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文化因素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6-06-20 22:03

  本文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论争到趋同——第三次国际关系学理辩论的终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聊城大学》 2008年

文化因素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和对策

鲁亚真  

【摘要】: 作为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狭义的文化被定义为“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作为一种无形的“软力量”纽带,文化因素既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又是引发国际冲突的根源之一,因而对国家外交决策和外交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冷战后,文化已经独立成为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军事之后的“第四支柱”,国际政治学称之为“文化力”。本文就是从国际政治领域中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入手,经过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就其影响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当代,被称作“软实力”的文化对国际政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因素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软实力”强的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文化观念中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因素影响着国家领导人的政策制定和价值取向。第三,文化是在国际斗争中保证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同时,文化因素还是国际冲突的根源,也是实现政治沟通的重要手段。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理论中出现了以文化视角为取向的理论,外交学认为,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广义的文化来进行考察。在国际形势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忧国忧民”意识体现在外交战略上就是对国家主权与独立的维护。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使得中国政府的政治视野不仅仅局限于维护自身的主权与独立,也关注整个世界的和平。由中国首创的“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将更有助于世界各国间矛盾的解决,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国际政治局势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时候,“谋略思想”使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战略达到原则性与灵活性、务实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对霸权的排斥和对弱小者的同情,主张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的时候,应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和平方式妥善解决。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是积极的、深刻的而且是明显的。作为政治上的大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妥善地处理了中西关系,并且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和格局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种动荡之中,如何发挥文化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的积极作用,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经过深入分析,作者指出中国在对外政策时,要重视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主,积极在文化全球化中提高民族凝聚力,并且创新传统文化,借鉴优秀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形成自己的声音,努力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建立多极世界。同时把弘扬中国文化,扩大文化交流作为和平环境下的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总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深入发掘绵绵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制定正确的外交方针,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2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1
  • 第一章 文化的概念11-19
  • 第一节 文化的内涵11-12
  • 第二节 文化与国际政治的相关性12-15
  • 第三节 国际政治理论中对文化因素的关注15-19
  • 第二章 影响我国外交政策的文化因素19-27
  • 第一节 “忧国忧民”意识与国家主权和独立19-21
  • 第二节 “以和为贵”与国际和平21-22
  • 第三节 “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22-23
  • 第四节 “谋略思想”与灵活务实23-25
  • 第五节 “兼相爱,交相利”与反对霸权主义25-27
  • 第三章 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中国外交现状27-31
  • 第一节 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27-28
  • 第二节 曲折发展的中西关系28-29
  • 第三节 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29-31
  • 第四章 发挥文化优势,推进中国外交实践31-38
  • 第一节 重视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主,积极在文化全球化中提高民族凝聚力31-33
  • 第二节 创新传统文化,借鉴优秀文化,努力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33-34
  • 第三节 整合多元文化,形成自己的声音,从文化的角度建立多极世界34-35
  • 第四节 弘扬中国文化,扩大文化交流,将是和平环境下的中国外交内容35-38
  • 结束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秦亚青;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论争到趋同——第三次国际关系学理辩论的终结[J];国际论坛;2001年03期

    2 李廷江;探索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平野健一郎和他的国际文化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3 平野健一郎,汪婉译;国际文化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4 艾伦·卡尔森,秦亚青;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结构理论[J];欧洲;2001年03期

    5 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6 蔡拓;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7 麦哲 ,谭晓梅 ,潘忠岐;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述评(上)[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04期

    8 徐绍刚;浅谈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J];新视野;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4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8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谢瑛;;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中谈民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寒溪;第三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暨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顾关福;50年的中国外交战略及展望[J];和平与发展;1999年04期

    3 ;援越抗美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启示[J];中华魂;2013年04期

    4 颜秉征;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回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1期

    5 张强;6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与调整的缘起[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05期

    6 刘建飞;全球化与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抉择[J];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7 瞿少华;试论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楚树龙;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8期

    9 王福春;十六大与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战略[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1期

    10 吴佩林;论新中国外交战略选择余地的有限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张军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郝雨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N];国防时报;2010年

    3 马小军;[N];学习时报;2013年

    4 叶建国 秦旭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本报记者 叶建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门洪华;[N];学习时报;2004年

    7 本报专稿 薛雨闻;[N];世界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万宇 李博雅 刘歌 林雪丹 李宁 刘慧;[N];人民日报;2014年

    9 主持人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魏香镜;[N];南方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丕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钟龙彪;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研究:一种双层认知视角的解析[D];外交学院;2008年

    2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建强;多极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战略选择[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3 刘永涛;软实力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季;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观念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刘光良;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1949-1976)的内在逻辑透视[D];山东大学;2007年

    6 朱建婷;论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文化因素[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姚瑶;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进[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吴鹏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成就、挑战及对策[D];南京大学;2012年

    9 张九安;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新思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王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论争到趋同——第三次国际关系学理辩论的终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9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59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