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参议院选举后日本内政外交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8-04-14 23:42

  本文选题:参议院选举 + 日本政局 ; 参考:《日本学刊》2013年05期


【摘要】:201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举行学术研讨会,对"参议院选举后日本内政外交走向"进行研讨。与会者认为,参议院胜选之后,具有长期执政预期的安倍政府力图在"重塑日本"的旗帜之下,对日本的内外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安倍能否长期执政,既取决于内阁所提出的各项政策的落实程度,也取决于有效协调朝野各方势力的力度。修宪是既定目标,但其进程将"迂回曲折"。选民对"安倍经济学"的期待是自民党胜选的主要原因,但这一备受关注的经济政策在"亮丽"数据的背后蕴含着巨大风险。安倍内阁的对华政策面临结构性调整。日本很难在原则性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但不排除会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做出灵活微调。
[Abstract]:July 2013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Symposium held, to discuss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after the election. The Senate was considered, after the Senate election victory, with the long ruling expected the Andouble administration seeks to "rebuild Japan" under the banner of Japan's foreign policy, a major adjustment. Whether Andouble's long ruling the degree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proposed cabinet, also depends on the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efforts. 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parties forces is the target, but the process will be "on" with many twists and turns. "Voters expect Andouble economic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won the election, but this concern in economic policy behind the "bright" data contains a huge risk. The Andouble administration's China policy is fac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Japan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substantial concessions on matters of principle, but will not rule out Make a flexible and fine tu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分类号】:D731.3;D8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岳峰;俄罗斯国内关于对华政策的三种意向[J];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01期

2 王海燕;试论战后苏联对华政策演变[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3 卓礼明;试析冷战后老挝的对华政策[J];东南亚研究;2001年01期

4 郭梅花;冷战后美国的亚太战略与对华政策调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李小华;接触的限度:美国战略思想的贫困与对华政策两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8期

6 王妮利;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性质[J];探索与争鸣;2002年11期

7 张道远;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J];学海;2002年01期

8 兰天;浅述欧盟制定对华政策政治经济背景[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6期

9 唐小松;60年代美国对中苏冲突事件的观念演变及其对华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1期

10 贾昕昕;浅析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J];东北亚论坛;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彪;;战后初期美国政府与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及其影响[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2 吴志成;袁婷;;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臧运祜;;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4 冼国明;张岸元;;美国跨国公司与国会对华政治[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蒯辙元;美国或将调整对华政策[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2 李春霞 李正信;美对华政策调整需正确决断[N];经济日报;2013年

3 严圣禾;日本研究机构发表对华政策提案[N];光明日报;2007年

4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乔纳森·霍尔斯拉格 (Jonathan Holslag) 早报记者 吴挺 采访整理;欧盟对华政策必须达成更清晰共识[N];东方早报;2010年

5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庄建中;安倍对华政策:“有限强硬”[N];东方早报;2013年

6 记者 雷雨 通讯员 陈红霞;加拿大对华政策更加务实[N];南方日报;2014年

7 徐翼;美对华政策新思路趋向务实[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记者 宜宇;“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韦弦;欧盟对华政策表述微调的背后[N];世界报;2006年

10 贾文华;欧盟对华政策中的发展援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莉娇;乔治·W布什对华政策研究—一种层次、系统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徐艳秋;决策中层与美国外交决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张文彬;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晓燕;美国国会与对华安全决策(1989-2003)[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辉;欧盟对华政策分析(1995-2004)[D];武汉大学;2005年

2 梁昌金;冷战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3 高娜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雪婷;1945-1950年苏联对华政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德灏;试析冷战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调整(1996-2012)[D];外交学院;2012年

6 王文波;新世纪以来欧盟对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影响探析[D];新疆大学;2012年

7 匡利莎;国内政治与马来西亚对华政策[D];湘潭大学;2013年

8 金俊哲;小泉内阁对华政策取向及其展望[D];延边大学;2005年

9 张汝松;论冷战后的印度对华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俏;论小泉内阁的对华政策及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51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51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