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美国国会对隐蔽行动监督体制的演变与特点
本文选题:美国国会 + 监督体制 ; 参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冷战期间美国国会对隐蔽行动的监督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是国会对隐蔽行动的非正式监督时期;此后直到伊朗门事件爆发是国会对隐蔽行动正式监督体制的构建时期;从伊朗门事件到冷战结束是国会监督体制的再调整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国会监督体制的演变表现出三个基本特点:国会监督的制度化与法制化相互促进;国会"危机调查监督"和"例行监督"两种模式交替使用;国会监督呈现出螺旋式提升的总体发展趋向。
[Abstract]:During the cold war ,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the supervision of covert operations :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 the mid - 1970s as an informal supervision of covert operations ; from Iran ' s door event to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s a period of re - adjustment of parliamentary oversight system . In this process , the evolution of parliamentary oversight system ha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parliamentary oversight ; the alternating use of the two modes of " crisis investigation supervision " and " routine supervision " ; parliamentary oversight present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spiral ascension .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3XSS009)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11XJC770003) 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人文社科专项)(2010JK298)
【分类号】:D771.2;K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汪明敏;;美国正式情报监督机制[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11期
2 白建才;;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隐蔽行动”问题析论[J];世界历史;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王耀廷,王伟;试论江泽民的“大学外交”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聂向东;宋晓霞;;中美关系中美国国会的作用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臧运祜;近现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黄梅英;;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6 张学岩;冷战后美国新霸权主义的特点及根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於荣;;在自由与服务之间徘徊——冷战时期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利益关系的历史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8 仇烨;;2008年《纽约时报》头版涉华报道研究[J];今传媒;2012年02期
9 孙丽娟;;美国总统扩大外交权的主要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孙丽娟;;一战后美国总统与国会外交决策权的历史演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牛可;;早期冷战中美国的国家建设[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2 孙晨旭;;“伊朗门事件”与里根政府的尼加拉瓜政策[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刁大明;美国联邦政府拨款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卓;冷战两大阵营对抗的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王金强;国际海底资源分配与美国的政策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7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成娟;当代蒙古国外交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9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任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鹤;中美慈善事业比较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谦;中美贸易摩擦诱发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3 章璇;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与评估:美国的机制与实践[D];东华大学;2010年
4 徐岩;爱国主义存在的普遍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周子;人大代表制度与国外议员制度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昊;后冷战时代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媒体因素[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亚男;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变革[D];吉林大学;2011年
8 湛艳梅;中国海洋基本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赖泽帆;美国思想库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温刚;美国俄裔俄罗斯问题专家眼中的俄罗斯(2000-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白建才;论冷战期间美国的“隐蔽行动”战略[J];世界历史;2005年05期
2 舒建中;;美国的“成功行动”计划:遏制政策与维护后院的隐蔽行动[J];世界历史;2008年06期
3 汪婧;;斯大林逝世与美国的反应和政策[J];世界历史;2009年02期
4 赵学功;;简论肯尼迪政府对古巴的隐蔽行动计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白建才;冷战初期美国“隐蔽行动”政策的制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白建才;代保平;;1956—1958年印度尼西亚外岛叛乱与美国的隐蔽行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白建才;;论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体系[J];唐都学刊;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长青;;试析1943年美国国会与政府在UNRRA协定上的冲突与妥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项飞;;战争债券与美国的战争筹资[J];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04期
3 滕海键;;略论美国现代史上的三次环保运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韩莉;1939年中立法与美国国会政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5 续润华;李建强;;美国政府安置退伍士兵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胡德坤;刘娟;;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海洋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白建才;冷战初期美国“隐蔽行动”政策的制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刘子奎,张澜;后冷战时期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白建才;;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隐蔽行动的研究[J];世界历史;2009年02期
10 宋美龄;;1943年2月18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讲[J];中文自修;2007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苏智良;;“慰安妇”问题的过去与近况[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魏红霞;;美国对古巴的公众外交及其效果评估(1959年至今)[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侯涛 文晰;平息排华骚乱的美国“皇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白建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独占鳌头 学界瞩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周浩;宣告种族隔离制度消亡的“布朗案”[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胡锦山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同化与自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磊;冷战期间美国国会对隐蔽行动的监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宋涛;冷战初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研究(1947-196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代保平;战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外交政策与隐蔽行动研究(1945—1966年)[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永虎;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研究(1987-2007)[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梁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由来及其职能的演变(1947-1991)[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樊为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繁昌;试论美国“隐蔽行动”政策(1947-1960年)[D];安徽大学;2012年
2 赵繁星;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印度支那的隐蔽行动:1953-1960[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许彦博;论美国国会两院制的确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立之;美国国会干涉西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郭宗礼;中美庚款兴学论析(1904-1929)[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丁艳;塞浦路斯问题与土美关系研究(1960s-1970s)[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汪春杰;冷战初期美国对菲律宾的干涉[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姣云;美国对古巴的猫鼬行动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春红;论杜鲁门政府对苏联东欧的难民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姜莉莉;1960—1963年刚果危机与美国的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8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0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