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现象”与美国政治变迁的逻辑及趋势
本文选题:特朗普现象 + 美国政治 ; 参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2016年美国大选中的"特朗普现象"及其蕴含的政党政治重组趋势,预示着美国政治正在步入一个新周期。因此,准确把握上述现象与趋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是理解特朗普时代美国政治的逻辑前提。本文认为,"特朗普现象"对美国政治的冲击体现为民主党传统的东北部政治联盟在此次大选中出现分裂,其中大湖区"铁锈地带"白人蓝领中下层成了共和党的支持者,该党势力范围因此扩展到东北部,构建起了一个由南部、中西部和东北部"铁锈地带"组成的新政治联盟,进而推动形成了美国政治新一轮政党重组趋势。这就意味着,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里根革命"的新镀金时代正在终结,共和、民主两党"对等极化"政治格局下并行不悖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新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正被本土主义取代,步入新周期的美国政治将更有可能回到古典自由主义发展路径,其核心特征是在摒弃新自由主义经济金融化、全球化理念与多元主义"政治正确"理念基础上的再工业化、自由放任式经济政策及文化保守主义。
[Abstract]:The "Trump phenomenon" and the political reorganization trend in the political party in the 2016 American general election indicate that American politics is entering a new cycle. Therefore, it is the logic of American politics in the Trump era to grasp the reason and influence of the above phenomenon and trend.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rump phenomenon" is to American politics. The shock reflected the split in the democratic tradition of the Northeast political alliance in the general election, in which the lower layer of the white blue collar in the "rusty zone" of the Great Lakes region became a Republican supporter. The party's sphere of influence expanded to the northeast and built a new political alliance composed of the "rust belt" in the south, the Midwest and the northeast. It has been promoted to form a new round of political party restructu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means that the new age of gold plating that started in the "Reagan revolution" in 1980s is ending. The Republic and the Democratic bipartisan "reciprocal polarization" in 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neo liberalism and pluralism - are being replaced by nationalism, Into the new cycle, American politics will be more likely to return to 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liberalism. Its core features are Re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abandoning the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of Neo liberalism, the concep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correctness" concept of pluralism, the laissez faire economic policy and cultural conservatism.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基金】:复旦大学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7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凡;;苏格兰“钉子户”大战美国地产商[J];东西南北;2008年05期
2 顾目;9·11后美国政治的变与不变[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03期
3 郝雨凡;9·11事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J];战略与管理;2002年03期
4 C.梅拉;耶鲁教授对美国政治影响的减退[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 李敏;;浅谈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J];沧桑;2007年01期
6 刘丰;;美国政治与外交的历史探讨及其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李世安;黑人运动与美国政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03期
8 丁进;;美国政府关门一再上演[J];晚报文萃;2014年01期
9 董春岭;;被“戏说”的美国政治——写在《纸牌屋》第二季播出之后[J];世界知识;2014年07期
10 罗素·邓肯;;龙与鹰:中国与美国政治[J];美文(上半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Eric Schickler;;政治极化时期的美国政治(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褚国飞;曝光美国政治与媒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债务违约风险冲击美国政治体制[N];光明日报;2013年
3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主任 诺兰·麦卡迪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 霍华德·罗森塔尔 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 基斯·普尔;金融危机暴露美国政治弊端[N];人民日报;2013年
4 徐蔚冰;将政党作为深入了解美国政治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5 驻美记者 成珞;极端党争:美国政治注脚[N];解放日报;2014年
6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 廖政军 李博雅;极化,,让美国政治深陷周期性危机[N];人民日报;2013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赵忆宁;“目前美国政治处于无解的僵局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8 刘建飞;中期选举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N];学习时报;2014年
9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政府关门是美国政治的自我调控机制[N];中国国防报;2011年
10 记者 毛莉;美式民主并非真正民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光;基督清教与美国政治文化的形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何宗强;宗教与美国政治关系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张惠玲;当代美国政治中的新基督教右翼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彬彬;特朗普2016总统竞选中的民粹主义表现[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7年
2 贺颖;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妥协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富莹莹;游说:美国政治的博弈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高子昕;茶党运动及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金静;论新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6 初艳利;美国政治文化的特质及政治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小兵;反思美国媒体的政治功能[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8 贾珊;论美国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9 徐其森;当代美国政治极化新发展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
10 张娟;美国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7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0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