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_中国海洋权益论文_中国的近海地缘战略及海洋争端解决之策

发布时间:2016-07-11 10:13

  本文关键词:海洋争端解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_中国海洋权益论文_中国的近海地缘战略及海洋争端解决之策

  (本文摘自《2049年的中国海上权力》,胡波著,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战略顶层设计

  西太平洋及北部印度洋地缘情况复杂,不太适合控守,却适合布局,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力量均无法完全控制这两大区域,中国在此实现力量存在不会有根本性的政治及外交障碍。中国可努力在这两大区域各保持一支左右的航母战斗编队和若干保障侦察及预警阵地,以切实实现有效力量存在。

  中国是“一陆一洋”的大国,美国是“两洋一陆”的大国,欧亚大陆在世界的地缘重要性要远超美洲大陆,中国崛起后,其在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影响力很可能会超过美国,而美国在两洋的战略优势则很难被超越。若干年后,中国凭借一流的陆缘优势和二流的海权,美国仰仗一流的海权优势和二流的陆缘权力,将会形成稳定的战略平衡。

  ——第20-22页

  中国在走海洋强国之路时,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性,求“变”求“新”,甚至另起炉灶;或过分强调西方传统,特别是近代西方的实践与经验,盲目模仿、机械照搬,都将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将很难取得成功,并可能危及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大业。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结合自身先天禀赋和时代条件,对西方传统海上崛起道路的扬弃,盲目贬低和拔高西方道路的影响都不是科学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第37页

  当前,中国正全方位、大规模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这在华夏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注定将给中国带来更重要的意义和更深远的影响,除了能扩大加深中国与沿线海洋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国际政治影响力之外,它作为海洋强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倡议,也必将塑造中国的海洋观,并直接催生中国版的海洋主张与海洋规则。

  ——第49页

  近海地缘战略及海洋争端解决之策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总体的近海地缘战略,以统筹应对各类争端及潜在的海上危机,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之路。总的来看,中国有必要奉行“稳北”“和南”及“争东”的整体战略,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在黄海“稳”、在南海“和”及在东海“争”。

  ——第60页

  其实,钓鱼岛问题仅是表象,它不过是中日战略对抗的一个缩影,中日双方的争夺也绝不限于钓鱼岛本身。只要中日间的战略对抗得不到缓解,钓鱼岛问题就不可能降温。即便强行将钓鱼岛问题搁置,也会爆发新的问题和矛盾。

  中日间的海洋争端与中越、中菲间的海上摩擦有本质的不同,后者重点是争夺海洋空间,前者不仅有海洋空间的争夺,也有国家战略间的碰撞。这种碰撞是当前亚太格局下不可避免的事情,光靠中国的善意和单方面的让步不可能得到缓解。

  ——第74页

  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中国倡导的公平原则和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符合东海的现实情况,理应受到尊重。在今后的外交及法理斗争中,中方需要加大研究公平原则应包括哪些内容,并捍卫冲绳海槽的法理地位。中国可以考虑统合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因素,划统一的界限,但前提是公平。若划一条界限,中国应该坚持在综合考虑大陆架自然延伸、海底地质构造特征、海岸线长度、走向及历史人文等情况基础上的公平原则。

  ——第79页

  亚太地区大国相互制衡的格局、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使得南海的战争代价过于高昂,而中国日渐增强的海上实力及存在也迫使菲律宾、越南等国不得不改弦更张,转而主要寻求经济、法理及外交等“文斗”模式。各方在发展军事实力、增强执法力量,做最坏打算的同时,资源开发、国际法理争夺及地区规则秩序的较量正如火如荼。

  ——第92页

  既然是人工岛,中国就有更多选择,没必要像中国台湾、越南和菲律宾那样将诸多重要功能都集中在某一两个岛上;而且在群狼环伺的南沙,从防御的角度而言,单点主体基地的做法也并非最优选择。最好的办法是搞3个左右规模类似的点,它们在功能上可以相互补充,在防御上可以互为犄角,相互倚重。而且,中国所控岛礁间的距离较近,各点与最近岛礁的间距多在50公里左右,具备分散布局的条件。

