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协调与未来亚洲安全架构
本文关键词: 机制协调 中美关系 安全架构 亚洲安全 出处:《国际展望》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亚洲各国的多元性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对亚洲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各种安全机制间的关系,而不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全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当前亚洲安全架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抗型的同盟机制较多,而防御型的集体安全机制缺乏;安全机制与安全问题不够匹配,使得安全机制"冗余"与"赤字"同时存在;主要安全机制及大国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不能有效解决中美这一对新老大国的结构性矛盾。因此要应对上述问题,根本之道在于从中美互动入手,根据亚洲安全问题的特点,建立如下三个层次的安全机制:第一,以亚洲国家为主导,中美参与的、致力于对话与建立互信的论坛性机制;第二,由邻近国家或具有共同利益关切国家组成的、以促进次区域稳定与和平为目的的协调性机制甚至是集体性安全机制;第三,中美共同主导、相关国家参与的、以解决特定问题为目的的强制性机制。由此,可形成由不同层次、领域和议题等安全机制相互配合、协调的安全架构。
[Abstract]: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security issu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Asia in the longer future i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ous security mechanisms, rather than to build a strong one. A unified, regional security architecture.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current Asian security architecture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many antagonistic alliance mechanisms, while defensive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s are lacking; The security mechanism does not match with the security problem, which makes the security mechanism "redundant" and "deficit" exist at the same time; The lack of effectiv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major security mechanisms and the major powers has led to the inability to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power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refore, to deal with the above problems,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lies in star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ian security issues, the following three levels of security mechanisms are established: first, a forum mechanism, led by Asian countries an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devoted to dialogue and building mutual trust; Secondly,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or even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s composed of neighbouring countries or countries of common interest aimed at promoting stability and peace in the subregion; Third, a mandatory mechanis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relevant countries, for the purpose of solving specific problems. As a result, a security framework coordinated by different security mechanisms, such as different levels, fields and issues, can be formed.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分类号】:D73
【正文快照】: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亚洲并不缺乏各种次区域的安全安排。从东亚到南亚,再到中亚,都存在众多的双边或地区多边安全安排甚至是同盟,特别是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事实上,在过去10—15年中,亚洲国家已经建立了一批合作性的安全制度、机制和进程。1上海合作组织可算其中一例。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祁怀高;;中美制度均势与东亚两种体系的兼容共存[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2 张彦;;RCEP背景下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机遇、挑战、出路[J];亚太经济;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在中美权力与信任之间[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2 高程;;周边环境变动对中国崛起的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5期
3 王学玉;李阳;;东亚地区主义的停滞——以地区性国际社会缺失为视角的分析[J];国际观察;2013年05期
4 麻昌港;韦国善;张立;;中国—东盟关系定量研究[J];国际政治科学;2014年02期
5 高程;;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02期
6 莫盛凯;;没有地区主义的东亚合作[J];当代亚太;2014年02期
7 马妍;;试析澳大利亚舆论对中国崛起的认知[J];国际研究参考;2014年10期
8 张彦;;中美日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软实力量化评估——基于贸易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02期
9 高程;;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地区秩序及其变迁——以东亚秩序的演化路径为案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11期
10 公为明;冷春洋;;东亚安全困境之新变化及其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姜志达;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D];外交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阳;东亚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二元结构:起源、影响与应对[D];山东大学;2014年
3 刘苏;RCEP与中国开放地区主义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4年
4 公为明;复合相互依赖视角下的中国海疆安全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5 刘茵;中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TA战略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6 吴爽爽;RCEP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中国的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2 祁怀高;;东亚区域合作领导权模式构想:东盟机制下的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J];东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3 沈丁立;;全球与区域阶层的权力转移:兼论中国的和平崛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石源华;;后朝核阶段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走向[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5 王士录;;新起点、新机遇与新考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运行的理性思考[J];当代世界;2010年02期
6 张蕴岭;;美国主导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对中国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01期
7 祁怀高;;冷战后中美在东亚的制度均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7期
8 钱文荣;双边军事同盟与多边安全合作的关系[J];太平洋学报;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铁军;;中美日协调是当前构建亚太地区复合安全架构的重点[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2 杨晓萍;;南亚安全架构:结构性失衡与断裂性融合[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2期
3 王敏;;权力转移理论视角下的东亚区域安全架构变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4 赵干城;;亚太地区“再平衡”新格局与发展前景[J];亚非纵横;2014年01期
5 ;妙语[J];时事报告;2013年11期
6 С.卡拉加诺夫;Т.博尔达切夫;龙腾;;建构新型欧洲—大西洋安全体系[J];俄罗斯研究;2010年01期
7 万成才;谢荣;周晓华;;“上海合作组织”必将迈向新的辉煌[J];山西老年;2006年08期
8 ;观点集粹[J];内蒙古宣传;2002年05期
9 孙德刚;邓海鹏;;美国调整海湾地区军事基地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05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任伟;赵俊阁;;智能电网安全架构与分析[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毅;卓弋凌;郭海骏;;基于MDM的移动办公安全架构平台研究与设计[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高远;刘颖;;对检察机关网络安全架构若干问题的简要分析[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4 乡建洪;;基于PKI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架构的分析[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5 卓弋凌;廖毅;;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企业多应用安全架构研究与设计[A];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廖毅;卓弋凌;郭海骏;;基于MDM的移动办公安全架构平台研究与设计[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袁志峰;;企业内部网信息安全架构[A];创新·融合·发展——创新型煤炭企业发展与信息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徐锐;肖军模;;Grid技术中的安全架构[A];第十八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丽勤;王志谦;;Packet Cable下的安全性研究[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 吴心伯;共建亚太地区新安全架构[N];文汇报;2012年
2 记者 张文 实习生 陈红;构建共同安全架构 共促亚洲和平发展[N];西安日报;2014年
3 赵晓涛;揭秘:企业级安全架构[N];网络世界;2006年
4 早报见习记者 王泳桓;“亚信不会整合或取代原有地区安全架构”[N];东方早报;2014年
5 赛门铁克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 、亚太及日本区总裁 郭尊华;如何构建全面企业安全架构[N];国际商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旭阳;五年成就“下一代安全架构”[N];计算机世界;2012年
7 赵晓涛;悬棋,落子[N];网络世界;2006年
8 本报记者 赵晓涛;盾之图腾[N];网络世界;2007年
9 赵晓涛;关注IT环境中的安全生产[N];网络世界;2006年
10 早报记者 张U,
本文编号:1458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5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