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由“纲领党”到“选举党”的转型
本文选题:社会结构变迁 + 德国社会民主党 ; 参考:《德国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更为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等后物质主义问题。社民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物质主义政策主张,无法得到广大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这是该党这一时期无法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1998年的竞选纲领,再到2003年的《威斯巴登声明》,社民党最终提出了一个全面转向中产阶级的纲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的转变是其这一轮转型的主要标志。不断右转的社民党陷入了转型的定位困境。
[Abstract]:Since the 1970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Germany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mainly as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workers further reduced, staff, civil servants and other new middle class become the largest number of social groups.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 social movement,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to obtain a higher quality of life,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achiev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other post-materialistic issues.The SPD still insists on the materialistic policy of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industrial workers and cannot win the support of the broad new middle class,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son why the SPD cannot win the general election in this period.From the Berlin Programme in 1989 to the campaign platform in 1998 to the Wiesbaden Declaration in 2003, the SPD finally put forward an all-out programme to the middle class.The transition from "Programme Party" to "Election Party" is the main symbol of its transformation.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which has been turning to the right, is caught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of transition.
【作者单位】: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
【分类号】:D7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东,曹军;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3期
2 托马斯·迈尔,郭业洲,陈林;热话题与冷思考(十六)——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4期
3 张文红;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中产阶级纲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2期
4 王存福;;论中产阶级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J];德国研究;2006年02期
5 王存福;;19世纪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与伯恩施坦改良主义[J];德国研究;2007年03期
6 罗云力;“第三条道路”还在走?[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02期
7 郇庆治;;“新中间道路”的终结?——2005年大选及其以后的德国社民党[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02期
8 张文红;;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汉堡纲领)[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04期
9 潘亚玲;;从2009超级大选年看德国左翼党[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2期
10 罗云力;;德国社民党新基本纲领——《汉堡纲领》评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骁炜;布莱尔政府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刘建伟;;“中间阶层”概念探讨[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熊振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边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贾丽辉;;风险社会理论:对人的生存的当代观照[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班秀萍;;20世纪90年代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的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林兴初;;西方“政党衰败”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肖克;;公共权力“责任”伦理内容论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赵定东;程泓铭;王光银;;基础秩序失衡:关于苏联解体最根本原因的再认识(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10 姚金海;;构建公司章程与公司法关系的合理框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红英;;公共产品视角下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路径探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2 张志海;;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素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孙柳;陈兴风;;我国现代化进程路径选择及伦理价值提升——对生态社会主义与我国现实问题的反思[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曾瑞明;;科学与价值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离与整合[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5 陈建平;;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丁冰;;我国应该走瑞典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吗?[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7 孙来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徐艳玲;;原苏共执政的教训:一种全球化视角的省察[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吴嘉蓉;;论社会民主党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改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新视角[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黄世坤;;政党基础的现代反思——战后西欧社会党兴衰的启示[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宋晓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易文;越南革新时期新闻传媒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张雅丽;新闲暇空间:现代城市商业会所的组织、消费与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云;我国基层政府回应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何音;公共治理基本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马德勇;善治视角下我国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张国超;党建工作网络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倪娜;英国职前教师培训的创新性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欣瑜;政府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D];东华大学;2011年
7 杨静;政治制度转轨后德国社会保障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9 王晓岭;桀骜难驯的权力—德国立宪艰难之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鹏虎;中共驾驭网络媒体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民;马克思为什么要“舍象”非物质生产劳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6期
2 张文红;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中产阶级纲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2期
3 托马斯·迈尔;托马斯·迈尔教授访谈纪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3期
4 张世鹏;;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研究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1期
5 孙敬亭;;德国民社党(左翼党)的困境与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6 米歇尔·豪斯;伍慧萍;;德国左翼党——具有爆炸力的政党?[J];德国研究;2008年01期
7 米夏埃尔·施托伊伯;王程乐;;左翼党及其对未来德国政党体制和政府组阁形势的影响[J];德国研究;2008年04期
8 周荣美;;在艰难中不断探索的德国左翼党—民社党[J];党建;2007年02期
9 王学东;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1期
10 王军;德国社会民主党与战后德国政治[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存福;;论中产阶级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J];德国研究;2006年02期
2 王建平;;社会变迁中香港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曹敏;;中产阶级的政治文化转型与政治稳定:韩国的视域[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宛丽;;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研究界定[J];探索与争鸣;2008年07期
5 何道隆;;印度中产阶级面面观[J];南亚研究季刊;1993年04期
6 何玲璐;;中间阶层还是中产阶级?——对中国中间阶层的一些思考[J];天府新论;2007年S1期
7 ;香港中产:理想的化身[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4年10期
8 石秀印;;中产阶级的成长及其履责制度设计——基于中西对比的视角[J];人民论坛;2011年05期
9 张铁志;;台湾:空间是一点一点打开的[J];同舟共进;2011年08期
10 汤;;中产阶级“稳定器”理论质疑[J];资料通讯;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艳;;试论1958年委内瑞拉的政治民主化转型[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吴嘉蓉;;试析德国社会民主党从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向伦理社会主义的转换[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3 陆学艺;;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几个问题[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4 任杨文;;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分裂及其左派的共产党化问题探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5 丁文;;论文化转型中家庭观念的变革[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婧;;风险社会中政府管理的转型[A];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体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余伟民;;国家定位与社会转型——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特殊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林德山;;欧洲社会党执政经验谈[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罗瑜亭;;广东省绿色政府转型路径研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10 吴嘉蓉;;论社会民主党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改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新视角[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方心清;国内开始关注中产阶级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户春晖;中产阶级走向堕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刘丽娜;美中产阶级丧失优越感[N];经济参考报;2009年
4 邓U嗁弧”嘁,
本文编号:1751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5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