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非均质化民族自治”——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自治问题的一种新范式

发布时间:2018-02-21 22:05

  本文关键词: 非均质化民族自治 均质化民族自治 少数民族 多民族国家 自治权 出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均质化民族自治是均质化民族—国家的对应物或衍生物。在民族—国家日益非均质化的历史条件下,民族自治应该作出适应性调整,其目标应趋向于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非均质化自治"———在这种自治模式下,少数民族的集体自我被认为是与"他者"紧密联系而非分开的,内部是异质化的和协商性的而非一致化的和固定的。非均质化民族自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均质化民族自治的发展。它不仅可以释放民族自治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内在紧张,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护自治体范围内的少数人即"少数民族中的少数人"权利。不仅如此,长远地看,通过在制度上确立一种非均质化的民族自治,使民族自治在多民族国家内部乃至国际社会受到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的保障与限制,是解决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问题的重要途径。
[Abstract]:Homogenized national autonomy is the counterpart or derivative of homogenized ethnic-state.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increasingly non-homogenization of ethnic-state, national autonomy should be adjusted adaptively. Its objective should be towards a more open and inclusive "heterogeneous autonomy"-in which the collective self of minorities is considered to be closely linked to, rather than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 The internal is heterogeneity and negotiation, but not uniform and fixed. Non-homogeneous national aut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omogeneous national autonomy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can not only release national autonomy and multi-ethnic. The inherent tension in nation-building, Moreover, it is possible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minority people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autonomous body, that is, the "minority of the minority". Not only that, but also, in the long ru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n-homogeneous national autonomy in the long run,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ational autonomy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 that the national autonomy is guaranteed and restricted by a kind of universal binding legal norm eve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中国世界民族学会;
【分类号】:D5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1期

3 朱伦;论民族共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4 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劲松;;宪法与预算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叶林,汪强;法官弹劾制度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潘顺;;论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平衡[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张弘;;欧盟宪法公民社会权司法救济及借鉴[J];北方法学;2009年06期

5 张秀明;移民与祖籍国的关系——美国华裔和印度裔的个案分析[J];八桂侨刊;2005年04期

6 蔡英辉;;政策清理与政策整合:基于网络治理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肖建国;黄忠顺;;诉讼实施权理论的基础性建构[J];比较法研究;2011年01期

8 李然;李艳艳;;从“文化输出”的视域高瞻中国武术的输出立场与方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9 何景春;论1953年毛、梁纠纷的宪政思考[J];长白学刊;2004年05期

10 肖瑜;;“公共行政民营化”宪政基础之比较——兼评我国民营化的发展空间[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赵淼;;从自治到共治:理解族际政治的一条线索[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2 朱伦;;关于民族自治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为促进现代国家与公民社会条件下的民族政治理性化而作[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刘国福;;国际移民法的最新发展:兼论中国出入境管理法的改造和重塑[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建淼;邢益精;;关于“公共利益”之探究[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王学辉;;超越程序控权论——交往理性下的行政裁量程序[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闫海;;日本公共预算的宪政机理与制度规范[A];财税法论丛(第11卷)[C];2010年

8 赵立新;;多元法律文化下的日本违宪审查制度[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9 甘正气;;《日本国宪法》和平性的消失[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林成堂;教师的感情表演规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徐占元;西部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熊建明;美国最高法院管辖基础及要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旭恒;环境权主体理论的理性思考[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悦晖;最低生活保障中的平等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季高峰;浙江青田县城市化特色与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贾靖;利益协调视野下的中央治疆新方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媛媛;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D];西南大学;2011年

6 钱金庭;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屈博;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王春力;中央与自治区政府间权力划分问题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陈炜;美国《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杨洪俏;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法律问题探讨[D];烟台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许丹松;从认识误区开始——探索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的新路[J];国际贸易;1999年11期

2 张维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人口[J];求是;2004年07期

3 王秋瑞;WTO国际移民法律规范初探——评直接影响我国出入境管理的GATS有关内容[J];时代潮;2004年11期

4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年02期

5 朱伦;浅议当代资本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建设[J];世界民族;1996年02期

6 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均;;孟加拉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6期

2 威尔·金里卡;刘曙辉;;多民族国家中的认同政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2期

3 R·彭宁斯;陈善志;刘郁武;;荷兰1980年以来的少数民族总政策[J];世界民族;1990年05期

4 陈尧光;美国华人境况的变迁[J];美国研究;1987年02期

5 达洲;;Ethnic民族乎?族裔乎?……[J];世界知识;1999年01期

6 文武;实践的总结 理论的升华——读《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01期

7 朱伦;论“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J];世界民族;1997年03期

8 丁志刚;徐占元;;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与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沈桂萍;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胡兴东;;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权利保护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坤新;张利军;;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立法——中德学者共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岳蓉;;华人族群融入泰国主流社会研究——给贵州建构多民族和谐社会的启示[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于海洋;;公共性与政治性: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冲突中国家专政行为的合法性边界[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孙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发展[A];本溪市县区统战理论研究联合体第二十二次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郝时远;;论毛泽东的国家统一观与中华民族观[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6 袁伟东;周青;;“五族共和”与孙中山民族政策之延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7 王冰泉;;简析民族主义与对日“新思维”[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8 廖崇喜;;斯里兰卡内战问题解决的经验与教训[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刘泓;;当代西方民族主义主要理论观点解读[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何俊芳;王莉;;民族文化自治政策在俄罗斯的实施及其意义[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斌 曹志恒;分裂不得人心,团结才是民意[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刘泓;同一与多样[N];人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宏;全国部分省(市、区)政协第十次民族和宗教工作研讨会在杭州召开[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记者 陈克勤 张春友 李志强;外国“扫黄”有啥招[N];光明日报;2010年

5 李明浩;自治:多民族国家实现整合的有效途径[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王丹;俄罗斯联邦,从多民族国家到俄国民族国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汪俞佳;让语言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龚学增;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记者 高欣;陈海波会见越南客人[N];辽宁日报;2008年

10 再那甫汗·阿不都拉;坚决同境内外“三股势力”作针锋相对的斗争[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碧波;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邱显平;当代民族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梁忠;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乔杨;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严庆;从冲突到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烨;转型与发展:民族问题与政治稳定[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赵金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马莉;美国穆斯林移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宁敏峰;全球化进程中的印度海外移民与政府移民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宝勇;多民族国家民主化的困境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2 侯万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今波;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路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汪少波;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理性民族主义探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潘艳贤;民族意识调控的国际例证[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6 常昌;美苏民族融合范式之比较[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7 于花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和谐理论及其实现途径[D];西北大学;2012年

8 王颖;俄罗斯联邦民族政策的转型及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潘广辉;风云变幻今抚昔[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赵艳睿;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22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22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c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