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茨瓦纳的族群关系与社会变迁
本文选题:族群关系 切入点:族群冲突 出处:《国际论坛》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非洲很多国家里,少数族群和土著人民的生存状况是非常紧迫和严重的问题。长期受英国统治与影响的博茨瓦纳,在独立之初即确立了单一民族国家的治国方略,但这并不符合博茨瓦纳的现实国情。本文在全面系统介绍博茨瓦纳族群关系的历史社会背景基础上,描述当今博茨瓦纳的族群冲突与矛盾,并分析背后的逻辑,从族群互动的角度理解博茨瓦纳的社会变迁。
[Abstract]:The survival of minor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is a very urgent and serious problem in many countries in Africa. Botswana, which has long been subject to British rule and influence, establish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independence the strategy of governing a single nation-State,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Botswana's ethnic relation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thnic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in Botswana today, and analyzes the logic behind them.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changes in Botswa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批准号:14CSH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2014年赴非洲调研项目成果
【分类号】:D74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薇;;非洲博茨瓦纳叶伊人社会研究——以塞波帕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平;;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调查——以东莞谢岗镇务工的彝族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蒋桂东;;影响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贾丽英;论汉代和蕃女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马戎;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郑小虎;刘平;;论旅游开发对民族社区文化的影响——以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沙丹;;《躲闪》:民族主义、流行模式与文化他者[J];当代电影;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何彪;王锴;;从族际交往看当代黔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晓萍;蒋桂东;;从族际通婚看当代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7 束锡红;聂君;;红寺堡移民区大河村回汉民族关系实证研究[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胡英姿;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共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杨忠东;美国穆斯林的信仰实践与社会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应明;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次富;少数民族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陈慧达;海岛发展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能;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基督教少数族群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微微;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现状及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陈亚辉;80后来沪务工青年社会适应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褚飞飞;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淑萍;族际通婚及其文化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琳;影响蒙汉族际婚姻的心理因素:人格特质,婚姻意志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林·麦克拉斯;李健;;中国的族群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2 罗圣荣;汪爱平;;马来西亚马华族群关系与马印族群关系之比较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黄达远;;从民间策略看新疆族群关系——以新疆焉耆为例[J];民族学刊;2011年03期
4 陈凤兰;;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的族群关系研究[J];世界民族;2012年04期
5 范若兰;;通过平衡达到和睦——解析《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04期
6 陈纪;;西方族群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李红杰;全球化、民族要素的相对性与当代族群关系的特点[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马戎;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民族社会学连载之二)[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9 李平;;清朝中后期广西武宣县族群关系探析[J];传承;2008年16期
10 胡明文;;田野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的演变——江西“两江”畲族移民村落比较研究[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靳薇;李燕晨;;城市中族群关系的互动与调适—以深圳为例[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吴晓萍;杨文谢;;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与黔中族群关系的演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然;;当代湘西苗族土家化与土家族苗化现象探析[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开盛 湘潭大学;泰国暴动警示:族群分裂撕裂民主[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喀什师范学院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梁玉春;族际交往:实现族群和谐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卫红;中小城市族群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2 农圣;一个广西圩镇的兴起发展与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叶青;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平安;现代化进程中珠u嵶迦汗叵笛芯縖D];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
5 严丽;兵团社区族群关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金丽楠;多民族村落族群关系演变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
7 艾清;资源、环境、文化与族群关系[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兰兰;教化透视中的南疆某高校族群交往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罗家珩;从“互为边缘”到“和谐共生”[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10 胡丽君;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与族群关系演变(1957-1990)[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3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2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