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政策举措、战略特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选题:美国 切入点:再工业化 出处:《浙江学刊》2014年06期
【摘要】:"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经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和重要转向的标志。论文对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政策举措进行了梳理,认为奥巴马政府推动的"再工业化"战略具有政府干预、创新引领、出口导向、贸易保护、安全考虑等特点,蕴含着对华战略冲突的性质和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意味。
[Abstract]:"Reindustri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sinc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ame to power. It is also the symbol of the major change and the important turn of the American government's economic policy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The thesis comb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reindustrialization" policy, and holds that the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promoted by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novation leading, export orientation, trade protection,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and so on.It contains the nature of strategic conflict with China and the implication of increasing trade protectionism against China.
【作者单位】: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
【分类号】:D7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涛;;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中泰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旭;;浅谈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J];才智;2014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学峰;徐勇;;泰国温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动因与启示(1997~2012)[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2 刘飞涛;;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降速纠偏?[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3 高程;;周边环境变动对中国崛起的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5期
4 郑永年;;美国“重返亚洲”与亚洲秩序的巨变[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01期
5 韦宝毅;;美国重返亚太对东盟的影响[J];广西经济;2013年01期
6 韦红;;美国因素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J];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7 李益波;;泰国对美中日三国外交的再平衡[J];当代世界;2013年04期
8 庄国土;;文化相似性和中泰关系:历史的视角[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张明之;;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西方冷战思维定式下的中国发展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03期
10 韩召颖;王石山;;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负面影响[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1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2 李春霞;;美欧“再工业化”效果初现[J];中国工人;2013年04期
3 牛振华;;美国“再工业化”带给我们的启示[J];前线;2013年08期
4 王达;刘晓鑫;;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3年06期
5 王文;;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05期
6 刘戒骄;;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01期
7 王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颇多无奈[J];世界知识;2011年24期
8 陈宪;;“再工业化”不是“工业化”[J];传承;2012年09期
9 徐寅生;;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之影响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2年06期
10 黄阳华;卓丽洪;;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与第三次工业革命[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秦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赵刚;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杨军雄 报道组 谭孝军 陈晖;美国“再工业化”,狼来了么?[N];浙江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外记者 李永群 刘仲华 管克江 丁大伟;欧洲推动“再工业化”[N];人民日报;2011年
4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执行院长 陈宪;“再工业化”不是“工业化”[N];文汇报;2012年
5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中小企业承受欧美“再工业化”压力[N];证券时报;2012年
6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 孙天仁 本报驻法国记者 王芳;欧盟借“再工业化”提振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3年
7 吴智钢;美国“再工业化”的理性和幻想[N];证券时报;2012年
8 央行郑州培训学院 王勇;英国再工业化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张越男;英国再工业化开启?[N];经济参考报;2013年
10 于建东;“再工业化”指向重构转型[N];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侯芙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万远鹏;美国“再工业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3 侯雅曼;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再工业化”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4 明崧磊;基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周院花;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2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0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