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迫切性及切入点

发布时间:2016-10-26 12:27

  本文关键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迫切性及切入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2年11月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lENCES

Nov.2012

第33卷第6期

V01.33№.6

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迫切性及切人点
闵长虹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

动站, 军队政工系, 浙江 杭州
310028;

海军陆战学院

广东广州510430)

[摘要]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变迁表明,无论是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还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都解决不了 人类的正义问题,我们必须以人类解放的视阈建构一种全新的政治哲学。当代中国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 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关键词]西方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由主义 [中圈分类号]B0一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12)06—0043一04

政治哲学研究贯穿于西方历史,如果不从总体 上把握西方政治哲学的变迁及近代的重大转向,就 无法准确把握西方启蒙主义的得失,就不能辩证地 评价资产阶级正义的历史功过,更无从论及在历史 与逻辑的统一中构建本来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
治哲学。

面的公正是整体的公正,而行为层面的公正和具体 事情的公正则是部分的公正。亚里士多德把部分
的公正区分为物的分配的公正和人际交往的公正,

部分的公正从属于整体的公正。中世纪,阿奎那也
把正义看做是一种总括的德性。阿奎那指出:“只

要正义能够使人们致力于公共幸福,一切德行都可 以归人正义的范围。”【3"139)

一、西方政治哲学的变迁
正义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但在不同时

总之,在西方的传统政治哲学中,正义统领和 涵盖其他一切德性,是一种终极的人类美德,是个 体克服自我局限、追求共同善的至高境界。从传统 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市场交往范 围的扩展推动了个体的主体性、权利、自由的扩张, 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既要靠传统的道德良心,又要靠 现代法律和社会规范。由此,西方社会的正义观由 崇尚整体德性,转向注重个人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 规范,正义也由积极的美德变为消极的美德。斯密 指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 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他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 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 相竞争。”[4]‘R252’尽管斯密把正义视为关心他人幸

代人类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苏格拉底强 调公正是一种美德,认为只有具备公正品质的人才 能够自由而灵活地采取公正的行为。柏拉图指出:
“正义是一种品质的性质,正义的行为就是正义的 人所履行的行为。”【1】‘P225’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

自身是一种完满的德性……在各种德性中,人们认 为公正是最主要的……正如谚语所说,公正集一切 德性之大成。”"J(聃"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既有行为 的公正,也有作为品质和德性的公正;既有部分的 公正,也有整体的公正;品质层面的公正和德性层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闵长虹,男,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海军陆战学院军队政工系副主任。副教授。
43

万方数据

福的美德,但他的正义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德性,仅 仅是阻止我们去伤害周围的邻人。换言之,正义主

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当代的自觉追求。这无疑与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实践指向相耦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的依赖性”的传统
社会解体,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之上的“人的独立

要是作为对个体行为的外部约束而存在的,基本丧
失了其在传统社会具有的崇高性。 罗尔斯认为,由于自然天赋及社会地位、家庭 环境决定了个体起点的不平等,对“平等的自由”

性”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模式。在宗教的神圣形
象被揭穿、温情脉脉的封建面纱被揭开之后,存在

之现代正义的追求面临着严峻挑战。换言之,仅强
调不损人的个人行为规范,而忽略社会制度规范, 人们向往的“公平的正义”就难以实现。基于此,

于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紧张和冲突被政治 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紧张所取代。伴随个体权 利的成功伸张和有力扩张,维护以资产阶级为主体
的私有利益成为政治国家的必然选择,个体权利本 位及其诉求的正义制度为自由划定了上限,对自由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正义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
各种基本权利与义务、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产生的 利益与负担,要求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对所有人 开放,不平等分配只能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似乎不能再有更高的奢望。马克思要超越的正是
这神哲学,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直接地 将自己的哲学与他要超越的哲学的差别表述为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

并不断缩小这种不平等。从历史的眼光看,罗尔斯
实际上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部分公正提升为根本,

与西方传统社会崇尚整体德性正义观相比,罗尔斯
的正义论同样带有浓厚的工具性。

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
个新的立脚点超越了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及其要

