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俄罗斯政治文化与波兰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7 08:52

  本文选题:沙皇专制制度 + 贵族民主制度 ; 参考:《史学集刊》2014年01期


【摘要】:俄罗斯人和波兰人拥有同一血脉,属于同一语族,拥有全斯拉夫种族的特性,却又如此不同,近乎对立,从鄙视到仇恨,也不排除莫名其妙的互相吸引,但始终互不信任。俄罗斯和波兰两个国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政治制度: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波兰贵族民主制度。俄罗斯人在专制制度和东正教会的熏陶下,养成了忠于沙皇、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波兰人在贵族民主制度和天主教会的培育下养成了酷爱民主自由与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和宽容开放的文化传统。普希金和密茨凯维奇是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民族的伟大诗人,他们个人间的相互钦佩和对立,折射出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斯拉夫民族间的文化关系。
[Abstract]:Russians and Poles share the same lineage, belong to the same language fami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Slavic race, but are so different, close to antagonism, from contempt to hatred, and do not rule out inexplicable mutual attraction, but never trust each other. Russia and Poland formed two opposing political systems: Russian czarist autocracy and Polish aristocratic democra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utocracy and Orthodox Church, Russians developed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collectivism loyal to the czar and loving the motherland. The Poles, nurtured by aristocratic democracy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developed a culture of love for democracy, freedom and recalcitrance. Pushkin and Mitzkeevich are the great poets of Russia and Poland. Their mutual admiration and opposition reflect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lavic peoples of Russia and Polan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D751.2;K512;D751.3;K5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连庆;;中世纪东欧大水路贸易简论[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2 姜立红;白夜昕;;俄罗斯何以确立“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3 李英武;;交融互动 和而不同——东北亚文化合作与发展的必然选择[J];长白学刊;2007年02期

4 刘毅;;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与民族意识的互构——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成因的关联性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代静;;游记中塑造的苏俄形象——从三部游记浅析苏俄民众的个性与精神特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范文艳;;维特与安娜悲剧差异性比较谈[J];大家;2011年23期

7 闫保平;戴小兰;;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梦幻叙事的隐喻性思维[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王云龙;;中世纪文本的“恶罗斯”叙事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10 孙洪魁;李霞;;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文化视角——打造区域合作的文化基础[J];东北亚论坛;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建华;;俄罗斯外交取向的历史文化传统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延长;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中东政策与个案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4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5 刘丹;当代俄罗斯黑海地缘战略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司永海;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穆重怀;新俄罗斯电影(1991-2008)的时代转型[D];辽宁大学;2011年

8 王兰;普列汉诺夫与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孙连庆;古罗斯民族形成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宏娜;从拯救到被拯救——白银时代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月玮;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的“恶”与“自由”[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爱军;冷战后中俄文化交流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思然;俄语观念词“судьб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梅芳;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汪毅刚;俄罗斯西部国家安全中的黑海海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欣;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对俄罗斯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潘茂娟;论弥赛亚与苏(俄)的兴衰[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蕊;俄罗斯知识分子矛盾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龙;;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治国比较[J];滇池;2008年05期

2 西梅;;阿拉斯加是怎么卖给美国的[J];译林(文摘版);2007年06期

3 吴召兵;;彼得大帝、斯大林和普金[J];观察与思考;2004年05期

4 高续增;;俄罗斯社会转型三百年[J];银行家;2007年05期

5 一化;;《彼得一世史》手稿的命运[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1期

6 吴家多;中亚地区的俄罗斯人问题[J];世界民族;1998年01期

7 孔寒冰;;列宁成了俄罗斯的一部分[J];世界知识;2009年23期

8 ;列宁成了俄罗斯的一部分[J];领导文萃;2010年02期

9 ;回望“八·一九”——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多视角讨论[J];世界知识;2001年16期

10 李玉君;普希金和《普加乔夫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恩远;;对“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杜文杰;;前苏联及独联体的民族问题浅析[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4 张传鹤;;前苏联和俄罗斯民主社会主义者们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苏联解体十七年祭[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政;俄罗斯“末代沙皇”热的背后[N];光明日报;2008年

2 [俄] 亚历山大·戈洛夫科夫 著 李兴耕 摘译;十五年后的总结[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红场阅兵”的背后[N];光明日报;2005年

4 杨子;普京姓氏起源于意大利?[N];西部时报;2006年

5 ;俄罗斯古代文化中的东方性(下)[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6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难以抉择: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俄罗斯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意义不同的阅兵式[N];人民日报;2005年

8 马戎;“民族化”政策的影响及其后果[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苏联解体原因剖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林跃勤;社会和谐发展离不开合理而有效的社会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俊亚;旅俄华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周承;冷战结束前后以色列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晓梅;俄罗斯对藏文史籍的翻译及其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孙连庆;古罗斯民族形成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齐嘉;“罗斯”名称的起源与古罗斯国家的形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金月;美国苏联学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海鹰;俄国古典欧亚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马丹静;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犹太农业垦殖运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江;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政治文化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蕊;俄罗斯知识分子矛盾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包晓强;伊凡三世与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程源纪;论近代俄罗斯化政策在乌克兰的推行及其影响[D];云南大学;2013年

5 李莉;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刘文;“大改革”与革命恐怖主义[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7 袁志理;葛利高里形象的宗教文化论析[D];长江大学;2012年

8 明胜;俄国远东的中国移民(1860-1917年)[D];吉林大学;2007年

9 石丽娜;吉尔吉斯斯坦民族问题与中亚地缘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图雅;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看列宁晚年的民族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10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10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4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