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私开公”:东亚志愿主义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选题:活私开公 切入点:志愿主义 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东亚在"立公灭私"和"立私灭公"的语境下,其社会的"志愿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现有的少数志愿行动亦被压缩在"无私利他"范围内,难以展开。如何在"活私开公"的理念下,推动东亚志愿行动从精英转向普通人,努力从普通个体公民真实的生活中开出公共性,从小团体"共同性"中开出公共性,便成为东亚社会"新公共性"构建的关键。东亚应努力走出公私间的紧张与对立,在"活私开公"中奠定志愿主义的基础,并进而实现制度创新,寻求东亚志愿行动发展的新路径。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ism" in East Asia has been greatly restrained in the context of "setting up the public and destroying the public", and a few existing voluntary actions have been compressed within the scope of "altruistic altruism". How to promote East Asia's voluntary action from elite to ordinary people under the concept of "opening up the public", and trying to open up publicity from the real life of ordinary individual citizens and from the "commonality" of small groups, East Asia should try its best to get out of the tension and opposi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lay the foundation of volunteerism in "Open Public", and then realize the system innovation,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ublicity" in East Asian society. To seek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action in East Asia.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61)
【分类号】:D5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沟口雄三,汪婉;中国公私概念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2 田毅鹏;;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3 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年04期
4 于海;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J];学术月刊;1998年11期
5 唐文玉;;国家介入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基于J街道的经验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年04期
6 卞崇道;;日本的公共哲学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南;;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3 吴凡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伦理生态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4 周忠学;;迁户并村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的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5 余洁平;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论贺麟的道德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萧成勇;;传统伦理变革与社会公德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朱乐朋;;论桂馥的书法成就[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9 卢丙华;;论贺麟翻译的哲学思想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贺明华;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义;;浅析新儒家对经济的态度——以贺麟为例[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叶慧珏;;新闻点评的异化: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的相互介入及其方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周险峰;;“士人”品格与中国高校教师群体的精神建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杨文志;;学术交流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影响[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孟凡涛;张滨;;关于学术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洪涛;潘银磊;;非政府组织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段江丽;;理学与《三言》、《二拍》中的道德说教[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郭俊梅;城市社区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于小倩;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成路径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迟远达;中日“东海共识”浅析及东海共同开发建议[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9 马胜利;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陶传进;;控制与支持:国家与社会间的两种独立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里的情形[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2 郑杭生,何珊君;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1期
3 田毅鹏;;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4 赵秀梅;;基层治理中的国家—社会关系——对一个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NGO的考察[J];开放时代;2008年04期
5 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3年04期
6 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年04期
7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少普;日本的新区域主义及中国的外交选择[J];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蔡鹏鸿;试析东亚海域争端及其解决思路[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06期
3 陈寒溪;新安全观实践:中国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杨鲁慧;;论当代东亚国家政治合法性转型[J];当代亚太;2007年11期
5 吴祖鲲;商学君;;东亚文化格局:演变与应变[J];长白学刊;2010年06期
6 李伟芳;吴迪;;东亚主要国家与发展中的北极理事会关系分析[J];国际展望;2010年06期
7 熊性美,盛斌;东亚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投入、生产率与政府政策[J];太平洋学报;1997年02期
8 石杰琳;;东亚:日美欧争夺的热土[J];市场经济导报;1997年06期
9 苏浩;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酝酿和启动[J];和平与发展;2001年02期
10 韩东育;东亚的病理[J];读书;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藤田昌久;;国东亚国家脑力社会发展中的差异化与文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葛祥邻;;张载三观与东亚文明[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Bourges,H.;王宁;;大豆在公共实施中的使用[A];第一届妇幼营养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89年
5 丹下明月;;茶人精神与当代民族文化建设[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C];1998年
6 郑贵斌;;借鉴东亚国家农村建设的经验 深化我国农村改革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7 周忠菲;;如何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东亚集体行动的可能性[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明伟;梁国华;;东亚文化圈:东亚 FTA 和中日韩旅游发展[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10 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缘经济的影响[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东亚峰会走向惹争议[N];光明日报;2005年
2 葛传红;三重历史焦距下的东亚复兴[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倪念念 南京大学历史系;东亚崛起奇迹的历史求索[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记者 丁宝忠;东亚国家将继续加强财政金融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尚武;东亚国家为美中贸易逆差“贡献力量”[N];中国贸易报;2007年
6 菲律宾亚洲团结研究所所长 伊斯坦尼斯劳邋博士;东亚一体化:须应对“三C”挑战[N];解放日报;2007年
7 单羽青;世行:东亚下一波挑战来自国内[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8 贾都强;东亚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张建峰;第三届东亚国家制造业统计专家会议在京召开[N];中国信息报;2008年
10 记者郭春菊;第七届东盟财长会议闭幕[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阳;实际汇率变动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杨权;东亚区域金融深化:由金融合作走向货币合作的路径[D];厦门大学;2006年
4 陈光武;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谢洪燕;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地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黄文青;东亚区域汇率协作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苏应蓉;东亚地区钉住汇率制度与外向型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陈卓;新自由主义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10 刘振林;东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硕;东亚区域汇率制度选择及其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哲;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前景及中国的现实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娜;东亚对福建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4 薛刚;东亚旅游发展与合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乔岸;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中日参与东亚地区合作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牛燕;冷战后东盟的东亚地区合作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杨洪杰;论东亚产业分工体系的不平衡性[D];吉林大学;2009年
8 翟云玉;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政治透视[D];暨南大学;2000年
9 江娟;论东亚新地区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莉;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分析[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85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8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