  ——第110页

  在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威慑之下,南海的油气开发和围海造陆将越来越成为中国在南海维权和拓展海洋空间的两大最现实可行的战略手段。“海洋石油981”兼具生产平台和战略工具的双重属性,其活动和作用注定将成为未来南海斗争博弈中的一大看点。

  ——第115页

     

     

  大国纵横与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由陆向海”与美国“由海向陆”投送力量的方式均存在一定的有效半径和优势范围。未来10~20年,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初步完成,中国将逐步取得在第一岛链以内及附近海域的战略优势。鉴于中国在此拥有的地缘优势、庞大的防空系统以及陆基侦察预警手段,“空海一体战”对中国大陆进行纵深打击的设想将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它只会引发不明智的冲突升级或中国的报复。

  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平衡线大致维持在第一岛链附近海域,,在军事技术没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情况下,这条线几乎是大陆技术向海洋延伸的终结和海洋技术向大陆推进的极限。在中美两军充分利用新兴军事技术并发挥各自地缘优势的情况下,美国很难在中国近海战胜中国,而中国也不太可能在远洋发生的与美国进行的对抗中获胜。

  ——第153页

  如今,中美在海洋空间的争夺越来越吸引眼球,中美两国时常会因此爆出摩擦与矛盾,双方都不太欣赏对方,两国的军事部门甚至都在针对对方强化“最坏打算”的准备。不过,客观来看,中美互相作为彼此“讨厌”的对手,又在诸多领域进行着越来越多的合作、支持与配合。中美两国海洋战略的竞争不可避免,可真要彻底搞垮了对方,结果绝对会更糟。两国可以不喜欢对方,但却不能缺少对方提供的功能性合作。

  ——第161页

  中日近代百余年互动历史是非常深刻的反面教材,越是害怕战争,战争愈是无法避免,李鸿章如此,张学良也是如此。要想真正避免战争,首先得有不惜一战的决心和本钱。准备战争即是为了避免战争,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给对方形成有力威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中国在与日本的交往中更应如此。如前文所言,日本有走极端的传统,一旦走上极端,除非有外力强制推回,否则会坚持到底。在历史上,中国教训深刻,无论是民国政府还是新中国,都有过类似的失误。对日本总是过于依赖外交手段,希望日本内部发生变化,而忽视强力手段和措施的构建与威慑。要想维系中日间的和平,恰恰应做好万一准备。九一八事变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关东军认为东北军不堪一击,没有做好准备。事实确实如此,在1928年因中东路事件与苏联爆发的战争中,东北军战斗力低下暴露无遗,给了日本很大信心。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张学良因亲率主力围剿石友三,尚在关内,从军队部署和政治决心两方面,也都没有做好对日战争准备。在日本“购岛”事件中,中国虽然进行了外交试压和喊话,但没有通过实质性行动向日本释放果决信息,某种程度上促使日本错判形势。若在日本炒作“购岛”时,中国当时的海监船就突进到钓鱼岛12海里内进行常态化巡航部署,日本“购岛”一事很可能会夭折。

  ——第181页

  东亚之外的地缘格局中,印度是中国海洋战略中最不能忽视的国家。中国出了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印度因素就是完全无法绕开的存在。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影响“走出去”,离不开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稳定,而印度作为印度洋沿岸的最大国家,其对中国的态度和作用非同小可,中国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大体良好的中印关系。

  ——第196页

  毫无疑问,未来印度洋的主要力量将是美国、印度、中国,美国的实力将逐渐下降,中印正在填补美国力量的空缺。而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在可预期的时间内都无法与美国在印度洋上相抗衡。在这种印度洋的三国政治之中,中国显然不是印度最大的对手,美国才是印度称霸印度洋的最大障碍,印度声称要控制的印度洋“五大战略水道”目前实际上都在美国人手里。中印海洋战略对抗是次要的,是表象,而美印间的潜在海洋战略冲突却是最实质性的。

  ——第202页

  设若中美陷入对抗或冲突,澳大利亚站在美国一边可能没有疑问,对美国的政治外交和道义上支持也是无疑的,但如何支持美军,如何发挥作用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在行动上保持相对中立的可能。总之,澳大利亚在防范中国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将在多大程度上追随美国遏制中国?这些是未知的,其结果是可以争取的。

