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美国总统制的历史起源——基于1787年宪法的辩论

发布时间:2017-12-31 00:50

  本文关键词:美国总统制的历史起源——基于1787年宪法的辩论 出处:《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总统制 联邦党人 反联邦党人 制宪会议


【摘要】:美国1787年的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的宪法草案,这部宪法草案的制定,重新形塑了美国的宪政体制。时至今日,美国1787宪法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宪法文本之一。它不仅对于美国此后两百多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甚至对于实现大国共和制树立了榜样。但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也在于此,这样一次对于美国政治体制的形塑起到重要作用的制宪会议,其最初合法性仍是不足的,甚至是在"违法"的情况下拟定的。依据麦迪逊的会议记录《辩论》和《联邦党人文集》两本文献,透过对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的分歧和辩论,探寻美国总统制的历史源头。
[Abstract]:In 1787,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mulated the draft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has reshaped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this day. The 1787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onstitutional texts in human history. It has not only laid a good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But the paradox of history is this, a constitutional assembly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Its initial legitimacy was still inadequate, even in the "illegal" context... According to Madison's minutes of the meeting "debate" and the "Federalist papers" two documents. Through the differences and debates between the federalists and the anti-federalis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American presidential system.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D771.2
【正文快照】: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虽然,费城会议的初衷是为了改善日益涣散的邦联体制,通过修改《邦联条例》实现改善,但是最后却重新设计了美国的政府体制,实现了大国共和的联邦制政府设计。对于这场制宪会议上的分歧以及此后关于宪法的大辩论中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小钫;;美国反联邦党人的代表思想及其实践[J];新视野;2011年03期

2 蒋娜;;美国制宪时期的共和观探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苏哲;;书摘[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丹丹;;目光投向失败者——读斯托林《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J];政法论坛;2014年02期

5 甘阳;走向“政治民族”[J];读书;2003年04期

6 朱明哲;;宗教、爱国主义与宪法——读塞塞尔·亨廷顿《我们是谁》[J];研究生法学;2008年03期

7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巍;起于共识存于争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张伟 四川国金律师事务所律师;信任是走向专制的路线图[N];经济观察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建明;反联邦党人政治思想中的混合代表制与消极自由观[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7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357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c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