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美国对俄国象征形象的重建
本文关键词:1881-1904年美国对俄国象征形象的重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4年
1881-1904年美国对俄国象征形象的重建
曾红
【摘要】:美俄两国都以“上帝的神圣选民”和“黑暗世界的拯救者”自居,当这两个白命不凡的大国在美洲和亚洲棋盘上相向而立,或将不共戴天、或将互不相让、或将称兄道弟。按照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体系建构主义,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普遍将彼此视为敌人、竞争对手或朋友,分别代表霍布斯、洛克或康德文化。1881年之前,美国仅与俄国建立了相对持久的历史友谊。但这种投桃报李式的朋友关系基于康德文化的第二种共有观念,即两国将友谊作为获取自我利益的战略和工具。 1881年之后,美国各界的主导舆论对沙俄政府、人民和教会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并重建了俄国的象征形象,使其从“基督教传播先锋”变为“亟待美国拯救的基督教异端”。其原因有四:一是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美国社会针对他是解放者还是独裁者展开论战,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但各自对专制沙俄和激进民粹派的批判言论逐渐影响了美国人的俄国印象;二是俄国随之出现排犹浪潮,激起美国全社会的抗议;三是俄国马克思主义取代民粹主义的趋势与美国工人运动遥相呼应,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四是美俄在远东日益演变为洛克文化中的竞争对手关系。 但仅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的国家权力、利益等角度分析,易于解释美国重建俄国象征形象的原因和结果,却较难呈现出美国社会各界转变对俄态度的过程。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分析方法恰能弥补这种缺憾。其派别以温特的国际体系建构主义和尼古拉斯·奥努弗代表的语言建构主义为主,分别强调了社会共有观念和语言对国际关系的建构作用。综合两派的成果审视本文将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美国世界身份的变化决定了其对俄象征形象的建构。美国以其国际地位及在基督教精神世界中的领袖身份为尺度,建构了两种俄国形象。第二,共有观念对美俄国际身份与象征形象的形成起到了建构作用。从殖民地到独立、统一,再到全美洲、全世界的大国,美国公民总体上逐渐接受了对外扩张能保障国内自由的观念;因而开始对美国在亚太的“拦路熊”俄国怒目相视。第三,语言、图像等象征性符号是共有观念建构美俄身份的载体。共有观念是无形无声的抽象性思维,需要象征性语言、图像等符号来表达、传播。通过清教徒的“使命观”、大陆扩张派的“天定命运”论和海外扩张派的新“天定命运”论等象征性语言,美国公民普遍形成了美利坚民族是上帝特殊选民的共有观念。以美国身份为标杆,1881年之前俄国是协助美国完成使命的帮手;1881至1904年间,美国记者乔治·凯南、“争取俄国自由的美国友人社团”、国会议员、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等刻画了社会需要改造、生活需要援助、民众需要教化、信仰需要净化的俄国形象,同时衬托出美国在世界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1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安年;美墨战争和“天定命运”思潮的泛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2 李娟;;试析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契约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董小川;论20世纪初期的美俄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03期
4 张建华;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俄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6期
5 夏安凌;黄真;;文化、合作与价值——建构主义国际合作理论评析[J];当代亚太;2007年05期
6 孙一萍;;浅析萨特的人学观点[J];东岳论丛;2006年04期
7 马龙闪;俄国民粹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它的主要特征[J];俄罗斯研究;2002年02期
8 郭小丽;孙静萱;;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结构及其流变[J];俄罗斯研究;2009年02期
9 郭鸿;;从西方哲学逻辑范畴体系的演变看西方符号学和语言学的发展[J];符号与传媒;2012年01期
10 丁鹏,谭世强,刘遥;从温和建构主义角度谈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述红,黄仕红;应对WTO挑战的司法审查制度改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陈海平;;困境与进路:司法改革语境中的量刑程序改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6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7 闫海;;基于司法独立的我国司法预算制度重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8 田飞龙;;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新思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9 钟娟;姜起民;;行政相对人监督行政的理论基础[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光骏;;论当前宪政制度下的独立行使检察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梁晓淮;张洪得;;独立化 公开化 法制化——检察机关侦查权内部制约机制的检讨与重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王祺国;;论和谐司法[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温辉;;论检察官的作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王学成;;我国检察权制约行政权的制度构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朱全景;;论检察机关贯彻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黄韬;;考察我国法院处理不良金融债权争议案件的政治维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敏莉;唯一神教伦理观在《玛丽·巴顿》中的体现[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爽;尼克松总统的岁入分享改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会丽;论税务行政复议制度[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帅;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征;美国堕胎立法之历史沿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秦中蕾;法律保留原则下的基本权利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旭东;《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岳;;从乔治·班克罗夫特看美利坚特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胡学雷;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2年02期
3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4 王铭玉,陈勇;俄罗斯符号学研究的历史流变[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5 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学派、论战、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邹三明;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陈东晓;浅议建构主义对东亚安全前景的再认识[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9 郭树勇,叶凡美;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J];国际观察;2002年01期
10 唐小松;建构主义:解读外交政策决策的一种方法——以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为例[J];国际观察;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镇;浅析15-16世纪意大利犹太学者对文艺复兴的贡献[D];浙江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清才;21世纪初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张森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关系发展若干趋势和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4期
3 李爱华;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际关系准则——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潘一禾;论文化与国际关系的“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丁鹏,谭世强,刘遥;从温和建构主义角度谈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石斌;思想史视野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J];史学月刊;2005年06期
7 周桂银;国际关系局部理论与当代史案例研究[J];史学月刊;2005年06期
8 祝曙光;朝鲜铁路与东北亚国际关系[J];江汉论坛;2005年08期
9 周乾;;评《国际关系基本理论》[J];世界历史;2006年03期
10 刘永涛;;理解含义:理论、话语和国际关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孙进己;;历史上国际关系的几种基本模式[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吴其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次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王晓秋;;19世纪东亚各国对外意识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王奎;;管理的精髓——有效沟通[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10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马立明;[N];深圳特区报;2013年
2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邢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华益文 国际问题专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4 郭隆隆;[N];光明日报;2000年
5 徐以骅 李毅 涂怡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张国庆;[N];中国财经报;2008年
7 ;[N];科技日报;2005年
8 刘朋 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权贤美 任娟 李金潼 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李少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骏;基于文本挖掘的国际关系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8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D];外交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玲;国际关系中人的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长春;生存与发展: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东东;浅论知识经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4 赵俊;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东宁;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相关性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琦;信息传播与国际关系建构[D];暨南大学;2006年
7 余彬;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年
8 冯江;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姜春洁;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胡德见;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1881-1904年美国对俄国象征形象的重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2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9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