正义作为规范性的工具,与作为崇高的美德相
辅相成。因为遵守规则的动机无法从规则本身产

求的伦理原则,超越了仅以个人权利为基本原则的
正义范围内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视阈。这是一种 超越政治解放、立足于人类解放的全新的政治哲 学观。 在马克思的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非常有限,资

生,缺乏道德心,惩戒很难起作用。麦金太尔在 《追寻美德》等著作中系统地抨击了西方现代正义 理论对传统正义观的背离,力图重建当代德性伦理 学。麦金太尔认为,如果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怎样过
一种美好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行动的正当性,我们 也许更能达成一致,以摆脱当代的无序状态。针对 美德的正当性取决于规则或原则的正当性的观点, 麦金太尔指出,为了理解后者的权威性,我们必须 首先注意美德,即关注怎样做人的问题。对此,巴 伯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主义式的个人看起来并 不能承担其想象中的重任。自由变得与自私自利 难以区别,并且由于冷淡、疏远和道德沦丧而变得

产阶级没有实现革命年代许下的自由、民主、平等
的诺言,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后这些诺言纷纷 破产。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是以自由主

义民主在那个时代的狭隘为背景的。在马克思看 来,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为自由划定了上限,使人陷
入自私自利的樊笼而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与人 类解放的宗旨相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

都互相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
人的战争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 遍的否定。”“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

腐化堕落。”[5”25’

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设定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迫切性
从传统社会崇尚的整体德性正义观到近现代 社会追求的外在规则正义观,再到当代社会提倡的
德性与规范相协调的正义观,西方政治哲学的变迁

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私人利益是与 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相联系的。这是私人利 益;但它的内容以及实现的形式和手段则是由不以 任何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决定的。”[6](只106’
然而,在近现代西方学者围绕正义、权利、民主

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历史辩证法。这启发我们,正义
既不是古代落后生产力背景下的先哲们的直觉感 悟,也不是近代个体被强迫遵循的行为规范、现代 社会赖以维系的无奈选择,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
44

等重大政治哲学问题的讨论中,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几乎垄断了话语权。似乎只要论及正义、权利、民

主等问题就只能求助于自由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
陷入了失语的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

万方数据

因在于,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仅仅被诠释为阶级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只有在

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容易产生忽 视民主形式及相关制度建设的误解,最终导致马克 思主义政治哲学维度的被遮蔽。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差异并不在于是否肯定维护个体权利的正

这一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性 与建构性、价值性与事实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 一才能够得到合理说明。20世纪中后期,马克思
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焦点集中在个人自由 与历史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在自由主义阵营 内部,无论是波普、伯林还是其他的自由主义者,都 力图将马克思的方法归于机械决定论,批判其以历

义原则及相关政治制度,而在于是否承认其只是过 渡性的正义原则和政治制度。 自1971年罗尔斯发表《正义论》使政治哲学
复兴以来,西方左翼学者尝试着建构马克思主义政

史规律宰制个人,否定了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最
终导致专制主义的发生。在回应这一批判的过程

治哲学。一些左翼学者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从 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国家制度,其 建制形式需要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重新定位,以完善 阶级、国家仍然存在的无产阶级专政,充分实现社 会主义民主。在自由主义主导话语权的西方学界,
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始终与其对自由主义的

中,哈贝马斯等批判理论家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 者得出了“事实与价值内在于唯物史观”的精辟
论断。 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以

来被人为地分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各学科只满足本学科的研究,理论 视野和实践视阈日趋狭窄和片面,最终引起“回到 整体马克思”的呼吁。“回到整体马克思”需要我 们洞察唯物史观的真谛,立足唯物史观的旨趣,从 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含以规范方 式考察问题的视阈。一方面,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物 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迁,实然地揭示了客观历史规 律;另一方面,唯物史观通过诉诸应然的价值准则 指明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努力超越资产阶级
人道主义的狭隘与资本主义正义的片面。唯物史

批判和自由主义对其的反批判联系在一起,因此,
在这一背景下建构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要么被

