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美国福利公民身份缺损的政治制度解释

发布时间:2018-04-20 22:11

  本文选题:美国政治 + 宪政民主体制 ; 参考:《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本文将主要回答一个理论问题:为什么美国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内实现福利国家的建制。当英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较早地逐步建构起现代福利国家,并逐步实现了福利公民身份的时候,美国却迟迟未能建立起福利国家建制。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其原因归纳为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实现、福利供给的物质替代与价值替代、国家相对自主性不足与国家能力缺失、州际商业竞争的"反向激励"等方面。但是,这些因素的解释要么比较薄弱,要么比较模糊,要么只是中间变量,而难以从深层次的结构与体制层面加以解释。本文将美国福利公民身份缺损的原因归纳为美国宪政民主体制的阻碍,主要体现在州际关系与联邦—州关系的阻碍、美国联邦政府的多重分权制衡体制、政党结构与多元民主体制的限制等方面。而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美国阶级结构的复杂性,即工人阶级内部多元分割而导致的分裂、中产阶级的保守化等结构性原因。所以,本文基本的结论是:美国早熟或者相对发达的宪政民主体制阻碍了美国福利公民身份的实现。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mainly answer a theoretical question: why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implement the welfare state system within the right time. When Britain, Germany and other capitalist countri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relatively ear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welfare state, and gradually realized the status of welfare citizenship,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been able to establish a welfare state system. Previous studies have often summed up the causes as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material substitution and value substitution of welfare supply, the lack of national relative autonomy and the lack of national capacity, the "reverse incentive" of interstate commercial competition, and so on. However, the explanation of these factors is either weak, vague or just intermediate variables, and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from the deep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 In this paper, the reasons for the defect of welfare citizen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summed up as the obstacles to th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bstacles of the interstate and federal-state relations, and the system of multilevel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government. Party structure and restrictions on pluralistic democrac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complexity of American class structure, such as the divis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conservatism of the middle class. Therefore, the basic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precocious or relatively developed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hinders the realization of American welfare citizenship.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题“民主化过程中的社会再分配——类型学的比较分析”(ZZshsf14020) 刘建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本-福利-信息时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困境与历史局限研究”(13&ZD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7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永宁;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及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2 何文辉;为美国政党辩护——列昂·爱泼斯坦《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评介[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3 许宝友;;美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和转型的政治理念因素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4 郭忠华;何惠莹;;西方公民资格的主流范式与美国特色[J];浙江学刊;2008年06期

5 秦晖;公平竞争与社会主义──“桑巴特问题”与“美国例外论”引发的讨论[J];战略与管理;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绍红;民主的路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视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黄书亭;;哲学视域中的危机管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杨泽章;;托克维尔与自由的正当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5 章敬平;;民意表达机制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6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7 郑晓华;达尔经济民主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傅林;;不能被忽略的历史:1607年以前的北美教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刘国柱;和平队的历史文化渊源[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10 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晓闽;美国证券法律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史宝康;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章烽;论司法能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刁铭玉;查尔斯·泰勒现代性理论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霞;公民身份理论内涵探析[J];人文杂志;2005年03期

2 李攀;;对公民身份双重维度的演变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3 张海夫;;公民社会的生成与公民身份的变迁[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S1期

4 赵光锐;;欧洲公民与国家公民:欧盟双重公民身份问题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李明明;;从移民安全问题看欧盟的公民身份制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郭忠华;;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理论把握与本土化解释[J];学海;2009年03期

7 郭忠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从崭新的社会政策角度全面考察公民身份[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1期

9 岳立涛;;农民社会资本的嬗变及其对农民公民身份的塑构——以山东农村X村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蒋红军;;公民身份导向的城市化发展及其影响[J];理论与改革;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宏彩;;公民身份、公民社会与公共秩序——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分析框架和政策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孟山;公民身份:西方与中国的时空错异[N];华夏时报;2010年

2 记者 胡光耀;放宽移民政策[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范德余;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人民日报;2007年

4 迈克尔·J.桑德尔 王佳祺 编译整理;公民身份:面向世界的认同与表达[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冯玉军;全球化时代的“公民身份”困境[N];检察日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郭忠华 中山大学;重新思考女性主义公民身份[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特约记者 郭忠华 (中山大学);东方社会的公民身份[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杨绿 编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公民身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岳明珠;“婚姻状态”脱离公民身份标签尚需慎重[N];中国商报;2013年

10 英国开放大学教授 恩靳·F·艾辛 郭忠华 译;公民身份行为在不同行动中得以实现[N];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昌林;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海荣;关于公民身份行为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和雪;公民身份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吴晓;公民身份理论视角下的马克思公民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李君静;公民身份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6 李佳雯;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及其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严俊;西方公民身份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欢欢;五四知识分子关于中国人身份的讨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蒋少飞;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的公民身份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10 孟超;论我国公民身份认同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9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79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4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