于建立中、日、韩紧密型经济合作体的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0年04期
3 刘昌黎;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进展与谈判旷日持久的迹象[J];东北亚论坛;2005年05期
4 陈池;试谈韩国迎接“入关”和“世贸”的一些做法[J];当代韩国;2000年02期
5 潘悦;;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面临的挑战[J];当代亚太;2006年06期
6 张锡镇;东亚地区一体化中的中—日—东盟三角关系之互动[J];东南亚研究;2003年05期
7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04期
8 李准晔,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2期
9 李海舰,聂辉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2期
10 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建海;《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评介[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年02期
2 夏汛鸽;在失衡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求发展[J];开放导报;2001年06期
3 步艳红;盛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关系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4期
4 张威;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调整——从国际经济关系角度考察[J];亚太经济;1986年06期
5 周林;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特殊行为体——跨国公司[J];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伯蒂尔·俄林 ,李湘;关于国际经济关系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4年12期
7 柳剑平;当代国际经济关系集团化与政治化[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义伟;WTO:我们作出了哪9项承诺——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司长易小隼谈入世[J];中国工商;2001年01期
9 李好;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J];天府新论;2004年S1期
10 栾昕博;;有关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永坤;;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特征与中国战略对策——“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运行态势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温融;;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经济数模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3 庄宗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4 黎兵;;论中美高层经济对话的背景、意义与问题[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伍贻康;;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和转型与中国的应对[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曲博;;开放经济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7 施雪华;;全球化冲击、“入世”挑战与中国政府管理理念的全面创新[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8 张乃根;;简论国际法在规范国际秩序中的作用[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邢燕芬;罗自刚;;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政府行政指导[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永志;李细满;;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与当代国际价值的变化[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何腾江;[N];中山日报;2009年
2 侯赛因·艾尔—卡梅尔;[N];解放日报;2010年
3 袁胜育 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N];东方早报;2007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张达;[N];证券时报;2007年
5 ;[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刘田军;[N];金融时报;2007年
7 陈伟;[N];中国经营报;2007年
8 邓力平;[N];中国税务报;2006年
9 杨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早报特派记者 郑洁;[N];东方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高翔;论对冲基金投机冲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2 李平;WTO与国际经济关系新时代[D];吉林大学;2008年
3 宋群;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4 唐宏;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黎兵;新兴大国崛起中的国际经济协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6 张超;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及其在东亚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李晓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李锦元;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合作[D];暨南大学;2005年
9 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10 郭建军;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鸿伟;跨国公司行为分析及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2年
2 朱芳;金融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2年
3 孔娅妮;非政府组织发展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4年
4 刘艳君;服务业国际转移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5年
5 孙艳龙;跨国公司行为及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侯哲;论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替代国制度[D];吉林大学;2009年
7 廖静;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王宏芹;国际经济条约的当代特点与发展趋势[D];苏州大学;2007年
9 姜春洁;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孙畅;域外经济管辖权问题探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3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5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