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礼仪的中国渊源
本文关键词: 礼仪思想 礼仪行为 文化交流 出处:《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养分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核心"礼"的内容也随着文化交流浪潮大量涌入日本。文章通过探讨日本传统礼仪中中国经典礼仪思想及礼仪行为的吸收情况,考察中国对日本传统礼仪的影响作用。首先探讨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轨迹,以期明确中国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影响的宏观历程,进而使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考察经典礼仪书中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思想和礼仪行为两个方面的论证加以论述,得出了日本传统礼仪在礼仪源流、礼仪理论、礼仪实践三个方面均受中华礼仪深刻影响的结论。
[Abstract]:Japan has a long history of absorbing Chinese cultural nutrients. The content of "ritual",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also poured into Japan with the tide of cultural exchang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bsor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etiquette thought and etiquette behavior in Japa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Japan's absorption of Chinese etiquette cultur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acro process of China's influence on Japa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The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wo aspects of Japanese argument of absorbing Chinese etiquette thought and etiquette behavior in the classical etiquette book. The conclusion that Japa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etiquette in three aspects: the origin of etiquette, the theory of etiquette and the practice of etiquette.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731.3
【正文快照】: 井然有序的日本社会和彬彬有礼的日本人一直是对日本有过接触的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世界各国的学者、文人所著的日本文化论著中皆不乏对其礼仪的赞赏。我国早在成书于公元3世纪后半期的《魏志倭人传》中已经有记载:日人主“敬”,描写其“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鱼;弘扬中华文化 加强两岸交流[J];统一论坛;2002年06期
2 ;国台办新闻发布会指出——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J];台声;2004年07期
3 张木森;林庭芳;;发挥政协优势 推进闽台客家文化交流[J];政协天地;2007年10期
4 熊仕顺;;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媒体自觉——写在两岸“三通”实现一周年之际[J];东南传播;2009年12期
5 王玉贵;;构建和谐世界:民间外交的作用[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6 裴立宁;曾庆波;谢树坤;;发挥中医药文化统战优势 创新高校统战工作[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潘朗;;友谊、和平和文化交流——人民中国十年来的对外文化关系[J];世界知识;1959年18期
8 ;大事日志[J];世界知识;1960年17期
9 楚国南;;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发展[J];世界知识;1964年19期
10 ;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举行第六届国际会议[J];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承华;;深化闽台文化交流的构想[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2 李孝祺;洪捷;;拓展榕台文化交流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3 张羽;;厦台文教交流的回顾与前瞻[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4 陈桂炳;;泉州学研究与两岸民间文化交流[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卢承圣;叶必华;;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制约因素和可拓展空间[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牛海彬;;中国在拉美的新外交[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陈易洲;邹聪顺;;发挥闽南文化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中的特殊作用[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董一冰;;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论析[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9 何绵山;;新移民的精神慰藉——试论美国福建新移民的宗教活动[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赵晓霞;;地域文化冲突与和谐社会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居;一水隔不断两岸情[N];无锡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旭东 实习生 陈天威 王栋;加快民办养老事业 促进绍台文化交流[N];绍兴日报;2009年
3 郭东福 黄国轩 王贺成;“台湾开漳圣王宫庙代表团”将赴龙海开展文化交流[N];闽南日报;2010年
4 特派记者 周敏飞 通讯员 周志安 黄万红;推动湛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N];湛江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顾雷鸣 杭春燕;春华秋实硕果丰[N];新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平;两岸合作升级 共同打拼未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记者 俞铮;新世纪中非文化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郑园园;文明交汇放异彩[N];人民日报;2006年
9 ;陈正统委员(台盟):挖掘闽南文化资源 推动闽台文化交流[N];团结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汤莉;我市召开第二届港澳台侨文化交流促进会会议[N];永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潘鹏;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王锦辉;中苏文化协会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梁敏;协举方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巴登其其格;论冷战后中蒙关系发展中的蒙方因素[D];新疆大学;2009年
2 张洁;对台“文化统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施维;地缘文化视域中的中日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慧勇;软权力在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青岛大学;2007年
5 赵荣耀;意大利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丹;和合精神与两岸文化交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盛;新时期中俄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姚克;加速台湾民众国族认同回归的文化自组织协同策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李春杰;靖国神社问题[D];延边大学;2006年
10 李玉华;文化外交与中韩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7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8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