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论欧洲人类安全观的理论和实践

发布时间:2018-03-25 13:31

  本文选题:人类安全 切入点:欧洲 出处:《欧洲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人类安全"是近些年来国际关系理论中安全研究的新提法和新视角。欧洲在安全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拓展和深化了人类安全概念,逐渐形成了欧洲独有的人类安全观。本文通过对欧洲人类安全观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解析,总结欧洲人类安全观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其对以欧洲为主体的区域安全治理的理论贡献。本文认为,欧洲人类安全观既是学术思想又是战略话语,语义学和实践学的发展相互促进,其发展脉络为高层政治领域和低层政治领域并行发展。欧洲人类安全观也是欧洲人试图建立"欧洲秩序"以及欧洲区域治理的理论成果。但是,欧洲人类安全观仍是一个动态的理论框架,其理论发展的不完善同样影响着安全理念的效度。
[Abstract]:"Human security" is a new formulation and perspective of security research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recent years. European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security governance has expanded and deepened the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Through the doubl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uropean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in Europ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uropean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is not only an academic thought but also a strategic discourse, a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emantics and practice promote each other. The European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European attempts to establish "European order" and European regional governance. The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in Europe is still a dynam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its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lso affects the validity of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分类号】:D81;D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志军;刘民权;;人类安全:概念与内涵[J];国际观察;2006年01期

2 张春;人类安全观:内涵及国际政治意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国;核问题与美朝关系[J];东北亚论坛;2003年04期

2 王光厚;;浅析东盟的“人的安全”理念[J];东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3 武贤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述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郑先武;;“合作安全”与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J];东南亚之窗;2006年02期

5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6 高岚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价值体系[J];法学评论;2006年03期

7 左玲;;国际安全观三大主要理论范式及新安全观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8 惠耕田;;试论中国政府的新安全观[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齐琳;国内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刘军;安全文化与战略选择的相关性——以冷战后的北约东扩为例[J];国际观察;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税举;何彬;付广智;李如松;周百昌;;印、巴核武器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安全形势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洋;建立信任措施实践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4 殷翔;后冷战时代的美欧安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黄琳;中东能源因素对大国能源战略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薛晨;美国海权研究:成因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7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扈大威;预防性外交研究:从设想到实践[D];外交学院;2004年

10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江文彬;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缓解之策[D];暨南大学;2011年

3 孟东伟;从朝鲜核试爆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D];暨南大学;2011年

4 谷钢;略论高校民兵信息分队作战能力建设[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李燕星;“人的安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D];复旦大学;2011年

6 孙会文;中日安全困境的理论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7 党雅贤;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研究党雅贤[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金捧;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梁玉春;后冷战时期影响新疆稳定的国际因素及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时殷弘;论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被侵蚀和被削弱——全球化趋势的最大政治效应[J];国际论坛;2001年04期

2 潘亚玲,张春;战争的演变:从寻求生存必需到维护生存质量[J];国际论坛;2002年04期

3 时殷弘;“9·11”事件与美国对外态势[J];美国研究;2001年04期

4 张春,潘亚玲;有关人道主义干涉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7期

5 张春,时殷弘;大战略——理论与实例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7期

6 时殷弘;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J];太平洋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成;;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基础确立新型安全观——“东亚与东南亚合作安全:回顾经验 迎接挑战”国际研讨会综述[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陈洪;;冷战后美国对现实主义安全观的推崇与运用[J];经营管理者;2010年19期

3 周法超;余宏明;;试论安全观[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年04期

4 唐晓东;;对风险永远保持警觉——一个澳大利亚警察的安全观[J];人民公安;2013年16期

5 李瑛;冷战结束后世界安全观的嬗变[J];党政干部学刊;1998年02期

6 萨本望;我国安全观的变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观”的主要特征[J];和平与发展;2000年01期

7 董磊;国际关系三大理论范式与国际安全观的建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李英;当代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兼论中国普遍安全观的确立[J];理论界;2003年02期

9 金磊;国家大安全观与小康安全建设——兼论国民安全文化素质教育[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侯少文;;构建新的安全观[J];北京观察;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杜金林;李东强;;论科学安全观谈安全管理[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徐德蜀;张爱军;;平安奥运与大安全观[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雯雯;;大力倡导安全观[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4 王汉中;;粮食安全观应与时俱进[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5 蒋方政;;树立科学的安全观,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A];中国铁道学会——2004年度学术活动优秀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5年

6 程鹏雷;焦振炜;;安全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平 (作者单位:北京总队十三支队);特战特训保安全[N];人民武警;2007年

2 牛俊峰;安全也是“硬要求”[N];中国国防报;2009年

3 市政协委员 吴建中;全程全域全员树立世博大安全观[N];联合时报;2009年

4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义桅;用大安全观化解亚洲悖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庞清杰;提出亚洲安全观正逢其时[N];解放军报;2014年

6 ;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亚太美好未来[N];解放军报;2014年

7 记者 张春晓 赵嫣 帕斯卡 王其冰 苗壮 周檬 郑世波 王峰 张青 梁有昶 仇博 陈汉琪;亚洲安全观体现中国“大国胸怀”[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亚太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越南大使 齐建国;亚洲安全观意义深远[N];人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江玮;亚信峰会倡导“新亚洲安全观”[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10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军社;新型海上安全观符合各国利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学保;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安全合作:理论争鸣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丽;中美安全观:差异及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2 党昊;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安全观演变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费芸;欧盟安全观与东盟安全观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4 赵汗青;中国共产党的公共安全观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明权;论冷战以来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演变[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林泉;从“9·11”事件透视美国的安全观转变和危机决策[D];吉林大学;2007年

7 瞿少华;“9·11”后美国安全观的调整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桑丽;东南亚合作安全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官晴华;论江泽民国际安全观[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红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63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63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6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