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社区能力建设与反贫困实践——以英国“社区复兴运动”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8 04:35

  本文关键词:社区能力建设与反贫困实践——以英国“社区复兴运动”为例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区能力建设 社区复兴 社会管理 反贫困


【摘要】:近年来,社区能力建设作为一个新兴政策视角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福利改革和反贫困计划中。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不同,社区能力建设强调社区赋权和基层参与的重要性,主张利用政府、组织和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网络建构和人力资本投资来加强社区组织和群体的能力,创造平等的参与机会,促进地区发展和个人福祉。文章系统回顾了社区能力建设理论的起源、内涵和战略框架,并通过英国"社区复兴运动"的案例来展现能力建设在社区反贫困中的成效与问题,最后提出未来理论研究和我国城市反贫困的努力方向。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ommunity capacity-building as an emerging policy perspective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ocial welfare reform and anti-poverty program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overnment-led development model. Community capacity-building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grass-roots participation and advocates the use of partnerships among governments,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groups through networking and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origin, connotation and strategic framework of the community capacity-building theory. And through the case of the "Community Revival Movement" in Britain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oblems of capacity building in community anti-povert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futur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direction of anti-poverty efforts in China's citie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SH001) 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项目(0220ZK2001)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012B082)
【分类号】:D756.1;C912.8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与贫困人口数量的增加,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讨反贫困策略。在此背景下,“能力建设理论”成为反社会排斥及反贫困战略的主要政策工具引起学界与政界的关注。能力建设理论认为,社区赋权、基层参与及合作网络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寻找和把握发展机会,提升个人福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含琳;邓小平的贫困与反贫困思想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04期

2 刘光辉,韩亚珠;中国共产党人消除贫困的伟大创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J];晋阳学刊;1999年01期

3 王大超;转型期中俄贫困问题比较及反贫困意义的共性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2年02期

4 吴傼雯;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反贫困之旅[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07期

5 王继楠;全球“反贫困”任重道远 [J];社会观察;2005年05期

6 ;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强化三种理念[J];中国统一战线;2011年08期

7 希日平措;珠峰脚下的反贫困报告[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8年04期

8 钱箭星;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观——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J];国际论坛;2000年03期

9 麻宝斌;李辉;;政府社会管理精细化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孙养统;;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和谐万州建设[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洋;王国勇;;国外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及其启示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岳金柱;;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社会建设体系——对北京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韩勇;齐先朴;;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以广西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凌波;;提高科学化水平视角下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以贵州省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楚;;努力提高贵州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谢大森;;浅析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7 连玉明;;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北京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8 孙元明;;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公义和谐——重庆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经验[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汪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人为本[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顾鉴明;;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注重社区管理[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建立完善社会管理的新机制[N];长治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见习记者 任雪;新情况大量涌现 社会管理如何与时俱进[N];法制日报;2009年

3 首席记者 洪梅芬;上海围绕民生和稳定两大重点探索社会管理格局[N];解放日报;2009年

4 记者 周崇华;创新社会管理实现长治久安[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汤新秀;街道层面社会管理的现状[N];中国社会报;2010年

6 珠海特区报评论员;携手攻坚“解题”之年[N];珠海特区报;2010年

7 江西省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公安厅厅长 舒晓琴;信息化是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钥匙[N];人民公安报;2010年

8 ;创新社会管理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10年

9 记者 刘健 南方;完善体系加快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N];天津政法报;2010年

10 陈旭 志高 松筠;省综治委部署创新社会管理[N];新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百花;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马克思主义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韩跃民;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3 周志钧;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潘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杨晓梅;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贾玉娇;利益协调与有序社会[D];吉林大学;2010年

8 张莉;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9 罗光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论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2006年

2 李倩倩;建设电子政府与提升政府服务品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林洪;职能转变视角下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会方;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变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5 薄晓杰;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启示[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骆泽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管理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宾宾;试论当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若曦;城市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明洪玉;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思想探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10 曹恒;社会管理视域下的政治体制改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9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39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2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