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执政党对日本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08:01

  本文关键词:执政党对日本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执政党 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 利益诱导政治


【摘要】:战后,日本的公共投资政策发生了五次较大变化,且每次变化都伴随了政权或内阁的更迭,可见,政党政权的更迭对公共投资政策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学术界认为,其中之一是因为公共投资政策正在被利益诱导型政治所左右,尤其表现在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这一方面。如果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确实被政党利益所左右,则很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公共投资中缩小地区贫富差距的功能将无法实现,重复投资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等。因此,通过实证研究来弄清日本的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是否正受利益诱导型政治所左右,并探讨未来社会如何才能实现更合理的地区间分配,从而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公共投资发挥真正的作用,其社会意义将十分重大。针对日本政党对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的影响,日本国内外学术界已做出了许多相关的实证研究。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及政治腐败问题的日渐关注,有关公共投资与政治影响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开始大量涌现。在这些先行研究当中,根据政治因素代理变量、分析对象、分析时段、分析手法的不同,其政治因素的影响结果也有所不同。比如,土居(2000)将1956-1993年的自民党得票率及目民党议席比例对国库支出金比例进行回归,得出自民党得票率越高的地区其国库支出金比例反而越低,自民党议席比例越高的地区其国库支出金比例也随之增高的结论。与之相反,玉田(2005)通过使用考虑了内生性的固定效应操作变量法,将1991-1998年的自民党议席比例对国库支出金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议席比例与国库支出金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针对结论出现矛盾的原因,笔者分析后发现,主要是因为先行研究中存在着以下遗漏之处:一是先行研究中使用的回归模型几乎全为线性模型,但是公共投资额与执政党得票率或议席比例之间并不一定为线性关系;二是在因变量的选取中,大部分研究皆以公共投资总额或各地区投资占比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执政党议员只能对公共投资中的国有投资部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三是在分析时段的选取问题上,在笔者所能入手的先行研究中,其分析时段多为90年代以前,最新选取的时段也仅更新于2003年以前,尚未考虑2009年自民党到民主党的政权更迭对公共投资产生的影响。基于上述先行研究中的遗漏课题,笔者为使政治因素的影响结果更加稳健,决定在本论文中采用Pooled OLS及固定效应法,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对2000—2011年间执政党对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上述思路,本论文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执政党在公共投资的地区间分配中确实发挥了显著的政治影响力。执政党政治影响力在不确保稳获议席的范围内,对于得票率越高的地区,将分配更多的公共投资。2009年政权更迭前,作为执政党的自民党对公共投资的分配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对给予自民党较多支持的地区分配了更多公共投资,而政权更迭后,失去执政权力的自民党对公共投资的影响力开始转为不显著。由此,公共投资本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在日本却成为变相为政党谋私为选举拉票的利益输出工具。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与日本现行预算分配决定制度中存在政治家可钻的空隙不无关系。根据日本宪法,在现行的预算编制过程中,众议院议员持有绝对优势的决定权,这便为众议院议员肆意利用公共投资谋取私利的行为提供机会。在将来的课题中,日本十分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下的预算分配制度,并制定出能牵制众议院权力的预算分配制度,以期改善利益诱导型政治对公共投资公正分配的不当干涉。
【关键词】:执政党 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 利益诱导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31.3;D731.3
【目录】:
  • 谢辞3-4
  • 摘要4-6
  • 要旨6-9
  • 序言9-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5
  • 第二章 日本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的变化趋势分析15-19
  • 第三章 日本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19-26
  • 第四章 计量分析26-41
  • 第一节 计量模型26-28
  • 第二节 样本与数据28-32
  • 第三节 国费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差异的原因分析Ⅰ32-37
  • 第四节 不同类别公共投资地区间分配差异的原因分析Ⅱ37-39
  • 第五节 实证结果总结39-41
  •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5


本文编号:1121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121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a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