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志与大国东亚地缘战略大角逐
本文选题:国家意志 切入点:东亚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在东亚地区,中美日三国间的博弈,已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外交政策范畴,充分体现为国家意志的较量,这种较量既是时势之必然,也是地缘政治张力和国家大战略互动的结果。东亚地缘战略大角逐主要存在三种前景:一是大战略促进者主导下的"复杂均势"体系,二是兼具集体安全和大国协调色彩的包容性区域安全机制安排,三是基于地区意识和大国责任之上的东亚共同体建设。无论趋向何种前景,未来的东亚地缘格局最终均取决于东亚国际大时势的发展、有关国家国内政治生态的嬗变以及国家大战略的牵引作用。
[Abstract]:In East Asia, the game betwee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has gone far beyond the category of pure foreign policy and is fully reflected in the contest of national will, which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but also the result of the geopolitical tensio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reat national strategy.There are three main prospects for the East Asian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first, the "complex balance of power"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big strategic promoters; and the second, the inclusive regional security mechanism arrangement with the color of collective security and great power coordination.The third is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reg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reat powers.No matter what the trend, the futur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East Asia will ultimately dep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East Asia, the evolution of the domestic political ecology of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and the trac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作者单位】: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家战略研究中心;
【分类号】:D731;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蕴岭;;东亚合作和共同体建设:路径及方式[J];东南亚纵横;2008年11期
2 宋德星;殷实;;地缘属性、文化特质与日本的大战略缔造——一项侧重于地理与文化维度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8期
3 宋德星;;战略现实主义——中国大战略的一种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9期
4 时殷弘,宋德星;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J];战略与管理;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常县宾;;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美巴关系[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杨晓龙;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李长健;袁蓉婧;张兵;;社区发展背景下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以农民权益保护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5 沈文辉;;从宗教视角透视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悖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6 范鸿达;洪正;;中国在中东的风险分析:以海湾地区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7 邹函奇;评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理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吴疆;王先丽;;“新布什主义”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蔡丽华,孔庆茵;三种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典现实主义、防御型现实主义与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10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王军杰;;WTO成员方国际责任研究——以经济主权的让渡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陈小鼎;;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胡欣;;康德国际政治观的精神解读——乐观主义、渐进变革和终极关怀[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9 张曙光;;反思一体化理论中的欧洲中心主义[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10 董彦良;;进攻性现实主义与秦国的兴起[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娜;欧盟理事会权力的嬗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5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春;;浅析有关“韬光养晦”战略的争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王缉思;;中国的国际定位问题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3 黄德诚;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J];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02期
4 武心波;试论制约日本回归“普通国家”的“精神文化因素”[J];日本学刊;2005年02期
5 时殷弘;制衡的困难——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及其重大缺陷[J];太平洋学报;1998年04期
6 黄仁伟;试论中国在世纪之交国际环境中的深层次矛盾[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01期
7 宋德星;;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运用——侧重于中国方面的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时殷弘,石斌;美国与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7年03期
9 张睿壮;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评“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J];战略与管理;1999年01期
10 布热津斯基,韩红;如何与中国共处[J];战略与管理;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广中;地缘战略规律试论[J];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01期
2 乌尔丽克·居罗特,安德烈亚·维特,刘可扬;欧洲的新地缘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6期
3 陈向阳;;亚太地缘战略新格局与中国安全[J];亚非纵横;2005年03期
4 王婷婷;;浅论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5 王在邦;;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1期
6 唐永胜;;发挥地缘战略优势,积极塑造周边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10期
7 李旭东;美国对俄罗斯地缘战略层次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8 王志军;“后领土时代”与地缘战略的嬗变[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5期
9 姬高升;美国的地缘战略[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10 程广中;论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对军事战略的影响[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2 张国良;;从朝鲜战争看美国欧亚大陆地缘战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3 徐勇;;钓鱼岛:东亚历史与地缘战略关系再探讨[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听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负责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马荣升;中国地缘战略:陆海统筹实力制衡[N];中国国防报;2013年
3 王湘穗;中国地缘战略:推进东亚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4 记者 尚文超;北极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竞争新热点[N];光明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晓晨 实习记者 孙文竹;美国对亚洲军售:利益集团与地缘战略的混血儿[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6 香港《亚洲时报》 本报特约编译 郭宣;不同地缘战略目标汇聚老挝[N];世界报;2010年
7 高华;欧洲地缘战略结构变化及对我国安全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 张骁虎;东北亚无法建立均势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李娜;美国将非洲变成地缘战略不动产[N];中国矿业报;2004年
10 于山娟;美国真的衰落了吗?[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曲恩道;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刘丹;当代俄罗斯黑海地缘战略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财;崛起视角下中国的地缘环境及地缘战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安勇;中国现实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郭明辉;中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任双平;印度的中亚地缘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戴鹏;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迟殿堂;21世纪前期中国周边地缘战略重点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8 李曼;日本的岛国地位及其地缘战略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建纲;冷战后中印地缘战略关系中的美国角色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10 邓志涛;新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的地缘战略意义及我国的相应政策调整[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02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0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