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字塔顶溃落:埃及民族民主党垮台的系统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埃及民族民主党 切入点:威权体制 出处:《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意识形态过于单一以及强化领袖魅力、依赖绩效合法性,是威权体制得以维系的四重结构性要素。埃及民族民主党垮台的原因正在于上述结构性要素的逐渐失衡与解构,具体表现为:领袖个人魅力的衰弱、意识形态的多元混杂与斗争、执政绩效的持续走低以及压制型权力体系的溃散。埃及的例子表明,对危机倒逼型的政权进行挽救性改革,不但难以实现政党的革新,而且将加剧政党的衰亡和社会的动乱,也无助于政治共识的形成以及民众对现代民主规则的遵守。长期执政的政党有必要未雨绸缪,主动制定政党转型的长远规划,以应对经济市场化、社会变迁多元化、国际环境开放和民众政治参与诉求增长的现实挑战。
[Abstract]:Political power is highly concentrated, ideology is too single, and leadership charisma is enhanced, relying on performance legitimacy, The collapse of the 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 of Egypt is due to the gradual imbalance and deconstruction of these structural elements,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he weakening of the personal charm of the leader. Ideological pluralism and struggle, continued decline in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collapse of the repressive power system. The example of Egypt shows that it is not only difficult to bring about political party innovation but also to carry out a rescue reform of a crisis-driven regime. Moreover, it will aggravate the decline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unrest, and will no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consensus and the observance of modern democratic rules by the populace. It is necessary for long-ruling political parties to plan ahead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ormulate long-term pla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order to meet the economic marketization, social change diversifi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pen and popula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emand growth realistic challenge.
【作者单位】: 中央编译局;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长期执政政党的制度建设”(11ZD020)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11JDXM74003) 深圳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公民社会与政治发展”(11QNCG3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7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安维华;;埃及政治变局与经济因素[J];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04期
3 杨雪冬;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4 张娟;习裕军;;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在西方:一个文献综述[J];中州学刊;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闫超;;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的执行主体因素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向俊杰;;农民的进城务工经历与其对村委会满意度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5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李宇青;温新荣;;试论人的现代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吴从环;;改革后的中国国家社会关系[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陈绪敖;;论理性官僚制及其反思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曾爱平;;摩洛哥阿拉维君主制统治合法性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4期
10 韩志斌;;利比亚政治危机的历史探溯[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湛中乐;高俊杰;;论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的地位[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贺涌;;对韦伯关于资本主义以前西方经济史的一个概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俊俊;;“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何东霞;;法经济学——一个法律的经济效率视角[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9 许建明;刘伟平;;制度性腐败的政治学[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燕继荣;;政治文明、宪政与公共管理[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毛佳怡;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夏远航;作为经济法起源的经济合作契约之解释[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文;地方政府政务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坚;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公信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雪冬;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2 李景鹏;;试论社会主义民主的运行机制和理论基础[J];政治学研究;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家林;;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问题的政治合法性视角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李超显;;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学意义——基于政治合法性的视角[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倪秋思;;体制改革:中国政权合法性基础的制度保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颜世颀;;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看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周丕启;政治合法性与国际稳定[J];国际论坛;2001年05期
6 王芳;王平;;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提升[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杨宏山;中国政治发展与合法性资源[J];理论与改革;2004年01期
8 康志贤;;转型期我国政治合法性面临的困境及其重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宏强;“非典”时期的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10 李亮;;我国政治合法性的系统建构[J];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岩;;谈谈提出“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含义[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2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周民锋;;中国和平发展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张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坚持和发展[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5 曹正汉;;分散烧锅炉——中国上下分治的威权体制及其稳定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苏城乡;侯德贤;;台湾问题——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探析[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7 何军;;有效性:共产党执政体系的治理绩效基础[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8 汤光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兼论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所谓意识形态“威胁”[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9 赵自勇;;新加坡将会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吗?[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王巧荣;;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外交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钰;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0年
2 早报记者 黄力颖 杨小舟;安倍率最大商务团出访东南亚[N];东方早报;2007年
3 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陶军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4 周轶君;女人弹:震波难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达巍;新“双层记”[N];东方早报;2005年
6 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南振声 执笔 李书吾;中国发展的意识形态底蕴[N];文汇报;2011年
7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意识形态范畴需要基础理论的澄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何怀远 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黄河 通讯员 韩浩;意识形态口第二次工作例会召开[N];阿克苏日报;2007年
10 上海财经大学 鲁品越;以建设性姿态走出“左右泥潭”[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雯娟;权威与政党[D];苏州大学;2006年
2 佟文娟;过程与分析:媒体与台湾政治民主化(1949-2007)[D];厦门大学;2008年
3 姜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季丽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D];山东大学;2006年
6 余凯;台湾威权体制下的知识分子[D];复旦大学;2008年
7 谢忠文;从革命到治理[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叶政;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贺亮;当代中国的政治合法性[D];燕山大学;2010年
2 郑萌;论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王创峰;历史没有终结[D];河南大学;2003年
4 倪春纳;政党、知识分子与思想整合[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富靖;意识形态的转变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7年
6 夏心愉;“非常新加坡”—从新加坡旅游符号机制看国家整体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7 许立根;从政党宣言看冷战后西欧社民党的意识形态调整[D];山东大学;2009年
8 梁世伟;浅议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鹏;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88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8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