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对中日韩生活制度的影响
本文选题:东亚社会政策 切入点:生活保护制度 出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日本和韩国共同面临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任务。然而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三个国家生活保护制度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受外来民主的影响,在战后立即建立了生活保护制度;韩国在威权体制下建立了生活保护制度,但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贯彻,直到文民政府建立后,在市民的推动下,才建立了国民基础生活保障制度;在中国,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建立了以少数边缘性群体为保障对象的临时生活保护制度,改革开放后,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压力下建立了以城镇居民为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后保障对象扩展至全体居民。受政治体制的影响,三个国家公民享受生活保障的权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jointly faced the task of safeguarding the basic life of their people.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Jap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democracy, immediately established a life protection system after the war; Korea established a life protection system under an authoritarian system, but it has not been substantially implemented. It was not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itizens that the national basic living securit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China, it was influenced by ideology. In the era of planned economy, the temporary life protec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which took a few marginal groups as the guarantee obje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 which took the urban residents as the guarantee object,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modes of the citizens' right to enjoy the security of life in the three countri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分类号】:D621;D7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凌维慈;;历史视角下的社会权——以日本生存权理论的发展变革为视角[J];当代法学;2010年05期
2 韩君玲;战后日本新生活保护法的特征[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上海下岗女工再就业的心态与途径探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01期
4 肖黎春;上海失业、下岗人员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明;龚钰涵;李鸿文;;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丁国峰;赵新龙;王祥军;;日本“低保”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高文敏;;以科学发展观探索城市“低保”工作的新思路[J];商业研究;2005年21期
4 高峰;韩学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5 何植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效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6 黄燕;;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低保问题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刘玉森;;关于浙江省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与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刘玉森;伍小华;刘进;;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几点建议[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王芳;;关于完善我国行政给付制度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锦慧;;浅谈我国农村低保制度[J];沧桑;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葛洲;韩蕾;;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初探[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2 胡芳肖;熊欣;;完善西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方式探析[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勇;;完善城市低保政策 建设和谐社会[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涛;;住房保障:城市现代化的困境与破解[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春怡;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焦克源;甘肃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治东;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骆勇;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乡社保一体化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赵新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制度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符华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周游;担保行政:公用事业公法治理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杨勇刚;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模式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红兵;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柳芳;东莞市大岭山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宋蕊;城市低保制度中道德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吉健;行政给付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剑;福利多元化视角下农村“五保”供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贾毅;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医疗救助问题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胜子;吉林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尹征;论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安栋;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制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马玉钏;关于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朝立;山东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显明;;生存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新跃;;《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应增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章[J];社会主义研究;1984年02期
2 都淦;民族因素与政治体制、政治行为[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06期
3 师;《苏东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体制讨论会》简讯[J];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05期
4 李元书;;论联共(布)的高度集中及对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6年03期
5 田永祥;;阿尔巴尼亚政治体制初探[J];俄罗斯研究;1987年03期
6 张文麒;民主政治是经济改革的先导[J];兰州学刊;1989年02期
7 程冬;;回归后的香港政体[J];北京支部生活;1997年04期
8 陈华兴;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四重视角[J];晋阳学刊;1999年04期
9 杨弘;试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朱丕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简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拓;;吸取经验教训 坚持正确道路[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谢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3 王新生;;东亚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主义政治[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5 刘维广;;拉美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简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靳呈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中国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探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7 胡逢瑛;;转型中的俄罗斯媒体与政治[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高连奎;;世界政治的变迁及发展[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邱芝;;从“可控民主”到“主权民主”——俄罗斯体制转型对中国民主政治构建的启示[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10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晔;温家宝将赴泰国出席东盟有关会议[N];人民日报;2009年
2 记者赵伟;中日韩友好城市大会今日开幕[N];长春日报;2009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廖勤 本报记者 杨立群;中日韩领导人再聚首继往开来[N];解放日报;2009年
4 记者 廖雷 吴宇;杨洁篪主持第三次中日韩外长会[N];人民日报;2009年
5 戴蓓;中日韩NGO代表首次相聚北京[N];中国社会报;2003年
6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表三国合作行动计划[N];人民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吴绮敏 曹鹏程;值得期待的盛会[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特约评论员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副院长 刘江永;用心交往、以德和人+战略互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记者 张蕾 于青;温家宝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吴绮敏 曹鹏程 韦冬泽 马剑;傲雪迎春 多彩画卷[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火林;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范伟;新国家观[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汪业周;政治哲学视野的社会层级结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孙俐俐;台湾地区政党体制的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铭志;从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到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D];暨南大学;2006年
8 金国熙;韩国政党政治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彦;当代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对俄政策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07年
10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隋斌斌;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现代英国议会对政府监督之比较[D];外交学院;2006年
3 王雷;浅析俄罗斯政治体制及其发展趋势[D];暨南大学;2006年
4 肖小明;论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D];南昌大学;2007年
5 许海丰;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D];吉林大学;2008年
6 袁晶艳;我国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芬;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戴波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利益冲突的深层原因及化解途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李永锦;论法治框架下我国有限政府的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3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5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