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参与全球治理_形式与政策全球治理_《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全球治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共中央党校》 2008年
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
周树春
【摘要】: 在世界发展的转折时期和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执政党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主张。这一思想在理论外延上反映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辨证统一,也体现了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现实利益与根本利益的辩证统一。 目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成功地崛起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在物质发展基础上,获得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上的世界认同。“和谐世界”是现阶段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是我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的纲领性指针,也是我国“软实力”在全球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抽象表现形式之一。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虽然传统发展观依然存在,但新的因素不断在全球政治中孕育,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全人类利益不断增长。面对新的形势,人类需要改变旧的生存和发展观念,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各种严峻挑战。“和谐世界”理论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世界转型的基本趋势,为建设一个更加理想的世界提供了基本方向。 “和谐世界”理念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和理论勇气,反映了对世界大势的乐观判断,,也体现对人类未来的深深忧患,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昭示着一个文明古国和负责任大国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是当代中国对建设新的全球文明的重大思想贡献。 但是,要使“和谐世界”理念获得更加普遍的认同,还面临一定的困难。首先是美日等西方国家怀疑我国提出“和谐世界”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口号和策略。其次,国际舆论总体上仍呈现西强东弱、西强我弱的格局,我国尚未掌握话语权。特别是现实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主导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主流话语。“和谐世界”作为一种富于理想主义价值理念的主张,需要有效地显示出对现实世界较强的阐述能力。这——是“和谐世界”理念面临的主要挑战。 做好“和谐世界”理论研究和阐释工作,符合目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是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壮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发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责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现实需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性深远意义。这——是加强“和谐世界”理论研究的根本背景。 要做好“和谐世界”理论化工作,除了将之塑造成为具有切实感召力的对外政策标记,重要的是努力把它与现行国际关系理论相对接和融合,挖掘“和谐世界”与西方思想文化在普世价值和通约理论上的交集,利用“和谐”的强大包容性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使“和谐世界”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普适性,进而将其发展成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说和受到普遍认同的国际行为准则。同时,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各种价值概念加以扬弃,根据当代世界发展特征,完整地提出21世纪中国“和谐”政治理念内涵,进而形成完整的当代中国和谐政治哲学理论体系。这——是“和谐世界”理论建设的终极目标。 尽管“和谐世界”属于一种新型规范理论,但要实现普适化的目标,“和谐世界”理论化的工作重点则在于规律性阐释,即确立“和谐世界”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谐世界”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解答“‘和谐世界’何以可能”这个基本问题。为此,第一,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导,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具体依据,以理性主义为通约范式,以中外和谐思想为价值资源,以当代中国的内外政策为实践支撑,正确地阐述“和谐世界”作为历史范畴的理论基础。第二,要以世界体系的形成为基本条件,以世界格局的演变为现实背景,以世界矛盾的特征为核心参照,正确地描述“和谐世界”作为时代产物的物质基础。第三,要以国际秩序的发展为主要脉络,以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根本取向,以全球治理的趋势为重要途径,正确地论述“和谐世界”作为理想目标的规制基础。总的来说,要围绕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利益结构演变特征,解答一直以来被认为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在今天与以往究竟有什么不同,作为国际关系常态的国际竞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和谐世界”不是中外思想史上曾经出现的“乌托邦”空想,而是一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理想目标。这——可以考虑作为“和谐世界”理论基础探索的初步框架。 可以说,“利谐世界”既是当代世界在发展观念上的理性回归,也是现代中国在文明进程中的自然归位。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多元差异与整合统一并存的新时代,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只有站在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高度,突破传统的价值观、理性观、世界观,建立各国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建构一种符合全世界绝大多数民族的共同利益、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政治文明范式,才能突破世界发展的困境,走向建立一个更为和谐世界的最终理想。另一方面,在经历了过去一个多世纪新的文化整合之后,中华文明可望在新的高度实现与国际文化的融通与对接,推动建设一个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进而推动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文化秩序。 “和谐世界”既是关于理想世界状况的客观描述,也是推动建设这样一种世界的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观,作为一种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和谐世界”从“应然”走向“实然”是必然的。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关键阶段,世界寻求从“混沌”中进一步突围,需要新的理性启蒙,实现新的理性超越。历史将证明,“和谐世界”是引导21世纪人类文明理性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2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和谐世界: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新发展新要求新境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陈迎春;;科学发展观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胜洲;;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的思考[J];世纪桥;2007年03期
4 李家祥;王海丽;;构建和谐世界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0期
5 杜小璞;;试论全球化时代的新秩序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11期
6 刘建飞;;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2期
7 范建中;;建设和谐世界:不是“全球共治”,而是文明的互助与和谐——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性矛盾看和谐世界的实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5期
8 颜志强;;全球治理与中国责任之探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臧楠;;国际新闻传播与构建和谐世界[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范明英;孙增超;;世界和平发展理念的中西对比分析——以“民主和平论”与“和谐世界”理念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雷;;“和谐世界”理念——中国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的理性选择[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谭好哲;;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根红;;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境遇[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艳玲;;全球化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素娟;;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海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沈剑平;;为什么全球化中民主国家的选举不那么“民主”了?[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白华;;全球化与文化求异语境下全球媒介的互动共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9 尉天骄;;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以网络传播为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10 丰子义;;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莹;[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赵齐;[N];国际商报;2008年
3 李际均;[N];中国国防报;2004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所长 房宁;[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童铭;[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李际均;[N];中国国防报;2004年
7 李际均;[N];中国国防报;2004年
8 清宣;[N];文汇报;2006年
9 马绍孟;[N];人民日报;2008年
10 吴锋华;[N];解放军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于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何帆;全球化时代的对外政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唐昊;利益集团政治变迁与美国霸权的转型[D];暨南大学;2007年
6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于海洋;帝国主义批判与世界国家的规范性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8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学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郑伟;“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林;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薛锋;论全球化时代世界交通发展的不平衡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付文科;全球化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D];河南大学;2006年
4 周亦乔;全球化时代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卢荣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D];苏州大学;2005年
6 揭晓;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D];暨南大学;2006年
7 王成君;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非传统安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马学文;论我国服务贸易的问题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金颖;全球化与人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曹虹剑;论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垄断结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全球治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9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5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