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派关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实践的批判性反思
本文关键词: 实践派 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 人道主义 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实践派的理论中"实践"范畴备受关注,实践派哲学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解都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基础之上的。正是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出发,他们揭示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并且阐释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对现实的社会变革,其根本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对实践派的社会主义观进行回顾与透视,可以总结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In practice the theories in the category of "practice" of concern,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ers about Marx's understanding about socialism and is based on Marx's practical philosophy basis.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of Marx and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they reveal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Yugoslavia socialism development, and expounds on socialism understand. They think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s a reality of social change,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change the existing way of society and people, the real socialism should be humanitarian socialism. Review and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fa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lessons can be summed up in Yugoslavia socialist practic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0AKS005) 黑龙江省社科重大委托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项目编号:08A-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91.6;D754.3;D61
【正文快照】: 实践派是20世纪50至60年代在南斯拉夫兴起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一批从马克思思想出发试图重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弗兰尼茨基、坎格尔加和斯托扬诺维奇等。实践派的学者们传承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衣俊卿;革命范畴的哲学反思——南斯拉夫实践派革命观述评[J];现代哲学;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永春;;马克思自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张守民;;前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及其泛滥的教训[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01期
3 张守民;;评析“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J];高校理论战线;2013年01期
4 许明;;走出卡夫丁峡谷——论当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历史维度[J];探索与争鸣;2013年12期
5 刘欣然;;论斯托扬诺维奇的社会批判哲学[J];求是学刊;2014年01期
6 李继锋;;人道主义视域下的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观[J];前沿;2013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宋晓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锦峰;国民党治下的国家与工人阶级,1924-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3 陈志;信息时代执政党党建工作新模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裴晓军;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法经济学思想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娟;西方社会民主党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析[D];华侨大学;2012年
3 张宏波;以人为本视域下政府和公民的和谐关系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4 国娜;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人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艳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哲学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李胜;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3 周永生;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J];湖南社会科学;1994年06期
4 蒋建平,吕红征;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J];前沿;2003年03期
5 柳军;社会主义本质初探[J];经济与管理;1995年06期
6 杨海波;;对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些本质认识[J];红旗文稿;2005年08期
7 柳成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渊源考[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8 杨玲,耿步健;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列宁之差异[J];理论探讨;2005年04期
9 杨守劳;社会主义的模式、特征、本质之关系[J];探求;1994年06期
10 吴向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罗文东;;论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沈健;;序[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3 铁鸿业;;孔孟的仁政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4 陈喜贵;;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王守昌;;自由(freedom)、自由权(liberty)和自由主义(liberalism)[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卢翰章;;认真总结教训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7 郑忆石;;社会主义的不同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谢忠文;;从结构性社会主义到功能性社会主义——一种解释框架的变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辜仕梅;吴克云;;宋庆龄与人权保障[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永俊 吴萍;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N];重庆日报;2001年
2 副教授 周振国;构建和谐社会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N];解放军报;2005年
3 朱绪忠;如何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N];战士报;2001年
4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 秦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N];光明日报;2005年
5 韦鸿;深入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N];抚顺日报;2006年
6 齐新潮;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N];贵州政协报;2006年
7 陈道华 ;“中国威胁论”可以休矣[N];学习时报;2003年
8 ;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实质是什么[N];人民日报;2006年
9 周叔莲;再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_(之二)[N];发展导报;2001年
10 刘昀献;十年来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述评[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兰英;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若干反思和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李冬俐;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平等[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4 万其刚;论人的尊严作为人权正当性根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蕾;论当代权力规训中的人道主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薛晴;1978-1984年我国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争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海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秀娟;亚当·沙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5 程晋营;和谐与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6 李桂连;善用我们的自由[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赵长伟;A.施密特的马克思主义观[D];山东大学;2008年
9 乔亚俊;从逃避自由到追寻自由[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帆;中国现代家长制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9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7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