  ——第215、216页

  中俄主要战略方向的不同决定了两国会经常“背靠背”,但却不太可能“肩并肩”,彼此只能主要依靠自己去应对分别来自东西方向的战略压力,战略协作关系的最大价值是政治上的相互鼓励和外交上的相互支持,而非军事上的同仇敌忾。具体到亚太海域,俄罗斯有自己的战略利益,其绝不会轻易因中国的东海、南海问题而开罪美日等国,中国与俄罗斯这样的陆权大国结盟,也无法根本改变在海上面临的战略困境。两国在军事上的协同与配合将会增多,但不可能发展成为实质的盟友关系。

  ——第225页

     

     

  如何使用威慑?

  威慑是为了维持现状、防止冲突发生或危机升级,是一种预防性策略,目的是为了避免未来的被动,因此,“先发制人”本就是威慑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之所以倡导“先发制人”,是因为“后发制人”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充分实施。一旦冲突或危机发生,在当今公开外交的时代,在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媒体情绪化的渲染下,在对方民众的高度关注中,双方的回旋空间将大幅减小,妥协将变得相当困难。

  ——第235页

  中国军事力量走出去

  中国总体战略应是“亚太重点布局、全球施加影响”:在西太平洋及北部印度洋构建常态有效军事存在,在世界其他地区则通过军舰访问、临时部署、维和、护航及联合演习等方式维持军事影响。从规模上来说,在毗临本土的区域,中国的投送兵力应能满足中等烈度战争的需要——1~2个航母编队的海空兵力,或师到集团军规模的陆军兵力,且有随时进行增援的实力;在亚洲、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以外的地区,具备应对低烈度战争或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这可能需要可迅速及时到达并部署的海陆空力量,它至少应包括如下能力:两艘左右军舰组成的远洋战斗编队,营/团级的陆军作战兵力,以及中队规模的空中威慑及支援力量。

  ——第244页

  航母及远洋海军

  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绝非中国发展航母的主要动机,中国奉行和平解决争端的政策,而且即便中国决策者真有心使用武力或强制手段解决与日本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海洋争端,航母也非主要作战平台。

  近海作战非航母所长,用其解决海洋争端效价比过低。航母是远洋作战的主要平台和利器,而在东海、南海这样的近海,受制于空间的限制,航母的作战效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况且,相对于中国和对手庞大的陆基战斗机群,航母搭载的几十架舰载机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航母在近海作战的风险却很大。航母在东海、南海这样的濒陆海区,极易遭到岸基雷达、电子侦听站和侦察机等的监视和跟踪,也容易遭到陆基战斗机、巡航导弹、潜艇等反介入力量的打击。战时它在近海不仅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反而很容易成为“人质”。

  ——第250、251页

  未来中国远洋海军的主要活动区域,一是第一岛链以外的西太平洋海域,二是从中东、东非沿岸到马六甲海峡的北部印度洋海域。中国可以考虑以航母为核心部署两支远洋舰队——太平洋舰队和印度洋舰队,从而实现在两洋的有效军事存在。

  其中,太平洋舰队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外的有效存在,扭转西太平洋过于失衡的海上力量格局,从外线对美国及日本等国部署在西太平洋的海空力量进行牵制和威慑。在战时,对敌方舰队、基地实施袭扰作战,延缓或迟滞敌方对中国近海的侵略或干预,为内线应敌提供有效的预警和一定的力量支援。只有这支力量的存在,方能实现刘华清将军“敌人进攻、我方也能进攻”的积极防御作战思想。

  印度洋舰队将以南海重点岛屿或部分友好国家港口为基地,以北部印度洋为重点活动区域。主要使命是与印度、美国等国海军合作,打击海盗、海上恐怖主义,保护海上交通线;同时,通过在印度洋保持一定的力量存在,防止敌方以破坏、封锁、封闭中国海上交通线为手段来瘫痪中国作战意志;此外,它还是防止外来之敌经印度洋通过海基巡航导弹和舰载机对中国内陆腹地实施干涉或打击的重要力量,还能对意图干涉中国南海事务的外国海上力量以有力牵制。

  第252—253页

     

     


  本文关键词:海洋争端解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8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8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