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美国“主动”公民教育理念和实践及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9 01:34

  本文关键词: 公民教育 主动公民 教育理念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美国民众的权利意识觉醒,人们为维护个体或群体利益而采取行动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或"服从"公民观逐渐转向"主动"公民观,主张以一种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参与社会和政治公共生活,以满足民主制度的合法性要求。"主动"公民观对美国公民教育理念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主动"公民教育理念提倡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通过实践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形成公民权责意识、养成公民品格,并掌握"对话与合作"等公民参与技能。在联邦政府推动下,美国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体系。
[Abstract]:With the awakening of the American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rights.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 universal phenomenon that people take actions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passive" or "serviceability"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active" citizenship to "active" citizenship. Advocate a positive and rational attitude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public life. In order to meet the legitimate requirements of democratic system, the concept of "active" citizenship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American civic education. The "active" concept of civic education advocates a pluralistic American society. Through practical education, students are urged to form a sense of civic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develop civic character, and master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and other civic participation skills.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 United States has gradually formed school education.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combining socia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13269110)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2013265008)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3285030)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开放基金项目(DXS20130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771.2
【正文快照】: 一、从被动公民观到主动公民观美国教育家弗里曼·巴茨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自由主义是美国公民教育领域的显性话语。[1]自由主义主张一种“被动”的公民观,认为只要满足消极的法律条件,如国籍、出生地、纳税或年龄等,就自然成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并获取相应的公民身份,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3 刘丹;;国际公民教育的视界:主动公民身份再造[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4 肖滨;;让公民直面“res publica”——当代共和主义塑造积极公民的战略性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唐慧玲;;对理性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基于消极公民和积极公民理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李俊卿;;主动公民塑造与公民参与能力提升[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7 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瑜;;对Citizenship汉译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田飞龙;;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新思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杨光飞;;社会资本的经济学诠释:限度及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田旭;;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及其反思——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唐雪梅;赵海林;;社会资本视野下的乡村政治精英[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6 蓝浩溥;;农民合作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大平山镇江下、江岭村罗伞陂坝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7 聂飞;;农村治理语境下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9期

8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张娟;;弱势行动集团主导下的政制创新——辛亥革命的历史制度主义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苏玉菊;王琳;;志愿者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德忠;;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促进黑龙江垦区经济发展[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2 刘敏;;社会资本的建构: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赵爱英;;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绩效研究——基于天水市的分析[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陈雪玉;;社会资本视角下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进路[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陈吉利;栗明;;公众参与:治理“庸官懒政”新思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蔡潇彬;;加强政府社会管理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胡佳;;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治理变革进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俊月;;西方整体政府的构建路径及其借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秦红岭;;试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裴志军;社会网络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7 任奔滔;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侯德斌;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莉;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晖;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效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旭东;《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杨晓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2 刘丹;;国际公民教育的视界:主动公民身份再造[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A.威尔森;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4 夏晓丽;;西方公民资格理论的当代复兴与价值意蕴[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5 刘梅;公民的本质精神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建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周濂;;政治义务重释[J];江海学刊;2006年05期

7 朱凌云;;美国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以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公民养成”项目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11期

8 王世伟;黄崴;;参与式公民学习——香港公民教育政策的新动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9 李颖;;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三重视野——基于部分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报告[J];青年研究;2009年01期

10 汪利锬;;社会问责与公共信息供给:理论与启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先禄;;文化价值观视阈下的中美教育理念比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杨洪印;;论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5期

3 杨矗,张进峰;略论“生态和谐”教育理念[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张颖;新课标的前提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世纪桥;2005年03期

5 蒋秀兰;;关于加强法学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孙燕;邹升平;;教育、科学发展观之我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7 孟志波;韩娜娜;;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几点探讨[J];华商;2008年15期

8 刘仁忠;;终身教育体系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陈妍;;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新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0年05期

10 申作青;;论大学先进教育理念的内涵与价值[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辉荣;聂丽华;李正红;周新年;;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养成教育理念-力学教学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之我谈[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吕开东;;陈赓大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引发的思考[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娟;;绿色教育——承载心灵的成长——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转型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王丹;;体验:拨动学生的“情”弦[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东林;谢玲玲;阎俊;沈会青;高菊雯;王静;;开展“札记”研究,促进青年班主任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6 杨印生;佟金;任露泉;;农机教育与人才的精确培养[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建华;;中德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之比较研究[A];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玉臣;;教育家成长与实现教育家办学面临的瓶颈问题[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施敏;;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与对策[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陈大垣;余金龙;;试论孔子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褚春江 金洁;美一高中校长谈教育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李峥;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于青;在孩子心中种一棵智慧的大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近水;父爱的果实[N];中国邮政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侯金鹤;他让学生又“怕”又爱又敬[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山东济阳县 肖家耕;家庭是最伟大的事业 父母亦须持证上岗[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韩愈的教育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6中学 冯青林;“五子登科”促教师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打造名师工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梅永存邋涂洪长;厦大米饭免费:意义岂止几碗米[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马望星;当代军校大学生荣辱观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长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矛盾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6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王生;校长决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敏;教育理念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西大学;2010年

2 郭灵芳;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概念学习模式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罗莹;借鉴CIS战略建造学校形象识别系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薄惠萍;高中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常秀娟;对一所学校三十年教育变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朱昔平;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章健;中美中小学数学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敏;“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韩英群;构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林华;龙嘉镇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2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42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d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