看做是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要么被当做是自由主义 缺陷的补充,其自身逻辑从未得到清晰呈现。这种 状况迫切需要我们洞察西方政治哲学历史变迁的 真实意向,,分析西方启蒙运动开启现代化的利弊得 失,遵循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的自身逻辑, 构建一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尽量符合马克思、恩
格斯本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三\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切入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生之年把全部精力聚焦 于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对过渡时期的无 产阶级专政进行系统、精深的正义建构。这不是马 克思、恩格斯的过错,仅仅依此忽略马克思主义的
民主性旨趣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据传统的对马 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唯物史观是依据科学事实

观的精髓在于: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从封建社会的 “人的依赖性”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在“物 的依赖性”之上的“人的独立性”,再过渡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对封建主

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批判维度,双重批判在生产力
逐步发展的历史基础上逐级展开。因此,不能超越 发展阶段先批判资本主义后批判封建主义,超前批 判资本主义容易掩盖封建主义的更大罪恶。

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其任务是向人们揭
示客观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规律“是怎样”的,因而

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必须把准确阐释唯 物史观作为切入点,既扬弃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又
坚决抵制各式各样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保守主 义政治哲学在国外以列奥?斯特劳斯及其后学为

它只是关于客观事实的描述性理论,而不是关于社
会生活“应当是怎样”的规范性理论。对唯物史观

的片面理解使以规范性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的合法性成为一个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 面对自由主义话语的失语状态。 在唯物史观中,事实与价值、历史尺度与价值
尺度的统一是马克思考察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代表,提出了古代的善(整体美德)高于近现代的 个体权利之命题,他们虽然敏锐地洞察了现代性的 消极面,却也拿不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存在开
历史倒车的嫌疑与危险。与国外保守主义政治哲

学相呼应,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政
45

万方数据

治哲学思潮大肆渲染儒学复兴中国,鼓吹儒学拯救 人类文明危机。儒学博大精深的和谐思想、大同理 想、仁爱理念无疑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儒 学也有其“糟粕”性的一面,思想上的保守、政治上 的封建专制使和谐思想、大同理想、仁爱理念更多 地停留在观念层面。真正的和谐不是观念上的自 我陶醉,而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创造;不是封
建宗法关系笼罩下的温情脉脉,而是经济独立之后

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上看待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自

己的宗教是完全不合理的。这启发当代中国,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要以民主政治制度落实正义
原则,仍需要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逻辑对无

产阶级国家政权进行正义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必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民主精神、法 治观念和权利意识,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
公民权利制度化、法制化,努力构建权利与义务、自 由与秩序、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融合的格局。

个体的精神觉醒。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 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 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 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 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 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 从属于西方。”[7]㈣276q7"在论及印度由于保守被 西方殖民者统治时,马克思坚守“价值尺度”并给 予深切同情。马克思指出:“从人的感情上来说,
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 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

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要坚决 抵制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又要借鉴性地批判资本
主义文明;既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用

体制正义带动以人为本的国内科学发展,又要着眼
自由主义泛滥的世情,用人类正义引领全球可持续

发展;既要立足当下借鉴西方发展市场经济、建设
宪政民主的有益经验,又要着眼未来阐释用人类正

义取代资本正义的方向和路径。在社会碎片化、价 值虚无化、意义空洞化的影响日益加深的当代世 界,这一理论构建显得愈加迫切。 [参考文献]
[1]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9. [3]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斯密.国富论(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5]巴伯.强势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 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在论及
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未来前景时,马克思又寄 希望于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尺度”。马克思指出: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
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

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 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 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7](n 7㈣
社会主义国家应遵循唯物史观的逐级批判程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序,创建既有别于马克思当年设想、又高于本土政 治形式的无产阶级民主。在《论犹太人问题》中, 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当今历史条件下,要求犹太人

(责任编辑暴雅艳)

万方数据

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迫切性及切入点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闵长虹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浙江杭州310028;海军陆战学院 军队政工系,广东广州 510430 内蒙古社会科学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2012,33(6)

参考文献(7条) 1.彼彻姆 哲学的伦理学 1990 2.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 1999 3.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1982 4.斯密 国富论 1974 5.巴伯 强势民主 200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迫切性及切入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4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