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问题——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5 06:13

  本文选题:世界历史 切入点:全球化 出处:《吉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这就是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现状和过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全新的体验,还有深刻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从马克思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本文以“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呈递性为线索,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通过“世界历史”理论自身的发展,在理论上作了必要的梳理和准备,由此过渡到全球社会发展具体问题的描述与分析中。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今天的全球化问题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两点上,一是他的总体性的、大尺度的研究视角,二是他的矛盾分析、利益分析和阶级分析的研究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得以揭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世界范围的全球化运动之间互为中介的事实,由此实现从世界历史视域出发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全球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章——世界历史视域的转换:主要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思考,从马克思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历史思 WP=183 考到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矛盾揭示再到毛泽东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上对世界范围的斗争的概括,共同注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的最初的直觉和理解。从历史材料的积累和揭示到对世界文化的敏锐把握再到资本运动的具体分析,马克思一步步从现象走向本质,而“世界历史”的精神实质也逐渐明朗,即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运动,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脱离开它在欧洲的特定历史起源而表现为真正的全球性抽象概念。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资本全球扩张和向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均衡发展过程,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在这里留下了论题。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他最大特点和理论贡献就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国际关系的变化。在马克思的时代,阶级划分在民族国家内部人与人之间进行;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对照列宁的阶级概念可以看到,世界经济秩序是有阶级性的,只不过从由个人组成变成由国家和地区组成。全球社会发展矛盾的问题在这里直接地表现出来。冷战时期,正在萌动的全球化思想由于理论的遮蔽和意识形态的偏见被长期忽略了。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理论以及“三个世界”的理论却不失为一种前瞻性的发现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世界历史视域的拓展:主要围绕当代资本主义关于全球社会发展的思考,描述世界历史视域在这些思考中的拓展,当代思想家们关于全球社会发展矛盾的理论分析在此获得了再思考和发展。未来学派和罗马俱乐部关于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主要针对人类“发展之后”的全球性忧患和焦虑;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集中思考关于不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从而在“后来发展”的国家的立场上探讨全球化的具体后果。福山和亨廷顿超越了客观研究对象的界别,从主观——乐观和悲观的视野,全面阐释他们关于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分析。福 WP=184 山从乐观的“历史的终结”立场出发,对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分析及其所陷入的内在困境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亨廷顿提出了社会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文明”,拓宽了研究全球社会发展的理论视野,但同时也陷入了另一种抽象的局限中,因此透视其在揭示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中所陷入的幻象就构成了我们的课题。 第三章——全球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实质:从前两章的纵向维度进入横向维度,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围绕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领域列举了全球化所带来的现实问题,继而又在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揭示了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实质所在,那就是表层呈现的全球社会发展与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深层挖掘出的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力量与人类自身发展的主观力量之间的矛盾关系。论文接着把视角进一步缩小、集中到一个具体的个例,透过中国这个锁孔看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证实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最初设想和全球化运动的现实力量。中国的历史的、现实的特点都成为它积极走上全球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则有力说明了全球化运动对其参与主体的双刃剑的效应。总之,中国的全球化道路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主体选择,,也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客观效果。 第四章——世界历史视域中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分析:作为文章的结语部分,是通过对前面横向和纵向的材料的分析中自觉提炼出来的。历史进程的纵向角度和历史现象的横向角度构架的视域不仅使我们建立起历史感也建立起现实感。文明的冲突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从文明冲突“这粒沙”里我们看到了全球化运动“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文明的冲突仅仅是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本土化与全球化、传统观念与未来意识的碰撞进一步展示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中不可回 WP=185 避的矛盾。鉴于上述的回顾与总结,论文最后提出它的重要概念——全球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并深入挖掘了这一矛盾的产生和内容,而人们把对现实矛盾的感性体验最后升华为一种理论研究,即对全球社会发展的客观力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编者的话[J];世界历史;1993年01期

2 余源培;试论邓小平的世界历史眼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02期

3 吴建波;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赵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范畴的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5 郑健蓉,吴文新;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J];理论探索;1998年06期

6 陈铁民;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杨信礼;马克思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J];理论学习;2000年01期

8 赵甲明;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开放的世界历史必然性[J];理论导刊;2001年06期

9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解读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路——二论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观[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石慧;;全球化趋势与马克思的方法论[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费利群;;马克思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理论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3 阿部;照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卢晓英;;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干成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陈甬军;;社会主义流通的基本矛盾与市场经济改革[A];全国市场经济与商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王耀东;;全球化趋势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8 沈文选;;二议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费省;;世界历史都市会议与中国古都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李宏图;;反思与展望——关于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思考[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威海;欲知大道,先为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于沛;重视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N];光明日报;2001年

3 ;什么是全球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世历所 周荣耀;重视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孟琪;矿业权市场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基本矛盾[N];中国矿业报;2009年

6 记者 郑晋鸣;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开幕[N];光明日报;2004年

7 世科;俞金尧:“资本主义”与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组委会;名城会:为南京灿烂文化增添永恒的记忆[N];新华日报;2004年

9 张海鹏;建构包含面更广的世界史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塔娜;《世界历史》:一项重大文化工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娜;“世界历史”与全球化问题——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唐宏;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伟;国有资本人格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顾玉兰;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建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开放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陈飞;在先验与经验之间[D];吉林大学;2013年

8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9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玲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初探[D];河南大学;2010年

2 朱文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郭文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人的发展探析[D];喀什师范学院;2010年

4 宋彦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全球化视野[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越;马克思世界历史视野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姜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当代全球化[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吴春俊;和谐世界理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化[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晓丽;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喀什师范学院;2012年

9 杨明东;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全球化[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10 熊R

本文编号:1614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14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9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